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明報專訊】上周響起今年首個雷暴警告,同時迎接了首場「黃雨」,表示早春來臨。香港位於華南地區,濕氣較重,一踏入回南天,不單地面牆身滲水,人也會感覺特別疲累。這種天氣下,老一輩就會準備祛濕食療,芡實煲粥是常見祛濕偏方。惟註冊中醫表示,芡實只能改善部分濕症,食得過量隨時反招消化不良。 ▲明報製圖 老人家說春天濕氣重,需要祛濕,當中的「濕」如何解讀?註冊中醫施德享指出,在中醫角度天氣四季的氣候變化,可分為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常說濕氣重,就是六氣的其中一種。「人體本身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會隨着不同的氣候變化來調節,所以無論天氣如何轉變,如果身體抵抗力充足,不會有大問題;但如果本身抵抗力低,遇上天氣突然轉變,就容易生病,稱為『六淫』」。 內濕徵狀較外濕嚴重 六氣中的濕,古書中大多記載出現在長夏(農曆六月)或初秋(農曆七月),但施德享解釋,由於古書大多以華中地區作為標準,而香港處於華南地區,氣候較潮濕,所以濕氣亦會較早出現。濕氣積聚體內,會令人感到疲累,身體亦會浮腫,但這只是一些表徵,施德享指出還有更多問題出現。「病情輕重,主要視乎濕氣對身體影響的程度,如果是外來的濕氣干擾到身體,會出現輕微的徵狀,稱為外濕;但如果由身體內產生濕氣,便會引發較嚴重徵狀,稱為內濕。病情較輕者,如果濕氣聚於胸脥之間,便會出現心口悶的感覺;而聚於脾胃,便可能會感到肚脹、胃口變差;如果濕氣傷及腰以下,更會導致小便變得混濁、大便溏泄等問題,而女性的帶下(俗稱白帶)亦會增多。」 至於病情較為嚴重,濕氣聚於胸脥者會因心口悶而變成咳嗽,聚於脾胃則會出現肚瀉或水腫。若濕氣去到關節、皮膚,便會出現麻或痛,濕疹亦會惡化。不少人會因為抵抗力不佳,外濕問題變成內濕;亦有一部長期病患者、老年人會因抵抗力太差,直接出現內濕問題。由於香港的潮濕程度,甚至會令到牆身、地板滲水,容易察覺,加上濕氣重會引致的病痛多,令到不少人步入春天後,便說要準備食療祛濕。 ▲施德享(勞耀全攝) 感冒前後 消化不良 便秘忌服 坊間流傳用芡實煲粥祛濕,施德享表示,芡實粥不能化解所有「濕」,因芡實功效有限制。「芡實是一種中藥,主要歸脾、腎經,其功效有補腎、固腎及益精,亦具有收斂的特性,因此主要用於一些消耗性的病情,例如夜尿頻密、遺精、帶下多等身體上出現流失等問題,同時亦會用在慢性腎炎、風濕痛、腹痛的情况。由於濕氣有可能入侵脾、腎等五臟,而配合芡實便可解決濕氣引致的脾、腎問題。」 不過,施德享補充,芡實並非一種好的祛濕藥材,除了因為它只限於針對特定部位祛濕外,更重要的是它有收斂的特性。「感冒前後的人不能食用,否則其收斂特性會抑壓病情;有食滯、消化不良、氣鬱及肚脹等問題,亦會因為芡實的『補』性而滯上加滯;至於有痢疾、痔瘡或腸道細菌而導致肚瀉,亦不適合食用。另外,剛生育的婦女,身體血瘀未散、惡露未清,除非在中醫指導下食用,否則亦可能因其收斂特性而無法清除血瘀或惡露。」 其實除了芡實,中醫亦會用白朮、茯苓、蒼朮等中藥,達至健脾祛濕之目的,其中白朮、茯苓的藥性較溫和,孕婦都能服用,蒼朮則適用於一切內濕和外濕問題,包括風濕、痛風、關節痛、肚瀉等都可以,但以上中藥使用前都需要先諮詢中醫意見。祛濕藥有很多,但重點是並非因為天氣潮濕便要祛濕,而是身體出現濕氣重的徵狀才要祛濕。「如果身體抵抗力好,適應天氣變化的能力無問題,就算潮濕天氣都不會出現問題,在沒有濕氣徵狀下,服用祛濕中藥反而適得其反。」 運動排汗 飲茶利尿減濕氣 想防止濕氣干擾身體,應由飲食及運動入手,首先減少進食肥甘厚味的食物,以免傷及胃、脾、腎,繼而令濕氣入侵。其次是多飲茶以利尿,或是多做運動排汗,減少身體的濕氣積聚。加上中醫學說脾主四肢,四肢多活動亦對脾有益。養好胃、脾、腎,便能將濕氣排出,是個不錯的祛濕方法。 