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夢中大吵碌落牀?雙腳麻癢難耐?成人遺尿?或暗藏隱疾

【明報專訊】提及睡眠障礙,失眠、噩夢、易醒、睡眠窒息,大家都聽得多;但還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非典型」睡眠障礙,不單影響睡眠品質,背後還可能暗藏健康隱憂。你可曾試過在睡夢中碌落牀(或與柏金遜症先)?或每晚躺下來,雙腿好像有很多螞蟻爬來鑽去,麻癢不適呢(或是「不寧腿綜合徵」、多巴胺不足)?甚至在睡覺時「不小心」遺尿(或尿道炎、前列腺增生)?以下3宗奇案,事主在睡覺時各有古怪經歷,究竟純屬意外、心理作祟,抑或是病態?且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副教授陳詠欣一一解答。 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問題逐一拆解 奇案1︰撞鬼似的 睡夢中大砂大叫碌落牀 50多歲陳先生(化名),沒有長期病患,每晚一躺上牀就可以「秒睡」。然而陳先生近兩年卻經常在睡覺時發生離奇事件——碌落牀!「試過5、6次了,有2次及時被太太抓着,但其餘幾次就真的跌了在地,幸而每次都只是輕微擦傷手腳,沒有大礙。」陳太則形容,每次丈夫都好像「撞鬼」般,睡到半夜突然大吵大叫,之後便跌下牀。陳先生認為自己是發噩夢「嚇親」,只是扎醒後便記不起夢境了。 拆解︰或柏金遜症先兆 陳詠欣表示,成人透過生活經驗,建立起睡眠安全意識,所以不會像小朋友般,因在牀上鑽來鑽去而跌落牀。而且成人對牀的大小有概念,睡覺時會避免躺在牀緣位置;亦有較高警覺力,即使已進入夢鄉,但當感到手腳懸在牀外時,會馬上有意識地縮回來。所以成人相對於小孩子,跌下牀的機率較小。但陳先生已有5、6次相關經歷,就值得關注。 據陳先生描述,每次跌下牀都因為發噩夢,即是說,當時他正處於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的睡眠周期。理論上,這時全身肌肉最放鬆,即使在夢境中有跑、跳、叫等動作,在牀上應該仍然表現安靜。然而,若是患有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病人,即使在REM階段,肌肉都沒有完全放鬆,因此會隨夢境做出一些複雜動作或發出聲音。陳詠欣表示,「我有一個病人,發夢被人搶袋子,於是出盡力想扯回來,怎知他其實在扯着太太的頭髮」。 RBD病人也較容易產生一些動作激烈的夢境,例如跟別人爭吵或扭打、被鬼或動物追趕等,約有三至五成病人會在睡覺時自傷,例如跌下牀、撞牆等。RBD患者以男性較多,好發年齡約60歲以上。雖然陳先生只有50多歲,但仍建議他接受多導睡眠圖測試,包括使用腦電圖記錄他睡眠時腦電波的活動,以及透過肌電圖,檢查他在REM階段中肌肉張力有無增加,以確定是否患有RBD。 之所以不能夠忽視RBD,是因為愈來愈多數據顯示,RBD似乎是神經退化病的前期階段,尤其跟柏金遜症關聯最密切。「柏金遜症患者之中,超過一半有RBD徵狀。」病人首要是注意家居安全,假如經常碌落牀,可考慮鋪上軟墊,或直接把牀褥放在地上睡覺。有需要時,醫生會處方藥物,包括褪黑激素或鎮靜劑,有助患者減少發噩夢,以至在睡夢間「手舞足蹈」。 相關閲讀: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奇案2︰如蟻爬腳 麻癢難耐 梁先生(化名)一直被枕邊人投訴經常「踢被」,弄得大家都睡不好。「我不想的,只是雙腳很不自在,像有螞蟻在爬來鑽去,忍不住要踢腳。」梁先生曾以為是牀單不潔或是皮膚乾燥所致,但即使換了牀單、雙腳塗上很多潤膚膏,不適感仍然存在,「太太說是心理作祟,但我覺得不是,只是無法形容那種麻麻癢癢的感覺」。 拆解︰神經系統病 多巴胺不足 有一種經常被人忽略的睡眠障礙叫不寧腿綜合徵(下稱不寧腿),和事主的情况很相似。陳詠欣表示,「有一名病人,徵狀都頗嚴重,但看醫生時無法具體描述,只說感到痠痛、抽筋、不舒服,總之就是睡不到。醫生便因為他『睡不到』而處方安眠藥,但病人服藥後情况無改善,就擅自增加劑量,結果愈吃愈多後出現夢遊。