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與親子健康】慎防妊娠高血壓

女性由懷孕開始,面對不少生理變化與風險,其中妊娠高血壓是常見疾病之一,患者有機會會令胎兒早產,或嚴重會危及母嬰性命。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林思穎醫生解釋,妊娠高血壓的患者通常是在懷孕前或20周之前沒有血壓問題,但到懷孕中期及後期 ,當孕婦的上壓長期達到130或以上,以下壓維持90以上,就屬於不正常水平。 若孕婦是高齡、懷有雙胞或多胞胎、已患有高血壓或於曾有妊娠高血壓病史等,都是高危一族。而本身患有妊娠糖尿的媽媽,因為胎盤會漲大、胎水增加,影響患者的血壓,因此較高機會患上妊娠高血壓。 林醫生指出,患者的情況若屬嚴重,可能對媽媽的健康造成影響,包括心臟、腦血管、微細血管、中風,亦會胎盤脫落、出血或過小,阻礙胎兒吸收足夠的營養,增加早產的機會。 因此,林醫生建議,孕婦在懷孕前最好檢查血壓水平,而本身有血壓問題的媽媽,除了要接受醫生評估正在服用的血壓藥物外,亦須要定時監察血壓的指數,及檢查有否患有脂肪肝、血脂高、血糖高、及腎功能受損等影響。現時亦有預防孕婦患上妊娠高血壓的方法,最好先與婦產科專科醫生諮詢。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懷孕與親子健康】高齡產婦懷孕風險較高

本港女性愈來愈遲婚,連帶懷孕亦推遲,通常年過三十五歲就被界定為高齡產婦。產婦年紀越大,懷孕風險越高。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陳運鵬醫生指,高齡產婦誕下唐氏綜合症嬰兒和患妊娠高血壓的機會較高,妊娠高血壓更會危及孕婦及胎兒的健康。如孕婦覺得嚴重頭痛、持續嚴重視力模糊、懷孕後期嚴重嘔吐及嚴重腹痛,必須立即求診。而她們亦可能會較容易流產、妊娠糖尿、早產、死胎及需剖腹生產,可幸現時的醫療技術能降低出現上述情況的風險。 在唐氏綜合症篩查方面,現在已經能做到無創檢查。醫生從孕婦的血液中,可以驗出胎兒DNA第21條染色體的比例,從而判斷出現唐氏綜合症的機會率,這個檢查的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正常一般孕婦會在十一週的時候做這個檢查,但早至九周(視乎個別個案)做亦可。 一般來說,無論孕婦是否高齡,醫生都會建議媽媽在二十八周後留意胎動,這有助媽媽監測胎兒的狀況。正常情況下,兩小時內寶寶要動至少十次。如果兩小時內胎動少於十次,當天應該看醫生或到醫院檢查。 高齡產婦患有妊娠高血壓的機會較高,如孕婦覺得嚴重頭痛、持續嚴重視力模糊、懷孕後期嚴重嘔吐及嚴重腹痛,亦必須立即求診。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懷孕與親子健康】母乳媽媽餵哺指南

新手媽媽喜獲新生兒,希望能餵哺母乳,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照顧。但往往遇上困難,有時無從入手。營養師解答餵哺母乳常見問題,助媽媽釋除疑慮! 問:如「埋身」餵食,每次餵多久才算足夠? 答:不少媽媽每次餵哺母乳時,都害怕寶寶吃不飽。養和醫院營養師柳慧欣指出,每次兩邊乳房餵奶大概15至30分鐘。剛開始餵哺時時間未必太長,但次數會比較多,例如首一個月大約每1.5小時至2.5小時需要餵食。如嬰兒每日有6至8次小便,而體重每月多一磅,證明嬰兒進食足夠。 問:母乳可儲存多久?保存得太久會否「無曬營養」? 答:柳慧欣表示,若媽媽需要泵奶儲存母乳,最好以每次分量分開作儲放。新鮮母乳在室溫環境存放,需要在4小時內吃完;放在保鮮格大約可放5天之內;若冰格急凍(0度至零下18度)可以保存2星期。如能放在獨立冷藏櫃之內(零下18度或以下),可放3個月。解凍後需要一次過飲完,就算吃剩了也不可以留;加熱母乳不可超過40度,而且加熱過的人奶應在一小時內飲用。 問:媽媽除了要吃得足外,還有什麼要注意? 哺乳媽媽除了每天飲食要營養均衡外,亦應避免進食如辛辣等刺激而濃味的食物,以免母乳帶有該食物味道而嬰兒拒絕進食。 答:至於能否喝酒?媽媽只可飲用不多於一杯啤酒、紅白酒或香檳的分量。最好在餵哺或泵奶之後才飲用,之後盡量延遲下一次餵奶時間(酒後3至4小時)。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懷孕與親子健康】母乳+適時引進固體食物 助BB降患過敏症風險

