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明報專訊】天文台昨日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溫5月,多人行山遠足時疑因酷熱天氣導致不適。昨日早上11時許,一名72歲麥姓老翁在西貢橋嘴洲行山時,疑因中暑頭暈,其後跌倒受傷,仍然清醒,由飛行服務隊直升機送往東區醫院治理;一名26歲男子昨日中午12時許由屯門青雲路行往菠蘿山時疑中暑不適,直升機將他送往灣仔,再由救護車送院。截至昨晚6時,消防處合共接獲最少17宗攀山拯救召喚。 Read more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明報專訊】相信不少人會在聖誕、新年假期出遊雪國,而滑雪更是熱門活動。新手老手有什麼需要注意?專家提醒,滑雪有一定風險,新手和疏於練習人士容易受傷,老手則可能因久休復出「去得太盡」,亦容易出事。例如雙板滑雪常見傷患在膝關節,其次在肩膊,更容易忽略的是「滑雪者拇指」,以為受傷後手指僅紅腫、疼痛,不加理會,結果疼痛持續多個星期才看醫生。出發前先鍛煉下肢肌力和平衡力,落場前做足熱身、量力而為、學識求助,萬一受傷忌HARM宜PRICE,緊記專家貼士,就能盡情大顯身手!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滑雪有風險 滑雪板鎖死腳跟 膝關節最易傷 在白皚皚的雪山上「飛馳」,一個字——爽!但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表示,滑雪是高速、高能量、對平衡力要求很高的運動,有一定危險,「香港沒有滑雪場地,專業滑雪者不多,很多人外遊滑雪都是新手,或是一年玩一兩次,技術未必熟練」。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講師、物理治療師梁澤祺亦指,不少人對上一次滑雪已是兩三年前,技術生疏了,加上外遊時玩起來容易樂極忘形,更加危險;「尤其是頭一兩天,熱身不足;或旅程即將結束,身體很疲累也是高危因素。大部分病人都是旅程的頭或尾段受傷,他們常說最後一天很疲倦本來不打算滑雪,但又覺得反正來了應該去玩,結果就出事」。 滑雪主要分為雙板滑雪(skiing)和單板滑雪(snowboarding)。雙板滑雪常見傷患在膝部,其次在肩膊,林健偉解釋,「滑雪運動牽涉很多跳躍動作,平時一個動作可以有很多關節承擔,但滑雪時腳跟鎖死在滑雪板上,力就會匯聚在膝關節」,加上急停、旋轉和轉身等動作,一旦失平衡跌倒,雙腳若未能及時從滑雪板鬆脫,長長的滑雪板卡在雪地上,膝關節卻順勢扭轉,便會受傷,或造成十字韌帶、半月板撕裂。 跌倒用手支撐 可致拇指骨折 另外,手部和腰背也容易受傷,例如滑雪跌倒時用手支撐,衝擊力之大可能撐開拇指關節,又或者拇指關節壓住滑雪杖,造成「滑雪者拇指」(skier’s thumb),拇指韌帶拉傷或撕裂,嚴重可導致骨折。滑雪者跌倒時也常撞傷腰背,而所影響的脊骨位置視乎受傷情况而定,「最擔心是受傷後腿部麻痹、無力,可能傷及神經」;梁澤祺補充,「單純撞到腰骨可能只是輕微骨裂,但萬一影響到椎間盤或神經,就較為麻煩。所以如果出現腳痹、無力,就要小心處理並盡快求醫」。 撞傷腰背 腳痹無力或傷神經 玩單板滑雪時,雙腳同時固定在一塊滑雪板上,當滑雪者跌倒時經常下意識用手支撐,因此手腕扭傷、骨折較為常見。林健偉指,曾有朋友玩滑雪板時失平衡,一雙手掌同時落地,導致雙手手腕骨折。而無論雙板或單板滑雪,如果摔倒時肩膊首當其衝,可能導致肩關節扭傷、鎖骨脫位(肩峰鎖骨關節脫位,AC joint dislocation),甚至骨折。 傷後宜PRICE 冰敷提腳消腫 「如受傷後手或腳變形,明顯知道是骨折的話,就不要胡亂移動,否則骨頭容易移位,痛楚亦會加劇;應盡量固定患處,等待醫護人員處理。」梁澤祺提醒,受傷後5天不宜HARM(heat、alcohol、running、massage),即熱敷、飲酒、走動,「也不要大力按摩,若是輕力搽上按摩膏則沒有問題」。相反,可以做PRICE(protection、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護理,保護受傷部位、休息、冰敷、包紮和提高患處有助消腫。 忽略「滑雪者拇指」 或需手術重組 林健偉和梁澤祺同指,不要忽視求診信號,假如休息後問題未有改善、痛楚日益嚴重及範圍持續擴散,便應及早求醫,以免延誤治療。林健偉舉例,很多人忽略「滑雪者拇指」,因為受傷後手指雖然紅腫、疼痛,但多數人仍能活動、屈曲手指,以為是輕微拉傷,不加理會。他遇過一些病人待旅程完結回港後,疼痛持續多個星期才看醫生,「急性拇指韌帶撕裂可以修補,然後待韌帶慢慢痊癒,但如果過了6至8星期仍未得到治療,就可能要做重組手術」。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安全貼士:受傷求助兩法寶——救援電話、地圖 「所有運動都有危險,我們應了解常見風險後,準備預防措施。」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建議,滑雪前應做適量熱身,運動時要量力而為,別因機會難逢就「去得太盡」,亦要遵從教練的安全指示,不應勉強挑戰難度過高的滑道,運動後應做緩和運動(cool down)、安排充足的休息時間。開心出遊,如果受傷就得不償失。出發前看看滑雪教練黃啟舜的安全貼士。 教練貼士 1.建議跟教練上約3至6小時的課堂,學習滑雪的基本動作、煞停和控制方向 2.最好結伴同行,不要單獨滑雪 3.佩戴保護裝備,包括頭盔、雪鏡、手套、護腕(現時坊間有內有護腕的手套)、護臀、護膝等 黃啟舜指,滑雪板的滑雪鞋固定器受外力衝擊時會鬆脫,避免膝部扭傷,而租借滑雪板的人員會根據滑雪者的身高、體重和滑雪能力調校固定器鬆脫的難易程度,因此應如實提供資料。另外,「每次到新的滑雪場應先到服務中心查詢救援電話和索取地圖,這2個『法寶』一定要keep住」!如不幸跌倒受傷,可舉手示意,其他滑雪人士會在滑道上方放置障礙物(把snowboard反轉橫放或把雙板滑雪板以X形插在雪地上)警示前方有人受傷;惟在有盲點位置受傷,如沒傷及頸和脊骨,最好移到雪道旁邊。盡快撥打救援電話並根據地圖說出所在位置,等待救援人員到達支援。他提醒,協助傷者時可為他脫下面罩,以便呼吸,但不要為他除下頭盔。 訓練肌力:出發前單腳企、深蹲 提升膝部穩定度 滑雪需要肌肉力量、耐力、身體柔韌度、平衡力和關節穩定度各方面配合,物理治療師梁澤祺表示,應在出遊滑雪前一個月開始鍛煉,有助刺激肌肉,避免因突然做劇烈運動,引致過度疲勞及受傷。 快要出發了?即使「臨急抱佛腳」,在滑雪前一兩星期甚至幾日前做訓練也聊勝於無!「下肢力量訓練是主打,因為下肢力量較佳,平衡力也會提升,減低跌倒的可能,繼而肩膊、手腕受傷的風險也會降低」,做簡單單腳企、深蹲、箭步蹲已可訓練膝部穩定度和鍛煉下肢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臀大肌。進階訓練,可以用健身器材輔助,練習平衡和跳躍。 .平衡球深蹲 .在平衡球上深蹲,雙手緊扣伸直(圖A)或叉腰,維持10秒後回復站姿 .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 .平衡力提升後可維持動作20秒,進階可深蹲時雙手緊扣伸直,腰部以上慢慢向左或右轉 目的:平衡球是不穩平台,模擬滑雪狀態,訓練肌肉耐力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彈牀跳躍 .在彈牀上雙腳跳起(圖B),落地動作要穩定 .跳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練習兩三個星期後可加至每次做4至5組 .起初跳躍幅度可以較細,熟習後逐漸增加幅度 目的:彈牀震盪像滑雪時下坡的狀態,可訓練肌肉耐力和跳躍落地的穩定度 Read more