後來轉介來我們的睡眠檢查室,才知道他原來有不寧腿」。 不寧腿患者在靜止狀態時,常覺得下肢(部分人會伴隨上肢)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不適感,坐立不安,必須通過移動或活動雙腳緩解不適。「比較特別的是,此症有晝夜節律,徵狀通常在黃昏、晚間、臨睡前尤其明顯。」 不寧腿並非心理作祟,它可能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相信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有關。雖然到目前為止,未有直接科學數據證明此症會增加患腦退化症的風險;但已知的是,一些疾病例如貧血、缺乏鐵質、甲狀腺病、糖尿病、腎功能衰竭等,都有可能導致不寧腿,所以或需要進一步檢查,尋求病因。醫生會根據病人情况,制訂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是缺鐵性貧血,便可通過補充鐵質來消除徵狀;另外,多巴胺促動劑、鎮靜劑、抗腦癇類藥物,亦可減輕不寧腿患者的不適感。 相關閲讀:【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奇案3︰交際應酬後尿牀 睡覺本來是最放鬆的時間,但梁先生(化名)總是心慌慌,因為他不知道自己何時又「瀨尿」。「這是間歇發生,前年狀態最差時,有1個月試過2次,平均就3、4個月『失手』一次;去年情况好些,全年只瀨濕過1次;今年就最開心,至今都平安無事。」梁先生思前想後,發現自己每次尿牀都在交際應酬後,又或是那陣子身體極度透支,為此他已經戒掉啤酒,也盡量多休息。 拆解︰或尿道炎、前列腺增生 成人繼發性睡眠遺尿症的診斷準則,是指原本能正常控制夜間排尿,但突然1星期有超過2次在非自願情况下尿牀,且持續發生超過3個月。雖然梁先生個案的尿牀次數並不符合確診要求,但為何會遺尿呢?也值得探討。 成人膀胱容量比嬰幼兒大,正常可儲到300至400毫升尿液,加上機能成熟,身體在睡覺時會分泌抗利尿激素,有助腎臟濃縮尿液,減少尿量。但以下情况可能會造成影響︰ 1.睡前飲很多水或利尿飲品,又或是本身是糖尿病人,需要服食利尿藥物,都會導致晚上產生很多尿液 2.假如膀胱很敏感或過度活躍,會增加遺尿機率。這情况常出現在尿道炎病人,又或者是長期受便秘困擾的人士 3.正常成人尿急時會醒來去廁所,但有些人受酒精或鎮靜劑類藥物影響,會較難清醒;睡眠窒息症患者較多半夢半醒的狀態,遺尿機率也較高 4.年長男性較常有前列腺增生問題,由於尿道被擠壓,會影響排尿不清,也較容易出現遺尿 假如排除其他病症,會建議臨睡前調整水分攝取,減少飲用酒精及含咖啡因等刺激飲料,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體重,都有助改善情况。 相關閲讀: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不少人對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柏金遜症等存有恐懼,不少人更將初期病徵視為正常老化的現象,令患者錯過接受診斷和治療的黃金期。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症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大家對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認識有多少呢?簡單地說,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的疾病;至於認知障礙症,則主要是由於腦部出現病變,腦細胞受損導致腦功能衰退……本港人口持續高齡化,銀髮族的健康問題備受重視,不少長期病患者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需要承受沉重的壓力和擔憂,箇中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不容忽視。 Read more