母乳好處甚多,無論對媽媽及嬰兒健康均有益,除了營養全面及促進母嬰關係外,更有機會可以令寶寶減少患上過敏症的風險,是嬰兒最好的糧食。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現時世界各地均有指引建議產後婦女應餵哺母乳達六個月以上,而嬰兒可在四至六個月大開始引入固體食物,同時若能繼續以母乳餵哺,可進一步減低過敏症的風險。母乳亦比傳統牛奶配方奶粉有助減低異位性皮炎(濕疹)及喘鳴風險。所以媽媽在時間安排上及本身健康狀況容許下,應盡量餵哺母乳。 若嬰兒已踏入可加固的階段,應怎麼配合母乳與固體食物?陳勁芝表示,根據亞太兒科過敏呼吸及免疫學會 (APAPARI)建議,一般嬰兒可以大約在六個月大開始引進固體食物;若父母或其中一人有過敏病歷的高危嬰兒,更不應延遲引進高致敏食物,應當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後,合理地引進高致敏食物;而患濕疹或食物過敏症的高危嬰兒,亦不應延遲引進高致敏食物,及最好先諮詢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接受過敏評估,如有需要便進行食物激發測試,亦要嚴格控制濕疹。其實所有嬰兒在引進固體食物時,如情況許可亦應繼續餵哺母乳直至兩歲。 至於媽媽的飲食方面,陳勁芝說,哺乳母親特別戒口亦對於嬰兒預防患上過敏症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對於已有食物過敏的嬰兒,或本身患某些食物過敏症而希望能哺乳的媽媽,應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的意見。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懷孕與親子健康】母乳餵哺 母嬰互利

母乳餵哺的風氣在本港愈來愈盛行,政府數字顯示,2016年本港出院時母乳餵哺率為87%,較1996年上升超過兩倍,當中有三成母親更能做到以全母乳餵哺至嬰兒四個月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嬰兒出生後首六個月應以全母乳餵哺,接著可開始添加固體食物,同時繼續餵哺母乳至小孩兩歲或以上。 養和醫院助產士及國際證書母乳育嬰顧問鄧海欣指,母乳的成分足夠為初生至六個月大的嬰兒提供均衡營養,有助嬰兒成長和促進腸道健康,並且不會對發育中的消化系統帶來多餘負擔,例如脂肪酸(DHA和AA)、乳清蛋白等元素,奶粉是無法仿製的。分娩後首數天的乳汁稱為「初乳」,是嬰兒的第一道疫苗。初乳含豐富抗體、活細胞,能增強嬰兒免疫力、減低出現濕疹、敏感症、中耳炎、腹瀉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長大後患肥胖症及糖尿病的機率亦較低。即使餵哺母乳超過六個月,母乳仍含有多種配方奶粉欠缺的抗體、荷爾蒙及成長因子等,有助嬰兒腦部、神經組織及視網膜的良好發展。 對產婦而言,母乳餵哺能幫助子宮收縮、防止產後出血或貧血,以及有助產婦回復懷孕前體態,患上二型糖尿病、乳癌、卵巢癌或骨質疏鬆等疾病的風險亦較低。此外,母乳餵哺可增進母嬰之間的親密關係。有助嬰兒長遠心智發展之餘,亦能穩定母親的產後情緒。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懷孕與親子健康】哺乳期媽媽要吃得多喝得夠