【酷熱天氣】容易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本港連日受酷熱天氣影響,加上大暑(23日),天文台最新預測氣溫會持續高企多天,並提醒市民要注意身體狀况,若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徵狀,就要立即休息和求助,並盡快求醫。在炎夏一旦中暑或熱衰竭會出現哪些徵狀?急救處理有何步驟?皮膚又紅又痕癢,如何分辨熱痱或是濕疹?炎夏被蚊叮怎辦?專家教你戶外工作或運動時,怎樣做好補水、防曬、防蚊防蟲等準備呢? 【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夏天炎熱,無論是在戶外或室內,都有機會中暑。當人體不能有效控制體溫,就有機會出現熱衰竭,嚴重可致中暑,若不及時降溫及急救更會有生命危險!當身邊有人熱衰竭或中暑應怎麼辦?急救導師教大家分辨患者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並按4個步驟處理! 夏天行山練「烈陽神功」?做足5招免中暑 我們的身體有恆溫機制,會透過排汗及擴張毛孔來散熱。當人大量流汗,流失體內的水及鹽時,有可能出現熱衰竭,此時身體仍能排汗,皮膚濕潤,患者有頭暈、惡心及臉色蒼白等徵狀……如何才能避免熱衰竭或中暑?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皮膚出現紅腫疹粒,痕癢難耐。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熱痱發作原因與炎熱天氣、汗水刺激有關,故只要有足夠散熱,改變生活習慣,如及時抹走汗水,便可令熱痱「斷尾」,不會像濕疹般反覆復發。惟皮膚科專科醫生亦提醒患濕疹的人,因身體較容易有敏感反應,如長熱痱亦有可能觸動濕疹「大發作」,故濕疹患者應多留意身體散熱情况,穿著鬆身衣物,避免長時間留在酷熱環境才是上策! 【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戶外活動應每兩小時搽一次防曬霜?養和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包括UVA及UVB,而UVA及UVB同樣會導致皮膚癌,一旦長期曝曬,後果可以很嚴重。若經常在外活動,甚或在沙灘曝曬,最好每兩小時搽一次…… 防曬產品使用6注意 皮膚科醫生:防曬塗抹全身需約9茶匙 眼耳嘴周邊易忽略 出門須塗防曬抵禦紫外線傷害,除了塗抹次數,亦要注意每次塗抹足夠份量!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全身塗防曬需約9茶匙,那麼,面部、頸部、軀幹前後、上下肢分別要塗多少?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炎熱天氣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熱天運動引發心臟危機 飲水太多太少都傷「心」 飲水太多或太少同樣會出事?心臟衰竭患者如吸收太多水分,血量多了,四肢的血液流回心臟較慢,會引致腳腫,未必有即時危險;但如果肺部血液流回心臟太慢,可導致肺水腫,影響呼吸,情况較危險。另一邊廂,天熱時經常汗流浹背,如身體水分不足會影響血液循環…… 【心臟病】8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有先兆嗎?三高、吸煙者屬高危族? 近日氣溫高企,進行戶外運動時要加倍小心!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運動時出現下列徵狀是一大警號:胸口痛、嚴重氣促、不正常心跳、突然頭暈等,這都可能是猝死先兆,需要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常見運動抽筋3大應對及預防方法 一個情况或是身體警號 外出運動時出現抽筋,可能跟肌肉緊張或過度勞累有關;夏日炎炎,如身體出現脫水、或電解質出現不平衡的狀况,亦會令抽筋機會增加!要降低運動時發生抽筋的機會,運動前後都要準備以下事項: 【夏日系列】選擇太陽眼鏡要訣 烈日當空,太陽眼鏡是時候出動。市面上太陽眼鏡種類繁多而且價錢參差,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太陽眼鏡?養和醫院註冊視光師表示,一副好的太陽眼鏡,除了能阻擋陽光,更應能過濾紫外線,因為過多紫外線有機會傷害角膜、晶體、視網膜,或令眼白組織增生。故視光師一般會建議市民選擇能有效地阻擋99%以上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並要留意鏡片的面積及貼面度。 Read more

