伸出援手:子女感「無力」 多陪伴聆聽

【明報專訊】反修例事件連串示威衝突,不乏中學生的身影。暑假來臨,學生缺乏學校教師及社工支援,一旦情緒受困時,怎麼辦? 鄭寶君表示,坊間有不少求助熱線,當青少年自覺情緒轉差或出現壓力徵狀,如經常回想衝突現場畫面、失眠、對日常事物失去興趣時,便應致電求助,以防情緒狀態進一步轉差。她指出,由於大部分青少年不善表達情緒,其家人及朋友不妨多加觀察及留意,一旦青少年出現不安情緒或自我封閉時,應多加陪伴及聆聽。   忌批判爭拗——臨牀心理學家表示,家長與子女傾談時宜多聆聽,切忌批判爭拗。(NikkiZalewski@iStockphoto)   傾聽亦講求技巧。鄭寶君表示,父母與子女傾談時切忌批判爭拗,應耐心聆聽及簡短回應,「不要太快為子女提供答案」。她指出,近年常聽到「無力感」這情緒字眼,親友與年輕人傾談時,可幫助對方分辨無力感的來源,明白縱使社會事件令自己感到無力,亦不等同自己全然失去對生活的話事權。她舉例,年輕人可以表達「件事令我感到無能為力」,同時積極生活,如經營親密關係、享受興趣等,「拿回少少生活的掌控感」。   相關文章︰ 小心過量留言變催命 善用社交平台救人救己 知多啲:忌轉載遺言、淒美化事件 避免模仿效應 Read more

忌轉載遺言、淒美化事件 避免模仿效應

【明報專訊】近日連串輕生事件後,葉兆輝擔心引發風潮,「2016年學生自殺潮,都是因為一個傳一個,傳媒以頭版報道,數算今天第幾人自殺……」事實上,近期情緒求助個案大增,「年輕人表示,感到無奈、絕望、無助,想做些事情但做不到,政府又沒有適當回應……甚至有罪疚感,覺得自己沒有做到什麼,虧欠了死者。在絕望和無助裏,他們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目的」。   鄭寶君說有研究顯示,當出現轟動自殺事件後,之後1至2個月當地的自殺率隨之上升,出現模仿效應(Copycat effect)。她引用2011年的韓國研究,研究於2005至2008年間追蹤國內85間緊急支援中心的數據,發現有名人自殺後的1至3周內,中心接獲的緊急求助個案大增。台灣亦出現同類情况,一份2010年的研究發現,傳媒報道名人自殺後,女性及青少年的自殺率有所上升。   葉兆輝提醒傳媒及大眾,不要以計數方式列出過往的自殺案例,不要英雄化或淒美化死者,避免稱他們為「烈士」,以免產生模仿效應,令到一些本來未必有輕生意向或決心的人模仿。   鄭寶君提醒,市民關注事件時,不宜轉載遺言及遺書內容,以免部分精神狀態較差的人士看見有關內容後可能仿效。對於網上言論紛紜,其中不乏網民討論逝者的死亡是否值得,鄭指出,逝者已矣,大眾宜避免多談,以尊重死者及其親屬。   相關文章︰ 小心過量留言變催命 善用社交平台救人救己 伸出援手:子女感「無力」 多陪伴聆聽 Read more

