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疫苗通鼓勵老幼打針 撤黃碼留核酸5天快測 調查:近三成外遊染疫 醫生籲出發14日前打二價疫苗

【明報專訊】為鼓勵市民接種新冠疫苗、避免未打針的一老一幼進入高風險場所,醫衛局長盧寵茂表示,會繼續保留疫苗通安排,即市民進入需要除口罩飲食或活動的處所,例如食肆、健身中心等地方,仍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供處所負責人查核。他提醒安心出行與疫苗通並非「絕對掛鈎」,市民除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亦可用「智方便」、「醫健通」、手機截圖或紙本出示疫苗通。另會取消抵港者入境首3日的黃碼安排。此外,隨着本港放寬入境防疫措施,加上聖誕及新年假期將至,港人外遊意欲增加。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者曾在疫情期間外遊並感染新冠病毒,其中英國為「外遊染疫重災區」,達48%受訪者曾於該地區染疫。另有半數受訪者表示已計劃未來6個月外遊,但僅12%會在出發前接種加強劑疫苗。有醫生提醒市民,在外遊前應了解外遊地區的染疫風險及做足防疫措施,並建議在出發外遊前14日接種二價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調整5項防疫措施 留疫苗通鼓勵一老一幼打針 撤3天黃碼保留核酸快測 政府昨宣布因應疫情發展調整五大項防疫措施,市民即日起進入處所毋須再強制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疫苗通行證」要求則維持,即進入食肆等主動查核處所仍須出示疫苗接種紀錄。盧寵茂解釋保留疫苗通的科學理據時稱,是為鼓勵市民接種疫苗、保護未打針的長幼,而該措施在今年初曾大幅推高接種率。 特首李家超昨早在行會前見記者時率先宣布,在審視數據及分析風險後,市民今日開始毋須掃描安心出行,另會取消抵港者入境首3日的黃碼安排。他說,港府考慮多個因素,包括現時輸入個案為本港帶來的風險較社區感染低,故認為取消黃碼亦不會增加社區感染風險。 盧寵茂昨午出席疫情記者會時公布調整措施詳情,提到近日陽性個案雖較8月和9月高,但公院服務有「比較大的進步」,現時疫情未對醫療服務造成大影響,故在醫療復常前提下,有空間增加民生經濟活動達至整體復常,決定調整5項措施,包括取消強制掃描安心出行、撤銷黃碼等(見表)。撤銷黃碼安排後,抵港者在機場接受核酸檢測後可進入各類處所,除染疫者仍會獲發紅碼,其他抵港者會獲發藍碼。 進入食肆、健身中心處所 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 盧寵茂說,為鼓勵市民接種疫苗、避免未打針的一老一幼進入高風險場所,會繼續保留疫苗通安排,即市民進入需要除口罩飲食或活動的處所,例如食肆、健身中心等地方,仍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供處所負責人查核。他提醒安心出行與疫苗通並非「絕對掛鈎」,市民除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亦可用「智方便」、「醫健通」、手機截圖或紙本出示疫苗通。 多名本港專家曾質疑維持疫苗通對推高疫苗接種率的成效。被問到港府有否檢視維持措施的作用,盧寵茂稱不能以近日數字去研判措施成效,現時疫苗接種率較年初大幅提升,形容疫苗通有「很大功勞」。他說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故疫苗通沒有所謂的「日落條款」。 至於政府已有一段時間沒使用安心出行作個案追蹤,現時放寬是否太遲,盧寵茂回應稱,局方一直有檢視相關措施,惟需考慮不同因素,形容沒有一個所謂「絕對理想」的取消時間,「你話太遲,亦都可以有人話太早」。(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調查:近三成受訪者外遊染疫 遊英近半中招 另外,隨着本港放寬入境防疫措施,加上聖誕及新年假期將至,港人外遊意欲增加。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者曾在疫情期間外遊並感染新冠病毒,其中英國為「外遊染疫重災區」,達48%受訪者曾於該地區染疫。另有半數受訪者表示已計劃未來6個月外遊,但僅12%會在出發前接種加強劑疫苗。有醫生提醒市民,在外遊前應了解外遊地區的染疫風險及做足防疫措施,並建議在出發外遊前14日接種二價疫苗。 