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變種】11處小型爆發 源頭不明個案散佈馬鞍山荃灣葵青黃大仙 袁國勇籲拜年戴好和少除口罩

【明報專訊】本港連日新冠Omicron、Delta變種病毒個案破百宗。除了葵涌邨爆疫未停,全港至少11處出現小型爆發,遍佈大廈、餐廳、超市、地盤及工作場所。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難以估計社區仍有多少傳播鏈,每名患者在傳染期均曾「周街行過」,且病毒傳播威力很厲害,可能身處同一空間或擦身而過而傳播, 呼籲市民如有病徵要盡快檢測,曾去相關地方亦要檢測。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相信疫情仍處於升浪,尚未到頂,呼籲過年要戴好口罩和減少除口罩時間。 Read more

【新冠變種】葵涌邨逾10座有居民染疫 黃大仙污水樣本驗出Delta、Omicron 憂長者易感染 港大學者:本港未有條件與病毒共存

【明報專訊】葵涌邨新冠變種病毒疫情未遏,全邨16座大廈中逾10座有居民染疫,截至昨日(24日)累計逾220宗陽性及初步陽性個案。至於黃大仙同時出現兩種變種病毒蹤迹,當局發現該區有污水樣本驗出Delta,亦有樣本驗出Omicron。日前驗出污水陽性的黃大仙豪苑懷疑出現涉Delta的垂直傳播,至昨日共3人染疫。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Omicron傳染性較高,但Delta對沒打針者、特別是長者,有更大風險引致重症。至於兩種病毒株在同一區內會否增加再變種機率,許引述世衛專家稱,海外所謂「Deltacron」屬實驗室污染,未有出現混合變種。此外,香港大學日前發表研究,指出在人類肺部和腸道上皮細胞的實驗中,Omicron的病毒複製能力較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港大微生物學系臨牀副教授陳福和昨日稱,雖然Omicron較其他變種弱,但本港還未有條件與病毒共存。 Read more