柏金遜症影響口肌 說話困難 言語治療訓練助改善

柏金遜症是常見慢性腦神經衰退疾病之一,導致患者的不同肌肉出現震顫和僵硬等問題;受影響的肌肉亦包括口腔及咽喉負責說話及吞嚥的肌肉,因此會有說話不清及吞嚥困難等問題。若要處理上述問題,藥物和手術治療成效有限,可配合言語治療,針對口腔各部分肌肉訓練,協助患者改善情况。 Read more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老年人機能退化,活動能力連帶認知能力減弱,看似正常但亦有可能是疾病所致。柏金遜症,一種常見的腦退化疾病,患者除了有手震、行動遲緩等症狀,亦可能出現便秘、睡夢中會叫嚷和揮拳踢腳等非典型症狀。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出,柏金遜症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以及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或不同療法,壽命其實與同齡人士相若。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年紀大記性轉差、退化就必定是認知障礙症?未必!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同樣會出現認知能力問題,若能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是可以根治問題。不過,一旦錯過治療時機,則有可能由假性變為真正的認知障礙症。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助減退化速度呢? Read more

【有片: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了解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 透過治療延緩病情

隨年紀增長,記憶力開始減退,出現手震、行動變得緩慢等情況,除了是正常退化,也有機會是認知障礙症或柏金遜症的症狀。明報健康網及養和醫院合辦的「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講座,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剖析兩種疾病的病徵及治療方法,以增加市民認知及分辨兩者差異。認知障礙症是因腦功能喪失及退化而導致出現認知障礙問題,越年長患病機會越高。年屆90至95歲人士,有40%機會患上此症。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並不等同腦退化。本港有逾一半患者屬於阿爾茲海默氏症,三至四成患者屬於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因腦部發生許多微小中風而導致腦細胞壞死,構成不同程度的記憶力及認知問題,阿爾茲海默氏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有可能同時出現。   認知障礙症初起徵狀記憶衰退 年過25歲,記憶力會開始減退。要分辨認知障礙症,可留意親人有否出現記憶力衰退、喪失時間感及方向感、判斷能力減退、語言方面出現問題、性格突變及將物件放在不當地方等主要徵狀。梁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分為初期、中期及晚期。以阿爾茲海默氏症為例,由初期到晚期大約八至十年時間,暫時沒有藥物可根治,現有的藥物主要是減輕徵狀,令患者在初期及中期階段保持良好生活,減少對家人的壓力。 其實,並非所有認知障礙症都不能治癒,約5%至10%患者可以治癒,主要是因其他疾病或身體狀況所引致的認知障礙症。梁醫生解釋,可能是長者患有抑鬱症出現假癡呆;營養、甲狀腺分泌或維他命B12不足,甚至是腫瘤、腦部感染發炎及腦積水等原因造成,只要接受治療亦可痊癒。另外,乙醯膽鹼是協助腦部記憶的神經傳導物質,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腦部會較缺少此類物質。患者腦部亦會出現萎縮, 有斑塊及纏結等不正常物質。因此,可利用正電子掃描進行檢查, 並以藥物補充乙醯膽鹼, 藉此改善記憶力, 延緩病情。 藥物只是輔助治療,最重要是家人及照顧者的愛心。梁醫生建議在患者確診後,家人如條件許可, 可考慮聘請傭人或看護照顧,及早與長者建立關係及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從而懂得處理患者的行為及安全問題。例如中期及晚期患者很多時不懂得表達飲食及大小便的需要,且容易跌倒及忘記關爐具。另外,可安排患者接受情緒及認知能力訓練、行為治療及園藝治療等。多做運動、曬太陽、參與社交、學習新技能及預防三高(血壓、血脂及血糖控制)都對病情有幫助。梁醫生強調,最重要是找醫生確診、安排生活照顧、預設醫療指示、長遠財產及財務安排等。     柏金遜症運動功能障礙 柏金遜症是慢性神經系統衰退的疾病,現時香港每800人就有一名柏金遜症患者。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蔡德康醫生表示,柏金遜症徵狀超過七成屬於原發性柏金遜症,其他的腦退化症可引致柏金遜綜合症,患者會出現柏金遜症及其他病的徵狀。此外,柏金遜徵狀可由其他疾病產生,如使用精神科藥物、某類止嘔或止暈藥;感染、創傷、肝功能衰竭及有毒物質入腦等,都可能引起柏金遜症的徵狀。 柏金遜症最主要的徵狀是運動功能障礙,包括手震、手腳僵硬、行動緩慢及步伐不穩等。診斷會以臨評估為主,患者必須出現運動功能障礙,並要排除其他會引起柏金遜症包括行動緩慢徵狀的疾病才可確診。蔡醫生指出,患者主要缺乏多巴胺作為傳導物質,可藉正電子電腦掃描檢查,監察腦部的多巴胺數量及活動能力是否減退,如出現減退即有很大機會患上柏金遜症。透過藥物如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左旋多巴,以紓緩徵狀。另外,患者也會出現非運動功能障礙,早期會出現嗅覺衰退、便秘及出汗等徵狀,晚期會出現沮喪、焦慮、幻覺、自主功能障礙(易暈、吞嚥問題)及認知功能障礙等。整個演變階段大約20年。 柏金遜症成因不明,但有5%患者是因為單基因突變而引起。蔡醫生指出,現在有超過十種基因證實會引致遺傳性的柏金遜症。即使沒有家族史,很多患者都擔心會遺傳給下一代。由於柏金遜的症終身發病率約1.5%,發病年齡約在五六十歲後,即使下一代的發病率會增加兩至三倍,發病機會仍低於5%,若子女仍然年輕,患有柏金遜症的父母亦毋須太擔心。 蔡醫生強調,柏金遜症可以醫治,但無法根治。透過控制及改善病徵,可增加病人活動能力,維持數十年良好生活質素,壽命亦與同年齡人士一樣。假如藥物無法令患者維持理想活動能力,可選擇進行手術,在腦部植入電極,產生電流脈衝持續刺激某部分腦組織神經細胞,紓緩症狀,惟有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另外,全球有很多研究集中在幹細胞及基因治療,用以恢復腦組織,初步亦具有功效。 認知障礙症系列