文:勞耀全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龍眼水醫近視? 未必人人得 體質陰虛內熱要慎用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去年的「兒童眼疾普查計劃」發現,香港6歲學童患近視比率為13%,8歲組別更躍升至41%。家長不想孩子一上小學便要戴眼鏡,因此想盡辦法替他們護眼。網上偏方流傳飲龍眼水可護眼,更指連續飲用8個月後,1000度近視可減至200度,究竟是否真有其效?   ▲(明報製圖)   近視、老花、散光這些名稱,皆來自西方醫學,那麼中醫有沒有治療方法?註冊中醫陳敏指出,雖然古書沒有近視、老花、散光等字眼,但這些視力問題並非現代才有,古人一樣曾經面對,只是名稱不同。「從前中醫將近視、老花、散光說為視目不清、眼花、眼矇等,古時這些問題主要因為年老、身體機能退化,所以治療是針對長者為主。」 時移世易,現代人無論生活環境和習慣上都與古代有別,因此臨牀上視目不清、眼花、眼矇等問題亦趨年輕化。陳敏說,廿多歲年輕人以至小朋友,也會因視力問題而求診。「中醫認為視力變差亦與先天體質、閱讀姿勢不良和長時間用眼有關,以上種種都會令眼睛疲勞。其次是孕婦分娩或接受大手術後,因大量失血而出現幾個月的眼矇情况,但大約半年之後,視力便會回復正常。」 中醫認為,影響視力的問題不單止在眼睛,亦與各種因素相關。究竟龍眼肉,亦即是中醫所指的桂圓肉或圓肉,可否改善視力?陳敏說龍眼肉分為新鮮水果及烘乾兩種,而中醫入藥時大多使用烘乾的龍眼肉,「圓肉(龍眼肉)主治貧血、心悸、失眠、健忘,具有壯陽益氣、補血、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的功效」。從功效上看似與護眼、改善視力沒有太大關係,但根據《黃帝內經》的〈靈樞‧大惑論〉所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由此可見,中醫會從肝、腎入手治療。   ▲陳敏(資料圖片)   成長期飲龍眼水較有效 陳敏表示:「中醫理論為肝開竅於目、腎主精於目,當肝血不足、腎陰虧虛,便會導致視物昏花、夜盲症等問題。而龍眼肉具有補血、補益心脾功效,對於肝血不足都有一定幫助,因此亦會在一些眼疾上使用。」雖然龍眼肉對護眼有一定功用,但能否神奇到飲用一段時間便能減少近視?她說要視乎病人眼矇成因。「如果是一般成年人患有近視,由於已過成長期,眼球的發育停止,就算長時間食龍眼肉或飲龍眼水,對視力都不會大幅改善。不過,如果小朋友在成長期出現的假近視,或夾雜其他原因影響視力,包括長時間閱讀,食用龍眼肉或飲龍眼肉泡水都有較明顯改善。另外,由於不少視力有問題的長者都有其他兼症,例如心悸、健忘、失眠、畏冷等,長期食用龍眼肉調節身體,可改善這些兼症,視力亦有所改善。雖然不會讓老花完全消失,但一些較精細的工作例如穿針線,會較容易做到。」 除了龍眼肉,坊間亦有指杞子護眼。陳敏表示杞子及龍眼的功效相似,「杞子性味為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潤肺、補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肝腎陰虛、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腰膝痠軟、消渴及遺精,所以對肝腎陰虛、用眼過度而引致的眼矇都有效用」。   孕婦食龍眼有早產風險 龍眼肉是水果,看似多吃無妨,但原來體質不合、食過量亦會出事,「以功效相近的杞子為例,曾有名青光眼患者食杞子護眼,每次都用半碗至一碗杞子煲湯,但由於病人體質陰虛內熱,終引致上火,出現眼紅、眼乾等問題;食過量龍眼肉亦會出現這情况」。另外,本身有濕熱、泄瀉、感冒、發燒、炎症,都不適宜服用龍眼肉;最值得留意的孕婦如進食過量,會有流產及早產風險,如需進食,必須先諮詢中醫意見。 文:勞耀全 編輯:陳志暘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