【家居意外】幼童誤服藥物、清潔劑有害化學品 慎防家居中毒兩大陷阱 家長應急處理方法須知

家居可謂不少人最安心、放鬆的地方,然而如果在布置及儲物安排上稍有不當,對幼童而言或許是危機處處,家長稍不留神,幼童可能會意外攝取有害化學品,例如清潔劑、慢性病藥物等,延誤處理有機會致命。有醫生強調,妥善整理家居以預防意外發生非常重要,萬一不幸發生中毒情况,家長須找出幼童誤服什麼化學品,以便採取適當的應急處理,同時立即送幼童去急症室。 Read more

小朋友鯁喉|鯁喉窒息超過5分鐘 或致腦部嚴重缺氧 醫生:宜及時施行謙烈治法急救

【明報專訊】西環薄扶林道香港潮商學校一名7歲非華裔小二女生,昨早小息期間疑吃啫喱糖時鯁喉,突然窒息昏迷,學校報警求助,有教師在當值救護員電話指導下為女生急救。救護車到場將女生送院,她經搶救後回復清醒,但情况危殆,需留院觀察。香港潮商學校校長詹漢銘講述事發經過,稱當時小息剛結束,班主任離開班房轉堂,約1分鐘後,該課室有同學急步跑到隔壁課室向教師求助,稱該女生突然倒地,教師趕至,隨即用對講機召另一教師協助。 Read more

【氯己定】消毒藥水未必消毒 洗傷口搵乜「水」?