餵哺母乳,是嬰兒出生後與母親最直接的連繫。媽媽即使睡不好,亦要食得好,才有足夠的乳汁餵寶寶。 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柳慧欣指,母乳含有充足的蛋白質及脂肪,而且帶有母親的抗體,有助加強嬰兒的抵抗力。重要的是母乳的營養成分會隨嬰兒需要而改變,這是配方奶粉所不能媲美的。以全母乳餵哺的嬰兒較少有便秘、超重及過敏問題。 其實早在懷孕期,孕婦就要開始準備。她們每日吸收的總熱量要比平時多300卡路里,每日要喝2-4杯牛奶或高鈣豆漿,亦要吃足夠的肉類及五穀類。嬰兒出生後,哺乳期的媽媽更要比平時多攝取300-500卡路里及10-12杯流質飲品,以確保有足夠乳汁。 以下是哺乳期每天的飲食分量給媽媽們參考﹕ 五穀類 3-6碗 生果類 2-3個 蔬菜類 2碗 高鈣類飲品 3-4杯 蛋白質類 7-8兩 脂肪類 4-6份 流質飲品 10-12杯 由於母乳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和水分,故哺乳期婦女必須吃足夠肉類和喝得夠,至少應有3-4杯牛奶或高鈣豆漿。五穀類要吃3-6碗,以提供足夠能量給媽媽。而由於嬰兒在發育期間需要補充葉酸,所以蔬菜量也要多。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懷孕與親子健康】乙肝媽媽唔使怕 做足措施免寶寶感染

乙型肝炎可以帶來長遠及嚴重的健康影響,而本港人口的乙肝帶菌率大約為8%,當中不少為適齡生育的婦女,她們既想懷孕又擔心會把病毒傳染寶寶。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卓筠嬈醫生指出,患有乙肝的婦女也可以誕下健康的寶寶,而寶寶出生後立即注射疫苗及乙肝丙球蛋白,可令感染風險大幅降低85%至90%。 卓醫生指出,母嬰傳播是常見的乙肝傳染途徑之一,胎兒與母體有胎盤作阻隔,乙肝病毒要傳染並不容易,故大部分的病毒傳播均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嬰兒直接接觸母親的血液所致,而嬰兒感染乙肝後多數沒有病徵,但就有九成機會演變成慢性乙肝,終生受其影響和威脅。 除了在寶寶出生後隨即接種疫苗及乙肝丙球蛋白外,醫學界近年更提倡新措施,鼓勵乙肝婦女在懷孕初期應接受較頻密的檢測,包括肝功能、乙肝抗原及病毒DNA指數,並需於二十六至二十八孕周時再抽血檢驗。 卓醫生解釋,若發現孕婦體內的病毒量DNA指數偏高,盡早開展抗病毒治療,能降低病毒量,以進一步減少母嬰傳播,同時亦有助減少媽媽產後病發的機會,原因是分娩後新陳代謝及生理變化等影響,可能會誘發乙肝發作及加劇病情。 不過,很多準媽媽也擔心服用藥物會影響胎兒。她稱,部分抗病毒藥包括Tenofovir、Lamivudine及Telbivudine等,均適合孕婦服用,而又不會增加嬰兒出現結構問題的風險,而假如婦女在孕婦期間乙肝病情變得活躍,也需要接受治療以減低影響。 她強調,乙肝婦女會增加妊娠糖尿、產前出血、早產或胎兒過輕等風險,但一般並不影響胎兒結構成長。由於乙肝病毒活躍與否都可能毫無徵狀,必須抽血檢驗肝功能及病毒指數才能清楚,因此所有孕婦在產檢時均需接受乙肝檢測,以便及早準備及採取措施減低傳染風險。 她又稱,只要寶寶出生後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及乙肝球蛋白,乙肝媽媽可以如常餵哺母乳,至於寶寶是否感染乙肝則要在九至十個月大時驗血確定。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懷孕與親子健康】產後亂Sit-up 收肚不成變「大肚」