Read more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早期柏金遜症新發現 大腦血清素先流失

  【明報專訊】柏金遜症,因為病人大腦缺乏多巴胺(dopamine),出現緩慢、僵硬、震顫。有研究發現,帶有柏金遜症突變基因的人,未有徵狀前,大腦中血清素已開始流失。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希臘雅典大學等合作研究,將25個正常人的大腦掃描,與一個帶有柏金遜症突變基因A53T SNCA家族的14名成員作比較。14名帶基因的成員中,7人仍未出現柏金遜症徵狀,大腦多巴胺正常,但他們的血清素受體減少。研究員指,在遺傳性柏金遜症中,病人大腦的血清素改變早於多巴胺,希望藉此找到柏金遜症早期診斷標準。研究報告在《刺針:神經醫學》(The Lancet: Neurology)刊登。   資料來源:英國國民保健署   相關文章: 【有片】醫柏金遜 點解變爛賭二? 了解副作用 按個性、年齡選藥 【長者健康】柏金遜症可激發強迫症 沉迷食、色、買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腦退化症】有片:夢遊打人 柏金遜症先兆 認識快速眼動睡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Read more

【有片: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醫柏金遜 點解變爛賭二? 了解副作用 按個性、年齡選藥

【明報專訊】緩慢、僵硬、震顫是柏金遜綜合症主要徵狀,最常見是原發性柏金遜病,估計香港有1.2萬人患病。 柏金遜病目前未能根治,主要靠藥物「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及「左旋多巴」紓緩病徵。長年服用左旋多巴會出現耐藥性,令身體不由自主郁動;而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17%可能出現強迫症行為,例如過量購物、沉迷賭博。因此醫生需評估病人個人狀况而選擇藥物,而病人用藥前亦應詳細了解藥物功效和副作用。   (Gearstd@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問醫生 陳:陳然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牀副教授)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行路死火腳黏地? 問:手震,是柏金遜病嗎? 鄭:電影《逃學威龍》中吳孟達飾演的達叔,為了扮柏金遜病人,經常手震。其實醫學界對柏金遜徵狀中的手震有很細緻的描述——靜止性顫抖(resting tremor),即手部沒有任何動作時手震,傳統描述就是pill-rolling tremor,拿着1粒藥丸時手指不由自主的轉動藥丸。要判斷手震是否柏金遜徵狀,也同時看求診者其他狀况,例如60歲以下一般較少患上柏金遜病,可能是因緊張手震;年輕女性可能跟甲狀腺問題有關,醫生須同時考慮其他因素。 陳:柏金遜徵狀大致有3個:僵硬、緩慢、手或腳震,一般來說有其中兩項就會懷疑是柏金遜病。患者行動特點是起步緩慢,步幅細及窒步,中途更會像汽車死火一樣停下來。不少病人說其中一隻腳好像黏着地面無法提起,而在出入門口及轉彎時,更會因平衡力差而較易跌倒。不過,有這些徵狀未必等於患有柏金遜病,醫生必須作其他診斷。   腦掃描無法確診? 問:如何診斷柏金遜病?是否要腦掃描? 鄭:醫學界只知道柏金遜病是腦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不足,影響神經傳導,從而出現各種柏金遜徵狀。不過,一般身體檢查如驗血不能測量多巴胺濃度;而磁力共振、電腦掃描亦無法看到,必須動用特殊掃描儀器才可檢查到腦內情况是否與柏金遜病有關。所以現時確診柏金遜病,主要靠醫生臨牀診斷。 陳:雖然一般腦掃描無法判斷受檢測人士是否患有柏金遜病,但由於其他病症如腦退化等都會出現僵硬、行動緩慢或手震等徵狀,所以病人仍可能需要接受腦部造影檢查,以排除其他病症的可能,如中風、腦積水。另外,如懷疑病人患有柏金遜病,醫生有可能會讓病人服用低劑量柏金遜藥物,觀察其反應,如果柏金遜徵狀得以改善,就確診患上柏金遜病。 影響生活才用藥?   問:確診後就要立即食藥? 陳:藥物只能幫助病人改善生活質素,但無法阻止腦部退化。所以如柏金遜徵狀困擾病人生活,例如無法買餸煮飯,或職業司機影響駕駛安全,才會考慮處方柏金遜藥物,始終藥物會有一些副作用。如病人覺得徵狀對生活沒有太大影響,我會建議先觀察病情,毋須即時食藥。 蜜月期後周身郁?   問:治療柏金遜病的藥物有幾多種?有何副作用? 陳:現時用作紓緩柏金遜徵狀的藥物主要有兩類,分別是「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s)及「左旋多巴」(levodopa)。左旋多巴發展了很多年,副作用很少,只是剛開始服藥時較易出現頭暈及作嘔等副作用,而且藥物需透過胃酸吸收,與進餐時間太接近會影響藥物吸收,所以必須在飯前半小時服用。   不過,如病人年齡在60歲以下,會盡量處方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因為病人服用左旋多巴5至7年後,可能出現耐藥性,出現身體不由自主郁動(dyskinesia)的副作用,到時可能要手術治療,所以不建議過早開始使用。此外,如病人記性較差、夾雜其他腦退化症,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能令記性變得更差及出現幻覺,所以選擇藥物時主要視乎病情而定。   一般人較注重柏金遜病的活動障礙問題,其實非活動障礙問題也要留意,例如失眠、便秘等都會影響柏金遜藥物吸收,所以治療時要同時解決這些問題。   (鍾林枝攝)   手術是最後板斧? 問:柏金遜病可否施手術治療? 陳:手術治療主要針對出現藥物耐藥性的中晚期病人,他們在用藥最初5至7年內有良好反應,但過了這段蜜月期後發現藥效愈來愈差,多次增加劑量也無法紓緩病情。曾有一個病人每天要服用12次左旋多巴,未服藥時全身無法郁動,服藥後又會周身郁,身體狀况每天經歷12次高低起伏,非常辛苦。這時醫生才會考慮讓病人冒風險接受手術,其中一種常用手術為深腦刺激治療(deep brain stimulation),將兩條電極棒放入病人腦內灰質區,以電脈衝刺激,以減少服用藥物的次數。 其他正在研究的治療方法還有幹細胞移植、腦磁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超聲波照射等,創傷較小。   文:Genki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長者健康】柏金遜症可激發強迫症 沉迷食、色、買 健康血壓血糖 減腦退化風險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腦退化症】有片:夢遊打人 柏金遜症先兆 認識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中大柏金遜症研究:便秘是早期先兆  

