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有人出現皮膚痕癢,長出一塊塊像被蚊叮的風團或有水液滲出的丘疹!亦有本身患有蕁麻疹、濕疹人士,染疫痊癒後痕癢加劇,晚上不能入睡!究竟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况呢?(編者按: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故新冠患者痊癒的,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痊癒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 多見濕疹、蕁麻疹 影響皮膚毛孔 新冠病毒是傳染病,中醫稱為「疫病」;不論老少有同樣病徵,會相互傳染。這疫病有熱的特徵,是有溫熱性質的穢濁之氣。它從口鼻進入身體,口鼻連着肺,而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當肺氣被這些風、熱、濕等穢濁之氣蓋着,氣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與肺有聯繫的皮膚毛孔便不會懂得開合,冷暖調節能力受到阻礙。所以,感染新冠或一般感冒時,我們會沾寒沾凍,而皮膚病患者多兼有鼻敏感、哮喘,都是肺氣受到影響而反映在皮膚的一種表現。 痊癒後,這些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染疫後疑患濕疹皮膚痕癢 確診蕁麻疹 曾經遇到一個患者,說自己染疫後患上濕疹,皮膚痕癢3個月。望診時一看患者雙手皮膚光滑,沒有呈對稱的潮紅皮損、滲液、結痂,不像是濕疹。再仔細一問,是不是有蚊叮樣淡紅色、大小不一的風團,時隱時現、無特定出現位置、消退後不留痕迹的呢?「是的。」她說。這其實是蕁麻疹,進一步檢查患者各處皮膚情况,發現腿踝有少許會滲液的丘疹,有濕的特徵。 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辨證施治,要把病仔細看清楚,不要忽略細節,看準了才開藥。患者以蕁麻疹為主,兼夾有濕。所以治療時宣肺清熱行血,輕輕打開遮蓋肺氣的風熱,加少許祛濕的皮膚專用藥,如土茯苓、白蘚皮、徐長卿,把濕氣逐步帶走。 藥物以外日常生活4注意 洗澡忌用過熱水 宜穿純棉衣 治療後,患者全身風團消失,染疫後3個月沒有來經的問題都解決了。除藥物外,患者生活上積極配合是不可或缺,例如: 1.保持皮膚清潔 2.忌用過熱的水和肥皂等刺激因素 3.穿純棉衣服 4.適當忌口 知多啲:紫蘇解蟹毒 和解痕癢 香港是一個沿海城市,經常有海鮮讓我們大飽口福;但其實是利口不利福,進食後會使皮膚痕癢加劇。大家都會留意到,買大閘蟹時,店員通常附上一包紫蘇葉,叮囑蒸蟹時要加紫蘇葉同蒸。為什麼這捆紫綠色又不起眼的紫蘇葉要和蟹一起蒸煮呢? 驅風散寒 行氣寬中 相傳在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投宿客棧時,遇到一群青年在比賽吃螃蟹,空殼堆滿了桌子。華佗上前勸說:「螃蟹吃多了會腹痛,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呢。」青年沒有理會,繼續大吃特吃。半夜,幾個吃螃蟹的青年突然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滾。由於當時未知此病的治療方法,華佗苦惱萬分。忽然,華佗想起有次採藥,看到小水獺吞吃了一條魚,肚子撐得像個小鼓;牠一時下水,一時上岸,顯得很難受。後來,牠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草葉,不久後便沒事了。華佗心想,那紫色草葉能解魚毒,一定也能解蟹毒。於是,他立即喚醒弟子採些紫色的草葉,煎湯給青年服下。少頃,青年肚子果然不痛了。華佗想了想,這種紫色草藥,病人吃了它腹中舒服,就叫它紫舒(音類蘇)吧! 《長沙藥解》記載:「蘇葉辛散之性,破寒凝,而下冲道,擴胸腹而消脹滿。」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例如蝦、蟹、蠔、蜆等有殼海鮮,紫蘇葉都有一定幫助,它經常用來驅風散寒,行氣寬中,和解因魚蟹等發物而引起皮膚痕癢或腸胃不適。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詠恩(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新冠患者】不同年齡層陽性個案變化 一老一幼染疫人數按周增幅逾3成 學者:注意兒童炎症徵狀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今日(1日)公布,本港新增10137宗新冠陽性個案,屬今年9月9日以來,本港新冠病毒個案再度破萬宗,另有幼童因感染新冠入院。本報日前分析11月18至24日各年齡層新冠陽性個案數字,發現「一老一幼」染疫人數增幅最多(見表),80歲或以上及3至11歲的感染個案按周增逾3成,高於約兩成半的整體升幅。