小心過量留言變催命 善用社交平台救人救己

【明報專訊】近日數名青年輕生,引起社會關注,憂慮出現模仿效應;事實上,求助組織近期接獲的求助個案上升,不少年輕人表示「好灰、絕望」。專家提醒,年輕人不要為了抗爭而將自毀行為合理化,網民更不要把事件英雄化,傳媒亦不要把背後原因簡單化。 當有人留下絕望、不想活的信息時,社交平台排山倒海的留言和討論,是救命草?還是催命符?   拯救窗口——若社交平台應用得宜,可成為拯救窗口,有助支援情緒受困的人士。(明報製圖)   負面留言如求救 即支援勿批判 上周三,有人在社交平台留下遺言,多名網友紛紛留言勸阻,並自發組隊到處尋找事主,最終阻止了悲劇再次發生。社交平台成為救人線索,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表示,當用戶寫下負面留言,如「灰到爆」、「生無可戀」等,猶如發出求救信號,親友看見時,要盡快作出相應支援,「這是窗口,讓大家知道這人有些危險,需要找身邊人支援」。 然而,有人質疑此等留言只為引人注意。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強調「Rather to be wrong than to be sorry」,要用同理心看待,不要批判求助者,「說到生命的時候,是不能夠錯過,沒有第二次機會」。看到有人留言想做傻事後切勿忽視,如果認識事主,最好直接找他;如果找不到或不認識事主,亦可留下安慰說話或分享個人經歷,但留言不要太氾濫及過量。   葉兆輝(李祖怡攝)   打氣勿氾濫 忌簡單化輕生原因 葉兆輝補充,網民留下「唔好死呀!」、「一個都不能少!」等打氣字句,向事主表達關心是需要的。但如果已有大量相關信息時,反而有可能吸引一些缺乏自我認同,或者想得到關心的人去仿效。 鄭寶君補充,於近日的《逃犯條例》修訂爭議中,不少年輕人於社交平台公開發表感受,是一個宣泄途徑。「過程中會產生共鳴感, 當朋友留言或給讚時, 對用家來說,是『我明白你』、『我贊同你』。我經常覺得對年輕人來說,社交平台是互相聯繫的一種方法。」但鄭提醒,社交平台盛行,影響力更勝傳統主流媒體,因此大眾在社交平台發表言論或感受時,需應用得宜,否則或會助長自尋短見的風氣。 近期連串悲劇發生後,輿論多把事件與《逃犯條例》掛鈎。但葉兆輝提醒,大眾切勿把背後原因簡單化,把反對修例看作是單一歸因。輕生者可能生前已遇到很多生活難題或情緒困擾,覺得生命沒有什麼意義,「假如沒有『反送中』事件,他們可能都有自殘傾向;而『反送中』的出現或許是一個觸發點,令他們覺得『死都可能變得有意義』」。他提醒大家,不要因為反對修例而合理化自毀行為,「你愛這個社會、這班年輕人和同伴的時候,你更加不應該捨他們而去」。   求助個案激增 長期絕望響警號 無可否認,《逃犯條例》修訂爭議備受關注,大眾的情緒多少受到影響。賽馬會青少年網上情緒支援平台「Open噏」,去年開始提供24小時服務,求助者可利用即時信息與輔導員傾談。負責計劃統籌的葉兆輝表示,近期情緒求助個案大增,由以前每日約60宗增至近300宗,求助者表示感到無奈、絕望、無助。   鄭寶君(受訪者提供)   鄭寶君續分析箇中情緒,聽到年輕人以「好灰」一字眼來形容感受,有感自己不能控制社會事件及政府回應,失去話語權,因而產生無力感。至於「絕望」情緒,鄭表示,若長期感到絕望,已為自殺警號,「這些感覺很危險,當個案形容自己失去所有希望時,是令人擔心的警號」。   由絕望急變冷靜 或危險徵兆 絕望情緒可能化成行為徵兆,讓身邊人有所察覺。鄭指出,部分人會交託重要物品予他人保管,猶如交代身後事,亦會講出一些負面說話,如「我都不會有明天」、「生無可戀」等;另一部分人會出現退縮行為,如拒絕社交、對平日感興趣的事失去動力等,又或者搜尋傷害自己的方法。但她強調,並非每個輕生者皆有徵兆,有些人更會由悲傷絕望急劇轉變至冷靜平淡,「因為他們想到以死解脫」。她提醒,如發現身邊人有以上徵狀時,需多加陪伴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自覺無助失敗 快尋求協助 葉兆輝指出,高危人群如單親家庭、失去雙親、缺乏社會支援、自尊低、情緒病患者,特別容易產生自殘念頭;一旦自覺精神健康出現問題,譬如感到抑鬱、情緒不穩定,應主動尋求協助,「It is okay not to be okay!尋找幫助不是弱者的行為」。他表示,抑鬱症患者通常有無力感、無助感、失敗感。如果想參與近期的遊行集會,建議與朋友結伴;而尋求作伴或幫助時,最好找充滿正能量的朋友,避免負能量疊加。   氣憤失望? 找人傾傾 最近日子很難過? 感到迷惘、氣憤、失望……不如找人傾傾。 香港紅十字會: 3628 1180 新生精神康復會:www.nlpra.org.hk/tc/pnp/feature-topics 明愛連線 Teen 地:9377 3666、2339 3759 www.facebook.com/caritasinfinityteens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 2255 生命熱線: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18288 「Open噏」網上情緒支援服務 網址:www.openup.hk fb/WeChat:hkopenup SMS:9101 2012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忌轉載遺言、淒美化事件 避免模仿效應 伸出援手:子女感「無力」 多陪伴聆聽 Read more