曾祈殷:感染後免疫有效期或短至28日 康復者外遊有二次感染風險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在本月1至4日,以網上問卷訪問654名18歲至50歲市民,調查顯示,75%受訪者或親友曾於疫情期間外遊,當中27%曾在外遊期間染疫,約25%於抵達外地7日內染疫。調查又發現,市民於英國外遊時受感染比率最高,達48%,其次為其他歐洲國家及加拿大,分別為23%和19%,有17%受訪者未能如期上機返港。 相關文章:【二次感染】社區新冠患者二次感染比率3% 院友高達三成 學者倡優先接種二價疫苗 醫生籲外遊14日前打二價疫苗 調查又發現,有75%受訪者表示已染疫逾3個月或以上,而已接種3劑疫苗的受訪者中,只有12%稱會在外遊前接種加強劑;有23%受訪者則表示會在外遊時「預咗中招」。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Omicron BA.4或BA.5更具免疫逃逸能力,感染後的免疫有效期或短至28日。曾祈殷稱,即使康復者外遊亦大機率受二次感染。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建議,市民在外遊出發前14日應接種二價疫苗,使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提高保護力。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提醒,家長在外遊時要多留意兒童的身體狀况,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高燒等徵狀,應盡快在當地求醫;他又建議,若市民外遊時在人口密集地方應戴口罩,出發前應準備足夠防疫物品及藥物,以及了解當地疫情及檢疫安排,並考慮購買適當的外遊保險。 (新冠疫情) Read more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明報專訊】出門去旅行,有人喜歡參觀名勝,有人主力shopping,有人偏愛行山遠足。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路線,行足一天後雙腳肯定疲累不堪,隨時出現小腿痛、腳跟痛,甚至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如何紓緩?物理治療師和中醫教預防及紓緩腳痛貼士,出發前、旅程中都合用!(附:揀鞋貼士和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相關文章:【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旅行行山常見小腿痛 活動量突增易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 紓緩腳痛3貼士 行足一日,最常見是小腿痛或腳跟痛。「平時身體習慣較靜態作息,例如每日坐8小時,出行時卻步行8小時,肌肉柔韌度、肌肉力量及筋膜組織彈性等,未能承受一下子增加的活動量,可能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郭志恒表示,長時間步行,小腿肌肉要不斷收縮放鬆造成疲勞,導致小腿疼痛。 患處紅腫熱痛 或拉傷肌肉快求醫 「運動後出現痠痛很普遍。」郭志恒表示,因訓練不足或超出肌肉負荷而引起的肌肉疼痛,稱為遲發性肌肉疼痛,以痠痛為主,程度較溫和,一般隨着休息,約2至3日就會紓緩,但如1星期都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若患處有紅腫熱痛、劇烈疼痛,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和肌肉控制,可能是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等急性炎症,應盡早求醫。想旅程行得舒適、避免腳痛,郭志恒教授3大貼士。 一、揀鞋貼士 視乎地點、步行時間 出遊時穿著的鞋會影響「戰鬥力」,應視乎旅行地點、步行時間及距離,揀選適合鞋款。如郊外觀光的路較崎嶇,又或需要登山,可選擇防滑和抓地功能較佳的行山鞋;相反,市內觀光路面比較平坦,就選避震較佳的鞋,減少足部因長時間行走所承受的壓力。 