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明報專訊】怎様抵禦呼呼北風、冷風?保暖內衣以前由全羊毛製成,但隨新物料研發和紡織技術發展,現今它不單靠鎖住空氣保暖,而是混合幾種纖維和物料,各取所長,既柔軟貼身又能吸濕發熱,再不用「包到似隻糉」。究竟什麼是洋葱式穿著法?什麼是粟米式穿著呢?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呢? 相關文章:【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香港日常 洋葱式穿著 ˙香港室內場所一般沒有暖氣,但室內穿著厚重衣物不方便,建議洋葱式穿著法,先穿貼身保暖內衣,加外衣,再穿冷衫或外套 ˙怕凍人士可選擇保暖效能較高的內衣,外層穿中褸或能蓋住臀部的大衣,悶熱時可脫下 ˙怕凍女生可穿貼身褲或leggings,加長靴及頸巾 ˙除特別怕凍的長者以外,不建議穿保暖緊身褲,因為在室內感到熱時難以脫下來 ˙戶外運動時,則建議穿保暖效能較低的內衣,配搭擋風或保暖能力強的外套如羽絨 雪國外遊 粟米式穿著 ˙嚴寒地區室內大多有暖氣,如穿著保暖力強的內衣或會太熱。因此內裏不用穿太多、太厚衣服;外層則穿一件保暖能力強的長褸(如羽絨),長及膝蓋以下,如粟米皮一樣厚厚包裹全身 ˙戶外活動要配上冷帽、頸巾、手套或電子暖手器,滑雪要選防水手套 ˙可在褲子內配搭保暖緊身褲;如下雪或滑雪,可選外層防風跣水、內層有抓毛絨(fleece)的保暖長褲 ˙寒意會由地面傳上雙腳,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試過凍到腳趾沒有感覺,所以別忽略腳部保暖,建議穿防滑厚底鞋,或內櫳有毛的鞋 薄薄內衣保暖奧秘 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葉曉雲解構當中奧秘。 .纖維存空氣 減體熱流失 空氣是熱傳導的不良導體,因此當保暖內衣的布料纖維保存愈多空氣,就愈能減少體熱流失。衣服質料和厚度都有影響,例如較厚的布料比較保暖,而羊毛熱傳導系數低,而且纖維上有鱗片狀組織,能鎖住很多空氣,因此很保暖。 .吸濕發熱 水分子由氣態轉化為液態時,會產生凝結熱的放熱現象,若布料纖維吸收人體的濕氣,便可藉着放熱現象來提升布料溫度,吸濕能力愈好愈保暖。因此,一些纖維表面會加入親水質料,提升發熱效果;但若衣物保溫效能差,熱量很快便會流失。 .熱反射保溫 在內衣內層的金屬粉末或塗層,可反射人體的輻射熱,從而減少體熱流失。 .增加蓬鬆度 近距離觀察,有些布料的紗線十分捲曲,其實是特意織得蓬鬆一點,以保存更多空氣。另外,消委會曾測試保暖內衣,發現不少樣本經過30次洗濯後,保溫能力更高,原因是布料變得更蓬鬆,令纖維間保存到更多空氣。惟要注意,經多次洗濯後,內衣或會「縮水」、變形、起毛球等。 相關文章:保暖食物陷阱? 教你食得健康 保暖纖維睇真啲 保暖內衣要貼身,纖維才有效吸收濕氣或鎖住暖空氣。查看產品標籤,選擇含有一定比例吸水纖維的保暖內衣,減少乾燥痕癢,較舒適。 •羊毛 保暖兼吸濕力強;但容易縮水,有些人覺得「拮肉」、痕癢 •聚酯(polyester) 耐用;本身吸濕力低,但可透過編織法或改變纖維形狀,改善吸濕和透氣度 •聚丙烯腈(acrylic) 仿羊毛的人造纖維,保暖、柔軟、水洗後不易變形;但吸水能力差 •黏膠(rayon) 即人造絲或人造棉,吸水和透水氣度高,質感柔軟 •彈性纖維(或稱氨綸,spandex) 具彈力,常用於緊身衣物 •聚丙烯(polypropylene) 熱傳導慢,保暖,質料輕;彈性較低,透水氣度高 •莫代爾(modal) 仿棉的人造纖維,吸水和透水氣度高,質感柔軟 資料來源:葉曉雲、消委會 Read more