靜觀.男人心:男人學習同理心

【明報專訊】根據英國護理學者Theresa Wiseman教授的定義,同理心包括以下4項元素: 1. 能從別人的角度理解事情 2. 不加批判 3. 能體諒別人的感受 4. 能感同身受 要做到上述4個部分,對男士來說一點也不容易。 ▲情緒波動——牙痛或會令情緒波動,容易失去同理心,無法認清客觀事實及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kimberrywood@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曾經有一個男士,因為突發牙痛而趕到牙科診所。他手掩着臉懇求當天值班的牙科護士給他排一個快期,但護士面無表情的翻閱枱上那本厚厚的預約紀錄簿一遍後,便對他說最快在兩星期後才有空檔。男士十分憤怒,因為他無法接受牙痛要等待兩星期,便再次要求護士撥出快期;護士重新翻閱紀錄後,便找出了一個提早4天的檔期給他。男士仍然怒火中燒,他覺得那個護士沒有同理心,不能明白他的痛苦,那一刻他好想發脾氣,或是向她的上司投訴…… 當男士帶着這個故事來做同理心練習時,他覺得很困難,他實在無法理解那個護士的想法,認定護士沒有同理心,所以也拒絕去理解她。 1. 從別人角度理解事情 他認定護士可能未試過牙痛,所以對牙痛病人沒有同理心,不知道他的需要,所以沒有盡力安排快期。但如果走進別人的角度,就是要學習從她的角度出發。作為一個牙科護士,每天接觸的病人都被牙痛所折磨,對她來說,每個人的牙痛都沒有分別。只是每天的預約額有限,這才是她需要好好處理的問題,她所考慮的是如何做到牙醫要求的事情,又能照顧病人的期望,做出合乎各方面利益的決定。 2. 不加批判 這個男士覺得護士沒有同理心,所以認定她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在這個評價下,便對她的工作態度感到憤怒,只想着如何讓她受罰,以排解自己的怒火,已不再關注如何解決問題。 3. 體諒別人感受 在自己的憤怒情緒之中,男士不能體諒當下護士的感受,其實護士也許很害怕私自決定而被上司責罰,也許她也會感到無能為力。 4. 感同身受 男士無法讓自己跟對方的感受同步,這樣的處境持續下去,只會演變成雙方對立和爭拗,最後他仍是無法看到牙醫。 如果那時他能學懂同理心,理解護士的工作也有限制,並且將這限制視為客觀的事實;在情緒沒有被帶動下,他會知道即使牙痛火急,這個牙醫應該都不能盡早為他治療,而他應該另找醫生。這樣他便會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着眼於責備別人,同時也能放過自己。 文:侯雪媚(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男士社交及情緒支援服務督導主任) 男士熱線:2649 9158 Facebook:facebook.com/CaritasMenCentre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