【明報專訊】俗稱「粉紅色消毒藥水」的氯己定(chlorhexidine)消毒藥水,是不少人家居急救箱中的必備品,在近期反修例運動衝突中,前線醫護也常常隨身帶備。然而粉紅色消毒藥水近日卻驗出含菌;原來濃度低於2%的氯己定消毒藥水並不受監管,消毒藥水變成「超毒藥水」。 Read more

急救須知:先檢查呼吸脈搏 患者側卧免窒息

【明報專訊】身邊有人突然昏倒,熱心人用上不同急救方法,如捽藥油、送水送糖、敷退熱貼,邊個方法最有效? 林:林永和 蕭:蕭粵中   抬腳助血液回流心臟 熱心人:「要抬高腿部,讓血液回流心臟。」 蕭:抬腳作用是增加腦部的血液供應。若患者臉部朝天,舌頭會墜下,閉塞氣道,宜將患者側臥,但只適用於脊髓沒有受傷的人。然而,急救時切勿調亂次序,應先檢查昏厥者有否呼吸及脈搏,以免錯失拯救的黃金時機。   未完全清醒餵食易嗆到 熱心人:「畀粒糖或飲電解質飲料,補充血糖。」 蕭:如昏厥者並非完全清醒,不宜餵食任何食物或飲料,以免嗆到,食物可能會閉塞氣道,液體則可能入肺,兩種情况都幾麻煩。   藥油刺激嗅覺或醒神 熱心人:「用藥油捽下額角、後頸」 蕭:此方法效果成疑,暫無科學數據證實藥油能協助昏厥者蘇醒。 林:對於輕微頭暈的人士,譬如能夠自己恢復意識的迷走神經昏厥,藥油提供嗅覺刺激,可能令患者醒神一點。   退熱貼致皮膚血管收縮 難散熱 熱心人:「在額頭、頸後貼上退熱貼」 林:將退熱貼貼在額頭、腋下或頸後等發熱部位,可帶來冰涼的感覺,紓緩不適,但對於預防或治療中暑,可能有反效果。原因是皮膚上的血管會在退熱貼下收縮,令體內的高熱沒法有效流失,溫暖的血液回流入體內各器官,進入中樞神經更會令人頭昏腦脹、倦怠乏力。   「復原卧式」姿勢(明報製圖)   心跳停頓 即施心肺復蘇 當身邊有人突然昏倒,蕭粵中提醒,首先觀察現場環境是否安全,繼而檢查患者是否神志清醒,有無心跳及呼吸,一旦患者心跳停頓,就需要施行心肺復蘇法。 假若昏厥者有呼吸及脈搏,但神志仍未清醒,蕭建議可安置患者至空氣流通的陰涼地方。他提醒,昏厥時全身肌肉鬆弛,若患者臉部朝天,舌頭會墜下閉塞氣道;因此可調校昏厥者至「復原卧式」姿勢,即身體側卧,頭部稍稍朝下(見圖)。即使昏厥者事後恢復神志清醒,表面無大礙,仍需求醫接受評估,因突然暈倒或為潛在疾病所引致。 Read more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明報專訊】意外發生時,不論肌肉拉傷或軟組織受損,應如何急救?患處腫脹時應熱敷抑或冷敷?無論是運動員、家庭主婦,任何人都應好好學習基本的急救常識,否則會令傷勢惡化。     傷肩包手掛 三角巾須繞過頸打結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表示,當上肢或前臂受傷,如手骨骨裂、膊頭甩骱等,便需用上手掛,三角巾應繞過頸部打結,「簡單來說,由頸部承擔上肢重量,減輕痛楚」。蕭看相片後,指出陳恒鑌的三角巾未有繞過頸部,卻綁在身體兩側,其中一邊的巾更滑落至左手上臂位置,不能承托患處。 包紮出錯,會否加重患處傷勢?蕭粵中表示,即使在包紮處以橫闊帶加固,但若包紮方法出錯,會失去保護作用。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核心講師兼國際紅十字會全球急救資源中心急救師資培訓師周昭榮謂,「如果『亂包』手掛,但沒有令到傷者增添痛楚、加劇傷勢,並沒有問題;最擔心是『亂包』過程中有不恰當的移動,令傷勢惡化。」   【有片】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蕭粵中(受訪者提供)     「亂包」不當移動 傷勢惡化 周昭榮補充,以敷料止血及包紮外傷後,如傷勢不嚴重,活動能力正常,不感到痛楚,可以不使用手掛。以肩膊痛為例,手掛可令傷者減少活動,從而減輕痛楚,「如純粹是肩膊軟組織受傷,建議用R.I.C.E.的處理方法,即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Elevation(承托)」。以冰袋冷敷傷口不超過20分鐘,達到減少腫脹及止血效果。周昭榮提醒,冰粒加水效果更佳,「只用冰粒會太凍,而且冰水的覆蓋面積較大」。 蕭粵中表示,患者遭壓倒拉傷後,應該先向醫生求診,判斷病情,若出現骨裂或甩骱等嚴重情况,應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以防再次受傷及出現併發症,「因甩骱有可能影響神經線,例如頸椎往下負責上肢的感覺神經線」。   