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左心耳封堵術 助房顫患者除「心」患

六十多歲的黃伯數年前因為中風而發現原來患有心房顫動(房顫),需要服用薄血藥以減低中風風險,但用藥一年後卻發生腦出血的情況,停藥兩個月後又再次中風,幸好安然渡過,惟重新用藥後又再次出血。黃伯陷入兩難之中:不服薄血藥會中風,但用藥就出血,究竟用藥還是不用藥呢? 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指出,對於部分不適合服用薄血藥的房顫患者而言,近年引入本港的微創左心耳封堵術是另一治療選擇,不但能有效預防中風,更可避免因服用薄血藥帶來的出血風險,帶給病人較好的生活質素,好像黃伯接受手術後,不用怕中風來襲亦毋懼出血威脅,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步伐。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年紀愈大患病機會便愈高,並且會帶來較高的中風風險。 陳良貴醫生表示,房顫可致心跳紊亂,令血塊容易在心臟內形成,一旦游到腦部便可引致中風,因此有中風風險的患者需長期服用薄血藥,以降低中風的機會。但傳統抑或新式的薄血藥都可能導致出血,如腦出血、胃出血、小便有血及身體瘀傷等等,生活亦或多或少受影響,例如要避免進行可引致出血的行為和活動。 如病人無法接受薄血藥治療或拒絕服藥,又或者屬於出血高危一族的患者,例如因工作性質或進行高撞擊性運動易有碰撞,或平衡力較差而容易跌倒,可考慮接受左心耳封堵術。陳醫生解釋,左心耳是位於左心房末端的組織,本身並無功能,但房顫產生的血塊大部分在左心耳形成,故此封堵它便能預防血塊出現以預防中風。 他續稱,此手術並不複雜,做法類似通波仔,只需從病人大腿的靜脈放入導管,進入心臟右心室後穿過心房間隔,到達左心耳出入口時打開合金製堵塞器,將其封閉,便可阻隔血液進出左心耳。過程中醫生會利用造影技術和超聲波協助,確保導管走向正確無誤。 醫學界估計,全港現時約有300名病人接受過左心耳封堵手術,手術預防中風的功效與用薄血藥相若,而安全性亦高,手術後出現出血及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約為2%至3%。 陳良貴醫生強調,最重要是手術前進行詳細評估,當病人清楚了解手術詳情、好處和風險,並且準確量度左心耳出入口的大小,從而選取適合尺碼的堵塞器,而術後薄血藥便可停服,病人只需要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以減少血塊在金屬堵塞器積聚,日後則只需服用阿士匹靈便可。

Read more

問醫生:行樓梯心口痛 須求醫檢查

【明報專訊】觀﹕Facebook Live觀眾 蘇﹕心臟科專科醫生蘇睿智醫生 鄭﹕主持鄭志文醫生 觀﹕很久沒有做過運動,一做運動心跳很快,我需要前往檢查嗎? 蘇﹕不要說做運動,不少人在港鐵站行樓梯上地面也會心跳加速和氣喘。對於不做運動的人,平時心跳80、90下,行完兩層樓梯,跳到120、130下,隨即覺得心口頂住、唞不到氣。如果只是心跳加速,未必需要立即求診檢查。不過,如果感到心口疼痛,一定要看醫生檢查。 對於很久沒做運動的人士,應該循序漸進,慢慢練習。例如﹕每天行5分鐘平路。1個星期後,每天行10分鐘平路。不論時間和難度,應該逐步增加,不宜過急。 鄭﹕我也遇過不少因為運動導致心跳加速的病人前來求診。我建議大家做一些簡單紀錄,幫助醫生診症。第一,什麼環境之下心跳加速?(如﹕運動)即時數數脈搏,記下每分鐘心跳的次數。(現在有些智能手表或手帶,方便量度。)第二,留意心跳的規律。拍子如何?間中有沒有亂了?做完運動,多久心跳才回復正常?還有,運動期間有沒有心口痛、頭暈等徵狀?如果大家帶同幾次紀錄前往求診,醫生可以更加準確地評估。 ■忽然做劇烈運動 攞條命「較飛」 觀﹕強度太高的運動,是否會增加心臟負荷,容易引發心臟病? 蘇﹕絕對會。做運動時,血壓和心跳都會逐漸增加,心臟負荷因而加重。有些人甚少做運動,忽然做劇烈運動(如﹕網球、壁球、跑馬拉松);這樣十分危險,有可能出現心律不正、急性心肌梗塞等問題。 如果很久沒有做運動,建議先選擇較簡單、強度低的運動,循序漸進。 鄭﹕假設一個人的心臟和心血管都是健康,純粹因為高強度運動而誘發心臟病的機率很低。問題是,心血管疾病可以沒有病徵,我們未必知道自己的心血管有否阻塞。因此,醫生並不建議甚少運動的人忽然做劇烈運動。 如有需要,醫生可以先行評估,再安排合適的檢查,包括﹕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電腦掃描血管造影等。 ■心臟檢查 哪些項目不可少? 觀﹕每年前往身體檢查,有什麼心臟檢查是必須的呢? 蘇﹕市面上一般體檢套餐,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液常規檢查和靜態心電圖。其實,膽固醇是心臟健康的其中一個指標,但有些病人的膽固醇很高,卻沒有影響心臟。研究指出,「基因」也是心臟病風險因素之一。因此,單憑膽固醇指數,不能作準。 如果十分擔心,可以做運動心電圖。病人按照指示在跑步機上運動,當運動量逐漸增加,心率也隨着加速。在心臟負荷不斷增加的環境之下,醫生可以監察心臟及心血管的反應。提醒大家,由於運動心電圖是有可能誘發心臟病,此項檢查必須有醫生在場監督。 鄭﹕如何揀選和解讀檢查,不容忽視。建議好好的跟醫生傾談。除了評估心臟病的風險(包括﹕性別、年齡、家族病史、肥胖、吸煙、血壓、糖尿等),醫生也會探討病人的健康狀况,例如﹕曾否出現可能是心臟問題的徵狀? 有些病人,每個星期打球跑步,心臟從來沒有不適,未必需要做運動心電圖。相反,有些病人覺得心跳出現問題,簡單脈搏檢查懷疑是心房顫動,就需要詳細檢查跟進。

Read more

【了解中風】心房顫動致中風增3倍 高血壓冠心病長者倡定期心電圖檢查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本港心房顫動(房顫)致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在15年間增近3倍,建議有高血壓或冠心病長者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及早診斷並服用新型抗凝血藥物,減中風風險。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