出遊寒冷地方,不少人會穿靴,郭志恒認同要注意保暖,「尤其血液循環較差的人,如糖尿病人、長者,避免出現凍瘡」;惟靴的形狀跟行山或運動鞋設計不同,或限制踝關節活動,小腿肌肉推動能力下降,令步速減慢、步行耐力降低,「身體為了配合步行需要而增加其他肌肉負荷,如髖關節肌肉,或造成不適」。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運動鞋宜透氣輕身 毛靴要散熱 此外,鞋的質料亦要考慮。郭志恒建議運動鞋「鞋面物料要透氣,盡量輕身」;選毛靴要注意會否散熱不足令足部出汗,同時要避免過度摩擦引致水疱。至於襪子要在保暖和透氣之間取得平衡,不吸汗物料令水分停留,增加起水疱風險;加上水分會加速皮膚表面溫度流失,「所以襪子濕了就要考慮更換」。保暖襪比較厚,選擇鞋時要預留足夠空間。 鞋形腳形匹配 後側板固定腳跟 旅客亦要注意鞋形與腳形是否匹配,若鞋的後側板(heel counter)未能穩妥固定腳跟,長時間步行會令腳跟着地時間及壓力增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腳跟痛。若鞋頭空間不足,步行時產生熱力令足部膨脹「頂住」鞋頭、鞋面或造成腳前掌疼痛。 二、行程編排 首兩天勿太密 平日少運動、體能較差者,頭1、2日行程不要編得太密集。另外,身體機能和狀態隨時間變差,體能要求較高的行程可編排在早上,較輕鬆的可編排在較晚的時間;需長時間步行的行程宜有中途休息。 三、伸展鍛煉 改善肌肉柔韌度 如安排了較有難度的行程,出行前可鍛煉肌肉,減低腳痛風險,「如果旅程途中覺得肌肉不適,可在每日行程完結後都做伸展,有助改善肌肉因繃緊而造成的痠痛」。郭志恒推介簡易3招(見「簡易3招 伸展強肌」),引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建議,每組肌肉伸展維持15至30秒,重複2至4次,每周至少做2至3次,可改善肌肉的柔韌度。 簡易3招 伸展強肌 .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伸展 左腳前,右腳後,作弓箭步姿勢,右膝保持挺直伸展腓腸肌;右膝微屈伸展比目魚肌,換邊再做 .足底筋膜伸展 用手將前腳掌向上屈,換邊再做 .小腿三頭肌強化 雙腳與肩同寬,慢慢抬起腳跟,再緩緩放下,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重複8至12次為1組,初訓練時做1組,待肌肉力量提升後可加至3組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紓緩貼士:急性炎症冰敷忌按摩 鎮痛貼小心成分 「長征」一整天,怎樣紓緩腳部壓力和疼痛?按摩、足貼有效嗎? 郭:郭志恒(物理治療師) 嚴:嚴耀堅(註冊中醫) 郭志恒(受訪者提供) 嚴耀堅(受訪者提供) 問:按摩有效嗎?要不要用按摩膏? 郭:研究顯示按摩對於處理遲發性肌肉疼痛有少許益處,建議出行後肌肉不適,排除嚴重情况,可按摩痛處,有助改善。定點按摩不需要按摩膏,但若想促進整個腿部血液循環或紓緩大面積肌肉不適,可配合按摩膏來增加潤滑作用,減少摩擦受損。但若出現急性炎症徵狀,不宜按摩,否則可能加重損傷;如徵狀輕微,可冰敷患處紓緩疼痛和消炎。 問:按摩膏選熱感還是凍感? 郭:未有研究顯示哪種按摩膏較有效,因此取決於個人喜好。發熱產品一般含辣椒成分,冷凍則有薄荷成分;讓皮膚感到灼熱或冰冷,可分散痠痛感覺。但這些成分未能滲透深層組織,對於改善深層肌肉血液循環的效果並不顯著。 問:鎮痛貼有用嗎? 郭:使用含有消炎藥成分(如水楊酸)的鎮痛貼要小心,宜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問:足貼有用嗎? 郭:暫時未有足夠研究數據證實足貼有助改善身體不適。 嚴:有些足貼聲稱祛濕排毒,但效果未必顯著。因為腳底會排汗,環境中也有濕氣,而足貼內的成分通常遇水或溫度變化就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變黑。因此,足貼變黑不一定是因為體內濕氣及毒素。另外,肌肉疲勞導致腳痛不一定與濕氣有關。 而一些傳統膏藥貼或足貼,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乳香、沒藥、當歸、薄荷等),則有助緩解疲倦、過勞引起的不適。 紓緩貼士:暖水泡腳按穴鬆一鬆 去旅行浸溫泉,一身「鬆晒」!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用暖水泡腳能紓緩小腿、腳底疼痛。只要膝蓋以下浸入暖水中,放鬆浸泡5至10分鐘即可,完成後緊記盡快擦乾腳部。另外,按摩以下穴位(圖)也可放鬆雙腿。 嚴耀堅建議,如果小腿勞損嚴重,經常腫脹、疲倦,可接受針灸治療,能迅速改善徵狀。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營養要識】暑假旅行貼士 營遊日本 聰明搵食