周昭榮(李祖怡攝)   頸後軟組織受傷 冷敷止痛減炎症 蕭粵中表示,在急症室常見有頸後軟組織受損患者,主因是長期勞損,較少由單一意外導致。他解釋,不少港人長期低頭工作,加重頸部的承受力度,造成勞損,一旦遇上意外,如突然急速轉動頭部,容易出現突發性拉傷,致頸後軟組織受損。周昭榮補充,打籃球、欖球等撞擊型運動也有可能導致頸軟組織受傷。   熱敷擴張血管 「拗柴」骨折忌用 蕭表示,對於急性炎症及痛症,急症室多用冷敷,用以降低患處的溫度,減少創傷所產生的炎症,並具止痛效果。至於熱敷則會增加血液循環,急救上較少使用。他提醒,熱敷能令血管擴張,「拗柴」及骨折等情况嚴重的患者不宜熱敷,否則會招來反效果,令患處愈敷愈腫。 除了熱敷,頸後軟組織受損的患者也會服食止痛藥,減輕痛楚。蕭粵中指出,患者可服食撲熱息痛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其中非類固醇消炎藥不但止痛,亦能控制軟組織的發炎。但他提醒,對阿士匹靈有過敏反應人士不宜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腸胃敏感者的用藥風險亦較高,服藥後可能出現胃出血等情况。他補充,頸後軟組織受損患者若病情嚴重,需用上數個月時間治療,其間需接受物理治療。   高處墮下忌移動頸 側臥防窒息 蕭粵中表示,若墮地時面向地面,這情况着地容易令胸部受傷,可導致肋骨骨折或肺部挫傷等嚴重情况,亦有可能因氣道阻礙,失去意識。 周昭榮表示,如發現傷者躺在地上,懷疑不省人事,應先了解跌倒原因,並檢查傷者對外界的反應,例如能否聽到急救人員的呼叫。假如沒有反應,須立即送院。如傷者呼吸正常,沒有外傷,可考慮置患者於復原臥式,亦即讓患者側臥,以保持氣道暢通,預防被嘔吐物阻塞,減低窒息風險。「因為患者昏迷時,有可能因『舌倒後』阻塞氣道。另外,暈倒的患者有可能會嘔吐。」   托起下顎 免氣道受阻 針對患者「舌倒後」,蕭粵中表示,學習急救的人士應先確保現場環境安全,替患者作創傷托顎法,即托起患者的下顎,拉高舌頭,以免其氣道受阻。他提醒,患者由高處墮地後,頸椎容易受傷,因此急救人士為患者調整姿勢及翻轉身體時,切忌移動頸部。 究竟頭部意外碰撞後,是否必須接受腦掃描?蕭粵中表示,視乎臨牀反應,如患者出現記憶模糊、抽筋、失禁等反應,就必須接受腦掃描檢查;另外正服食薄血丸的人跌倒後,亦宜接受檢查,確保沒有出現腦出血的情况。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衛生處方:郁一郁 不做「匿獅Lion」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急救知識】有片: 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明報專訊】一般人日常生活會有意外跌撞或滑倒等情况;約是運動員更常有肢體碰撞。一旦肌肉骨骼受傷或流血,大家都應學懂簡單正確包紮及止血方法。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核心講師周昭榮示範,3種受傷正確急救處理。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前臂碰傷流血 步驟: 1. 檢查傷口有無異物;如果有異物,用清水冲洗 2. 用清潔敷料直接按壓傷口止血 3. 「8」字形包紮法常用於包紮四肢,以彈性繃帶「8」字形斜繞肢體,直至將敷料完全遮蓋 注意: – 不要紮太緊 – 包紮完畢,檢查傷者手部皮膚的顏色、溫度、觸覺,確保血液循環良好(圖) – 可視乎需要,使用大手掛承托肢體   跌倒致手腕骨折 步驟: 1. 觀察傷者有否外露傷口,並確保手部血液循環良好 2. 用軟墊承托 3. 以大手掛承托前臂 4. 再利用橫闊帶加以固定 注意: – 前臂彎曲至略高於水平 – 手指外露於手掛,以便檢查血液循環   撞傷頭部出血 步驟: 1. 如傷口沒有異物,用清潔敷料直接按壓傷口止血 2. 以三角巾包紮 3. 三角巾底邊置於眉毛對上位置 4. 繞到前額打結 5. 最後將頭後三角巾向上翻摺 注意: 三角巾不要遮蓋雙耳   (李祖怡攝)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衛生處方:郁一郁 不做「匿獅Lion」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Read more