25款Gel甲油全數驗出含甲苯 可致頭痛刺激呼吸道皮膚 消委會籲孕婦哺乳者避用

【明報專訊】消委會測試25款水溶性樹脂指甲油產品(俗稱「Gel甲油」),發現17款樣本驗出最少一種歐盟禁用的致癌物,當中包括苯、甲醛及多環芳香烴。此外,全部25款樣本均驗出屬「第二級生殖毒性」的甲苯,消委會指短暫暴露於甲苯之中,可能會刺激眼睛、呼吸道和皮膚,引致頭痛及肌肉疲勞,長期接觸或會影響肝臟、神經系統,和發育中的胎兒健康等。消委會表示,甲苯對發育的胎兒和兒童健康影響較大,孕婦和哺乳中的婦女應盡量避免使用含甲苯的產品。消委會稱對結果感意外,建議消費者避免使用含禁用致癌物的產品,已將相關樣本的測試結果轉交海關跟進。海關回覆,收到消委會報告後已立即跟進,試購懷疑不安全的產品做安全測試,仍在進行。(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25款全含甲苯 可刺激呼吸道、皮膚 甚或影響胎兒 籲孕婦哺乳者避用 臨近節日,不少女士都會裝扮,「Gel甲」是其中一環。消委會參考歐盟《化妝品法規》,購入市面25款水溶性樹脂指甲油產品,測試指甲油有害物質的含量。結果顯示,全部25款樣本均驗出屬「第二級生殖毒性」的甲苯,消委會指短暫暴露於甲苯之中,可能會刺激眼睛、呼吸道和皮膚,引致頭痛及肌肉疲勞,長期接觸或會影響肝臟、神經系統,和發育中的胎兒健康等。消委會表示,甲苯對發育的胎兒和兒童健康影響較大,孕婦和哺乳中的婦女應盡量避免使用含甲苯的產品。 1國產貨含致癌物苯 短期致頭痛長遠損神經 結果亦顯示,全部樣本均未驗出N-亞硝胺或塑化劑,但有一款中國製產品驗出每公斤0.26毫克苯;另有3款韓國製產品驗出甲醛,驗出量介乎0.006%至0.010%,消委會指符合內地2015年《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中游離甲醛的總量不能超過0.2%的要求,但不符歐盟法規;另有14款產品驗出1至2種歐盟禁用的多環芳香烴(見圖)。 3韓國製產品驗出甲醛 消委會指出,苯屬歐盟《化妝品法規》及內地《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中的禁用物質,不能刻意添加於化妝品;其短期健康風險包括頭痛、暈眩及心跳加速,長期接觸可能構成致癌風險及損害神經和免疫系統。甲醛則是常見於化妝品的防腐劑,惟歐盟法規自2019年起禁止甲醛作為原材料添加於化妝品。另外,是次測試於樣本驗出的6種多環芳香烴,當中3種被歐盟列為禁用物質。消委會表示,苯的驗出量屬微量,但由於屬已知人類致癌物,建議消費者避免選用含苯的產品。 消委會:避免用含致癌物甲油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稱對測試結果感意外,建議避免使用存禁用致癌物的甲油,同時強調要由消費者自行評估風險。黃鳳嫺還稱,因甲苯是甲油普遍使用的溶液,建議孕婦減少使用凝膠指甲油,待胎兒出生才再「Gel甲」。 (消委報告) 相關文章:【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Read more