【明報專訊】7月暑假,又是一家大小外遊的旺季,而日本可說是最老幼咸宜的熱門目的地,單是想起拉麵、魚生、燒肉、甜品……已經想馬上出發!旅程中,享受美食之餘別忘了顧及營養,本周特別請來註冊營養師,教大家如何「營遊東瀛」。 燒肉:和牛潮配透明汽水 日式燒肉,尤其和牛是香港人的最愛。遠赴日本搵食,與其狂吃放題,不如精選高質素的食物;建議大家可選一些單點的燒肉餐廳,以量少高質素的和牛配以新鮮的海鮮、合時美味的蔬菜及晶瑩剔透的日本飯,去滿足大家的味覺,達到均衡健康的配搭。 吃燒肉配啤酒、日本酒十分普遍,整晚喝3至4杯亦很平常。但因含有酒精,大量飲用時身體會攝取不少熱量。大家可試一試在日本非常流行的無熱量透明咖啡、奶茶、檸茶、汽水,又或者是無熱量無酒精的啤酒,味道相當不錯,又可減少過量吸收熱量、酒精、糖分。 拉麵:湯底鹽分爆表 只宜淺嘗 彈牙麵條,香濃湯底,配上入口即融的叉燒,就是最完美的拉麵組合。除了鹽、味噌及豬骨湯底外,近年興起脂肪較低而又鮮味的清雞湯底及魚介(海鮮)湯底。事實上,一碗拉麵的熱量及鹽分驚人,由700至900千卡不等,是成年人1天熱量攝取量的一半;而鹽分更達8至10克,是成年人1天鹽分攝取上限的1.5倍。 過往不少人指日本人食拉麵會喝光湯底以示尊重拉麵師傅, 其實現代日本人已不彈此調,我們為健康着想,湯底還是宜淺嘗即止,以免吸收過量鹽分。 食材方面,一碗拉麵一般只有一至兩片叉燒,如要額外添加配料,建議大家點選雞肉及流心蛋, 它們的熱量及脂肪較低, 味道及口感同樣一絕。還要緊記吃完拉麵上的配菜,例如竹筍、木耳、芽菜、大葱等,既是餐膳中重要的纖維素來源,熱量又低兼飽肚,有需要時甚至可額外添加。這樣,吃拉麵就可以吃得均衡又有營。 壽司:魚生熱量分高低 枝豆補纖維 一片富有光澤的生魚片,配上開胃的醋飯,令壽司成為不少人的最愛食物。大部分壽司熱量都不高,每件介乎40至60千卡,當中以貝類、八爪魚、甲殼類熱量較低,可多選擇。至於魚腩、魚裙邊、魚肝的熱量較高,介乎80至120千卡,少吃多滋味。至於其他海鮮的熱量,就介乎兩者之間。 究竟每餐可以吃多少件壽司?一般成年人大約8至10件便適合(糖尿病人要留意調節分量),當然亦可因應胃口而增減。另要留意壽司提供的纖維素十分有限,如果有枝豆作小食,不妨多吃一點補充纖維,亦建議可於餐後配合水果,或於同一天的其他餐膳中多進食蔬菜,平衡營養。 甜品:細細啖和菓子 大大啖抹茶 日本的甜品造型精緻,口味多元化,深得大小朋友歡心。綠茶甜點及和菓子是和式甜品的代表。要感受綠茶的香濃味道,建議可選一些綠茶成分較高,但奶類含量較低的甜品,亦代表脂肪及熱量較低,是比較好的選擇。而且高綠茶成分亦含較多的兒茶素,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營養素,有助心血管健康。 和菓子一般較甜,主要熱量來自糖分,所以建議吃一細件配上一杯香濃無糖的抹茶,既可平衡口味,亦較健康。西式甜品方面,日本人較喜歡忌廉,脂肪量高,建議淺嘗,不要吃完所有忌廉,並選多一點新鮮或季節限定的水果甜品,既可以嘗試新款式,熱量較低之餘,纖維素亦較高。(糖尿病人要小心留意甜品進食分量,一件多人分享較理想) 水果:時令水果 排毒之寶 日本水果以甜度高及體積大見稱,夏天以車厘子、桃、西瓜、蜜瓜、提子為主;而冬天則以蘋果、柿、橙、士多啤梨較常見。其實大部分水果熱量不高,而且纖維素、維他命、礦物質亦十分豐富,還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有助保持身體各功能正常運作、促進腸道暢通排走毒素,加上在日本旅遊時吃到足夠蔬菜的機會較低,多吃一點可以稍為彌補。 但以下人士進食水果時需要留意分量,例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人士要注意進食分量,每天可以吃2至3次,每次最多進食網球大小或半碗中碗分量,當然亦要視乎血糖、血脂、體重水平而有所調節。 出外旅遊是一件開心事,很多人都認為毋須刻意選擇健康食物,但其實只要花點心思去配搭,既吃得開心又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文:蘇永源(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營養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