心跳停頓復蘇後 死亡率仍可高達七成

心跳突然停止,患者經急救後恢復心跳(即復蘇),表面上看來是可喜的消息。不過,原來患者停止心跳時,腦部已開始缺氧被破壞。加上心肺復蘇後的72小時,是最關鍵的黃金救援期,如果處理不當,患者即使重新恢復心跳,往後出現的後遺症,仍然大大降低患者的存活率,甚至最終死亡。 養和醫院深切治療科主任李衛全醫生指,突發性心跳停止的患者,經心肺復蘇法急救後恢復心跳,出現的一連串症狀,稱之為「急救後症候群」。它是一種結合心跳停止後的腦部損傷、循環功能異常、缺氧及再灌流反應所導致的傷害,而不單純是缺氧造成。而後遺症多與少,主要視乎患者心臟停止至復甦的時間有多少,以及心跳復甦後的各個器官支持處理是否恰當。 有研究指出,心跳停止後,由於全身的血液亦同時停止流動。而這個時間如果多於兩分鐘,大腦細胞便會開始缺氧破壞。所以從心跳停止到恢復的時間很重要,時間越長復蘇後遺症越多。李衛全醫生強調,每延遲1.5分鐘心跳的恢復,神經學的預後亦會降低百分之十四。另外,腦神經細胞除了因為缺氧即時壞死外,在恢復自發性的循環後,大腦的再灌流會產生自由基,也會造成不良的神經學預後。這種缺氧及再灌流反應,加上血流動力不穩,亦同時對於心臟及其他器官造成損害,例如腎衰竭及肝衰竭等。所以現時急救復蘇後的死亡率仍然可高達七成,情況令人關注。 另外,醫學界指出,除了要縮短急救復甦的時間,對於患者復蘇後的72小時是關鍵的救援時期。在復蘇後的首20分鐘非常重要,必須要監察着患者情況,因隨時會再一次心跳停止。而30分鐘到6至12小時是心肌和腦梗塞搶救的黃金時間。其後的時間至72小時內是穩定患者期,由於腦部及其他器官可能因缺氧和再灌流而受損,故要在這階段穩定患者的血壓及心跳等器官功能。過高或過低的血壓和過高的血氧對預後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而偏高的血二氧化碳或有助改善預後。 至於腦部,可進行低溫或冷凍治療。低溫治療是要將患者的體溫降至32至36度。李衛全醫生指出,降低患者的體溫可減慢其新陳代謝,這樣同時可以減慢腦部被破壞及傷害的速度。而腦水腫及發炎的情況亦可減低,從而降低死亡率達百分之二十六。 現時醫學界仍研究及改良治療方法,希望提升「急救後症候群」患者的存活率。李衛全醫生強調,急救後由專門處理這種症候群的專科醫護人員治療,對患者存活有極大幫助,但仍不及患者心跳停止後即時得到心肺復甦的救援,減低腦部受損的機會。所以他鼓勵市民應該參加一些急救課程,學習心肺復甦的簡單技巧,對突發心跳停止的患者有極大幫助。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