Read more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柏金遜症可激發強迫症 沉迷食、色、買

柏金遜病藥物主要是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及左旋多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陳然欣說,如病人在60歲以下,會優先考慮前者。「不過,在處方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前,醫生必須先了解病人的行為個性,例如有沒有強迫症及其嚴重程度,因為根據研究報告,約有17%病人在服藥後會出現強迫症副作用,包括過量購物、大吃大喝、賭錢等,如病人本身已有相關問題,服藥後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明報專訊】柏金遜病藥物主要是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及左旋多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陳然欣說,如病人在60歲以下,會優先考慮前者。「不過,在處方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前,醫生必須先了解病人的行為個性,例如有沒有強迫症及其嚴重程度,因為根據研究報告,約有17%病人在服藥後會出現強迫症副作用,包括過量購物、大吃大喝、賭錢等,如病人本身已有相關問題,服藥後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她曾有一個病人覆診時胖了很多,細問下便知道是藥物副作用,令他吃多了很多食物。此外,又有病人服藥後性需要增加,太太因而投訴。「所以處方藥物前,必須提醒病人及其伴侶有關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要他們多加注意服藥後的表現。」   無100分療法 盡力紓緩病徵 有病人質疑為何藥物有這麼多副作用,仍要給病人服用?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出,「因為仍未有100分的治療方案,而現時這些藥物最為有效,幫助病人紓緩病情」。所以病人在治療過程遇有問題應向醫生查詢,「醫生可透過選擇藥物或調配劑量,解決一些藥物反應」。   他強調,醫學界針對柏金遜病的研究,不停有新發現,例如近年發現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俗稱發夢期夢遊,與柏金遜病有密切關係,九成RBD患者會在10年內患上柏金遜症,這些發現都有助醫學界了解病情演變和尋找預防及治療方法,所以病人不要灰心和放棄治療。   相關文章: 健康血壓血糖 減腦退化風險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腦退化症】有片:夢遊打人 柏金遜症先兆 認識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中大柏金遜症研究:便秘是早期先兆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