【明報專訊】當一眾名人、星媽把產後極速收身的「鐵證」透過網絡放閃,產後爭分奪秒重拾小蠻腰,成了不少媽媽的痛苦任務!其實,運動收身要看準時間,也要視乎產婦復元情况,勿以為一味做仰臥起坐(Sit-up)便能收效,因為產後腹直肌可能分離,亂做仰臥起坐只會令腹直肌愈拉愈開,收身無效,嚴重甚至會出現小腸氣。 網絡流傳一段視頻:大腹便便的孕婦正在舉重!「她大概懷孕38周。」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說,像片中人這般在產前進行高強度運動的香港孕婦並不多,畢竟她是健身教練,懷孕前運動量已相當大,不是平日甚少做運動的孕婦能夠隨便應付;加上中國人傳統觀念認定,產前做運動與流產風險,總是放在等號的兩旁,不少跑友懷孕後便立刻停跑。 不過,李君婷在兩年多前懷孕,輕易就把那個等號拆除。「懷孕前,我已因減磅而做大量運動,如Insanity(強勁版健康舞)、HIIT(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和跑步等。懷孕後因突然減少運動量而背痛,於是在14至16周開始重新做Insanity、HIIT等,當然要降低往常的強度,自動減去跳躍動作……在32周時,我仍跑步呢!但我是跑5分鐘,行數分鐘,跑跑走走,而且不是街跑,是用室內的跑步機。」室內跑的好處,主要是不要讓身體過熱。最好是運動時出少許汗,心跳稍微加速,若感到辛苦便即時停下。 產前散步游水 強心肺助分娩 李君婷強調,沒有恆常運動的孕婦可別亂試,一般散步、游泳等已足夠。至於懷有孖胎,或出現胎盤前置、子宮頸短等問題的孕婦,更不宜在沒有諮詢醫生意見下運動。 「恆常運動有助提升孕婦的心肺功能,懷孕時不太容易疲倦,分娩期間也較暢順。」李君婷個人經驗,在生產當日仍有做深蹲,結果只用上10分鐘便誕下孩子,陣痛時間也只是4個多小時。 重拾小蠻腰? 先檢查腹直肌 產前運動未必人人敢做,但產後收身,很多媽媽都心急上馬。李君婷提醒,一定要量力而為,不能貪快。產後急於回復小蠻腰前,應先檢查腹直肌。 腹直肌就是腹部左右兩邊八塊腹肌。隨胎兒成長,孕婦肚子愈變愈大,左右兩邊腹直肌的間隙因而被撐大。一般而言,被撐大的間隙於產後數月逐漸回復到正常位置(自我檢查:輕微仰臥起坐後用手指放在腹直肌之間,正常只能放進兩隻手指),但有部分媽媽因為腹直肌被過度拉伸,引致腹直肌分離。這時候,若媽媽急於做仰臥起坐收腹,卻會落得反效果。 可致小腸氣 宜練深層肌肉 「有部分產婦出現腹直肌分離,不適宜產後立刻做仰臥起坐,因為不但無助收腹,反而令腹直肌分離情况惡化,嚴重者更會導致小腸氣。」李君婷建議,腹直肌分離嚴重的女士,可先做核心肌肉訓練(Core exercise)。「先練好深層肌肉,待分離情况改善,才慢慢開始做仰臥起坐。有需要可諮詢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 產後急急跑步 小心漏尿 想產後快速收身,婦產科醫生建議自然分娩的產婦,可於產後1至2星期開始散步,待4至6星期後,小便控制如常,便可開始適量的帶氧運動。因受荷爾蒙影響,盆腔肌肉在產後變得鬆弛,不宜立刻開始跑步等劇烈的帶氧運動。「要先做強化盆腔肌肉的運動,才去跑步。若產後1、2星期已急急去跑步,或會因盆腔肌肉仍然鬆弛而出現小便滲漏。」李說。 文:田心 圖:劉焌陶、網上圖片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懷孕與親子健康】知多啲:餵母乳有助收身

【明報專訊】愈來愈多媽媽餵哺母乳,有媽媽陷於兩難:很想盡快做運動收身,卻又擔心做運動會影響母乳供應! 每天額外消耗200至500大卡 初為人母兼酷愛運動的李君婷指出,兩者沒什麼關係。「曾有研究指出,經歷劇烈運動後,母乳成分也不會改變,唯一要留意的是,BB可能不太喜歡吸啜母乳時夾雜汗水味,故媽媽做完運動後,在餵哺前可先洗澡或清潔胸部,甚或泵出3至5ml小量母乳,才開始哺乳。」 其實,媽媽選擇餵哺母乳也有一定的收身功效。李君婷說,餵哺母乳可以每天額外消耗200至500大卡,所以媽媽每天攝取的熱量,建議不少於1500至1800大卡。「若想瘦身的媽媽,可以待嬰兒2個月大後開始運動,其間以少食多餐及均衡飲食為準則,但緊記不要過量節食,因會影響母乳分泌。」 乳腺發炎致「石頭胸」 當然,媽媽在瘦身的同時,也得常常檢視乳腺是否暢通無阻。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江志恒不時遇上類似的個案:「每個月總有一兩個餵哺母乳的媽媽求診,其中一邊胸部既紅又發燙,儼如石頭般硬,顯然是乳腺嚴重發炎,需要轉介至婦產科跟進,部分嚴重者更需要接受手術。」 李君婷提醒媽媽,若發現「石頭胸」,盡快求診,用另一邊乳腺沒發炎的胸部餵哺嬰兒,盡量不要停止母乳餵哺。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