【新冠肺炎】東區兩周20幢大廈現確診 舊樓圍封天井現煙囪效應 袁國勇籲開抽氣扇門勿緊閉 梁子超:食肆酒店存雙向風險

【明報專訊】過去兩周東區逾20幢大廈現確診,上周錄37宗個案,位列全港18區第3位,僅次油尖旺、深水埗。昨日再有西灣河東熹苑華熹閣上榜須強制檢測,至於同處東區、樓齡56年、疑現垂直傳播的北角東發大廈C座有8戶13人確診或初步確診,當中5戶集中在6和7室,這兩個單位共用的天井被單位四面圍封,疑因此出現垂直傳播。有測量師指上述天井因沒戶外空氣吹散污濁空氣,「煙囪效應」會明顯很多。港大專家袁國勇昨日巡視後表示,不排除若有更多個案,並建議居民不要打開面向天井窗戶,當開抽氣扇時不應緊關門,但稱仍非絕對安全。另外,紅磡區的「永明粥店」和酒店海灣軒亦有多名員工和外判保安員確診。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食肆和酒店與社區的接觸面大,當社區出現爆發時,食肆和酒店有「雙向風險」,應盡可能擴大檢疫名單,以免遺漏潛伏期的個案。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本港藍籌屋苑半數如麗港城 狹長天井易現煙囪效應傳播病毒 專家教路3件事:廚廁靠天井窗戶要常關 洗澡如廁剩門罅 企缸…     東區兩周有逾20幢大廈現確診個案 北角佔5幢 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過去14日東區有逾20廈現確診,計及出現爆發的東發大廈C座,北角佔約5幢。據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分析,1月20至26日間442宗有列出住址的確診中,有37宗來自東區。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與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環境保護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空氣科學)梁啟明昨到北角錦屏街東發大廈C座視察,歐家榮其後表示,該廈至昨共錄得8宗確診和5宗初步陽性,13人分別住在8個單位,涉6層,有7個出事單位屬5至8室,單位面向同一方向(見圖),當中6和7室共5戶有人染疫,他指從發病時間看6和7室有垂直傳播可能。該廈首8名確診者中5人感染源不明,除了1人無病徵,其餘病發日期介乎本月14至24日。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本港確診最多首5區:油尖旺、九龍城、元朗、深水埗、葵青 梁子超:多區疫情現反彈 曉峰樓13室3樣本呈陽性:抽氣扇、地台去水位、廁所排糞渠表面   北角東發大廈56年樓齡 共用天井四面圍封 環保署梁啟明稱,昨日只入了兩個單位,初步所見喉管無缺,坐廁情况非常良好並有隔氣,但結構上有可能的感染因素,因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個天井,天井四面密封,且所有廚廁抽氣扇都向這天井排氣,懷疑6和7室出現多宗個案與煙囪效應有關。 袁國勇稱,該廈雖然7年前做過大維修包括換喉管,但有56年樓齡,設計不理想,共用的天井非常狹窄,關窗用抽氣扇時熱氣易上升或出現垂直傳播,天井多垃圾且傳出臭味,多確診個案的6、7室正是共用天井,居民留在單位有危險,須盡快撤離,全幢大廈居民亦須盡快檢測。他說會在大廈取環境樣本化驗,包括抽氣扇、向天井窗戶、去水位等。   袁國勇籲勿開面向天井窗 開抽氣扇時門勿緊關 袁指該大廈首宗個案屬源頭不明,會繼續調查感染源頭;至於未來會否圍封大廈,他說會先做檢測,分析數據後再看需否實施更嚴謹措施。他續稱,C座5和8室有與相鄰的B和D座部分單位共用天井,建議相關住戶都要檢測,又不排除未來若發現更多確診,會有更多住戶要撤離。 袁國勇建議居民不要打開面向天井窗戶,當開抽氣扇時不應緊關門,但稱仍非絕對安全,長遠需重建改善。他又稱,當新冠病毒進入樓齡高、設計不理想的大廈,可傳播得快,又指北角算舊區,某程度與油麻地區相似,呼籲所有有輕微病徵者都要驗。   工程師:煙囪效應更明顯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解釋,四面密封的天井「就好似一個薯片筒」,假如薯片筒有開洞,即每個住戶都有開窗,風便可透過窗戶流動,但現今不少人會開冷氣或關窗,此時空氣便被困在天井裏面,通風不順暢,讓滯留的污染物不能排放出去。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何鉅業說,不少1970年代的大廈均是四面密封式的天井,若有病毒,「煙囪效應會明顯很多」,因沒戶外空氣吹散、稀釋天井內的污濁空氣,令污濁空氣較易傳播到其他樓層。   紅磡永明粥店7人中招 張竹君籲食客檢測 此外,紅磡指定區域昨有11幢大廈因污水樣本驗出陽性,被納入強制檢測大廈名單,主要分佈於機利士南路、必嘉街、溫思勞街及老龍坑街等。除了指定區域內的居民,商戶亦出現群組感染。位於紅磡指定區域內、寶其利街聯成大廈地下的「永明粥店」,至昨日有6人確診和1人初步確診。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染疫7人是粥店員工,當中4人是一家人,首宗個案於1月18日發病,員工在1月23日最後一日上班,翌日送往檢疫,部分人在檢疫中心確診。張說,粥店內或有傳播,暫未有其他確診者報稱曾在該粥店用膳,但病毒是人傳人,若曾光顧該粥店、並與員工聊天,有可能被傳染,呼籲於1月16至23日曾到該粥店的食客接受病毒檢測。   酒店海灣軒5至6保安確診 逾70人檢疫 位於紅磡指定區域外的酒店海灣軒有5至6名保安員確診,張竹君表示已將約70至80名共用更衣室者送入檢疫中心。海灣軒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確診的保安員是外判員工,酒店已即時停止他們的工作,該酒店的員工本周初的深喉唾液檢測結果全為陰性,酒店已即時作全方位深度消毒。   梁子超:社區現爆發 食肆酒店有雙向風險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食肆和酒店與社區的接觸面大,當社區出現爆發時,食肆和酒店有「雙向風險」,病毒可能從社區輸入食肆和酒店,也可能是從食肆和酒店擴散出社區。他說,在多人聚集的地方自然有傳播病毒風險,一旦工作場所出現爆發,應盡可能擴大檢疫名單,即使不是使用同一個更衣室、接觸時有戴口罩,但若經常接觸,也應檢疫;若因為檢疫設施數目有限制,對於不用檢疫的員工,也應在首次檢測後3至5日再檢測,以免遺漏了首次檢測時處於潛伏期的個案。   明報記者 (疫情第四波)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