同時過去一周錄得5至6名康復幼兒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MIS-C),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臨牀名譽副教授關日華表示,其徵狀包括持續發燒4至5天、眼膜炎、「士多啤梨舌」等,一般於新冠康復後2至8周出現。他認為這顯示兒童組群出現爆發,形容兒童接種率低得不可接受。他呼籲家長勿掉以輕心,盡快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另外,政府關注今年冬季或受新冠及流感夾擊。醫管局新界東聯網部門主管(家庭醫學)梁堃華憂慮,近期外地流感個案趨升,市民外遊後或將病毒帶回本港,加上過去兩年流感活躍程度低,市民抵抗力較弱,或加劇傳播。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不同年齡層新冠陽性個案變化  染疫老幼按周增3成 防疫措施近月逐步鬆綁,單日新冠個案趨升。本報分析最近各年齡層個案數字增幅,發現過去一周(11月18至24日)整體個案較前一周增加24.4%,其中80歲或以上個案按周增加34.1%,3至11歲兒童個案則增31.6%,兩者升幅是各年齡層中最高。 一周6宗發炎綜合症 徵狀持續發燒、眼膜炎、「士多啤梨舌」 關日華11月25日於港台《千禧年代》稱,早前疫情回落無再錄得「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個案,惟最近一周已再錄得5至6宗,擔心死灰復燃。他其後向本報稱,自上周起陸續於不同公立及私家醫院發現懷疑個案,呼籲業界提高警覺,為懷疑個案安排抽血、心電圖、肝臟超聲波等一系列檢查,盡早斷症和治療。 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徵狀包括持續發燒4至5天、眼膜炎、「士多啤梨舌」等,一般於新冠康復後2至8周出現。關日華透露,第五波至今共錄逾70宗個案,均涉3歲或以下幼兒,平均住院一至兩周,過半須入住深切治療部,若獲適切治療最終均能康復。 相關文章:【冬季流感】保護自己及身邊人 及早接種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 (衛生處方) 二價暫建議高危者優先 關日華表示,全部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患者均只打了一針或未打針,顯示完成接種有助減低風險,他說幼兒接種率低得不可接受,呼籲家長趁冬季前盡快帶子女打針。 另外,本港早前採購復必泰二價疫苗,料下月初可作為第4針接種。身兼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的關日華於節目稱,由於有關疫苗作為第4針,故暫建議年滿50歲長者、長期病患和有較高暴露風險優先接種,確保善用資源,不排除日後或會擴闊接種範圍。但他認為,年輕市民身體一般較強壯,接種3針初代疫苗已足夠,毋須打二價疫苗。(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第4針數據 藥廠: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1月28日) 外地流感趨升 憂外遊者加劇傳播 另外,本港過去兩年未爆發流感,近期防疫措施逐步鬆綁,政府關注今年冬季或受新冠及流感夾擊。醫管局今年向各聯網分配逾7.9億元撥款應對冬季服務高峰期,較去年逾7億元預算稍增,額外普通科門診名額則減至1.8萬個,較去年少四分之一。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黃立己(11月30日)稱,由於部分門診轉作新冠指定診所,導致名額不及去年水平,而若疫情進一步升溫或須再調配人手,最終能否提供1.8萬個名額仍存變數。 本港入境限制和防疫措施逐步放寬,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實驗室採集上呼吸道樣本驗出流感病毒比率,最新於今年第47周為0.95%(見表),較去年同期增0.61個百分點,惟仍低於疫情前水平。醫管局新界東聯網部門主管(家庭醫學)梁堃華憂慮,近期外地流感個案趨升,市民外遊後或將病毒帶回本港,加上過去兩年流感活躍程度低,市民抵抗力較弱,或加劇傳播。 黃立己表示,疫情前冬季流感高峰期平均每日逾6000人於急症室求醫,日均新入住內科人數亦逾1000,過去兩年則明顯下跌。他預料若今年寒冷日數多、新冠及流感個案增,服務需求或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並透露近期急症室求診人數已攀升至每日約5000人。 相關文章:【兒童健康】小朋友染疫發燒如何護理 4類常見傳染病家長要知道 小朋友眼敏感、鼻敏感怎辦?關注孩子身心健康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