【口罩測試】消委會抽查30款彩色口罩測試BFE、PFE、含菌量及透氣度 6款總評分最高口罩

【明報專訊】消委會發布新一期《選擇》月刊的測試報告,測試市面30款彩色口罩,測試其平均細菌過濾效率(BFE)、平均顆粒過濾效率(PFE)、含菌量及透氣程度等。發現當中六成產品有個別樣本的過濾效能低於其聲稱,亦有6款產品被驗出含菌量超出歐盟標準,當中一款更超標6倍。至於有哪 6款口罩獲得最高總評分呢? 消委會測試市面30款彩色口罩 有產品BFE及PFE皆不符聲稱 新冠疫情持續逾兩年,市民至今仍要戴口罩,為轉換心情,不少人選擇彩色或印花口罩。消委會昨發布的測試報告,該會從市面30款彩色口罩產品各抽取5個樣本,測試其平均細菌過濾效率(BFE)、平均顆粒過濾效率(PFE)、含菌量及透氣程度等。根據ASTM F2100-19要求,ASTM 1級的BFE及PFE須達95%以上,2級及3級則須達98%以上。測試結果顯示,全部樣本的平均BFE及PFE均達95%以上,在PFE測試中,消委會指八成型號表現不俗,平均高於98%。 然而,有19款產品最少有一個樣本的PFE檢測結果比聲稱低,其中聲稱達99%或以上的「Medox Pokemon Korean-style Respirator K-004」,有樣本只達94.48%,比1級要求低。BFE測試方面,29款口罩的平均值均高於99%,惟「Maskology 3D Mask」的BFE及PFE測試皆不符聲稱,產品聲稱其BFE及PFE均達99%以上,惟平均測試結果分別僅97%及97.02%,全數5個樣本的BFE均低於聲稱(見表一)。 相關文章:【新冠快測】9款未列認可名單快速測試包 全數印歐盟「CE」標記 15款未列歐盟通用名單(另附消委會認證名單搜尋器連結) 消委:反映口罩品質監控不穩定 今次是消委會繼2017及2020年後再檢測彩色口罩,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稱,社會對口罩要求愈來愈高,生產商聲稱的ASTM水平亦有所提高,惟認為今次測試結果反映生產商在品質監控上不太穩定。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稱,測試顯示廠商聲稱可達到很高水平,但實際達不到要求,已通知海關作相應行動。海關回覆本報稱,早前購得當中5款消委會驗出含菌量超標的產品,全部通過安全測試,餘下一款則已下架。 消委:6款含菌超標最多6倍 5款超標1至4倍 消委會亦測試口罩含菌量,發現6款產品含菌量超出歐盟標準,其中「CASETiFY」一款口罩含菌量超標逾6倍,其餘5款超標1至4倍不等(見表二)。譚鳳儀形容含菌量超標情况不理想,因市民普遍長時間戴口罩,細菌或對皮膚有嚴重影響。 相關文章:口罩防飛沫實測丨彩色口罩、印花、壓紋圖案 防護力有不同? 長者及免疫力弱人士注意 勿佩戴含菌量高口罩影響健康 黃鳳嫺則提醒免疫力較弱者,例如長者、長期病患或孕婦要較小心,佩戴含菌量高的口罩或影響健康,但若市民身體健康、皮膚狀况較佳則未必需要太擔心,毋須全部棄掉相關口罩。 Medox代理商回覆消委會稱,口罩原料經一間本地認可實驗室測試並獲發ASTM 3級合格報告,但會回收產品。Maskology稱會採納消委會建議,但指過濾效率測試結果有可能受環境、外力拉扯或紫外線照射等因素影響。 被指含菌量超標的CASETiFY則回覆稱,已透過兩間政府認可化驗所做多次檢測,口罩合乎歐盟標準,懷疑是極少數批次的樣本在包裝、運送等過程受污染。 明報記者 (消委報告) Read more

【血氧機】消委會提醒影響血氧計準確度的5個因素 指甲太長手太冷太濕、心房顫動不宜使用(附使用技巧短片)

【明報專訊】本港今年初爆發第五波新冠疫情期間,血氧計一度成為市民追捧的醫療產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血氧計所顯示的血含氧量只是監察身體狀况的其中一個參考指標,容易受多種因素影響,或出現誤差,例如手太冰冷或太濕、指甲太長、手震或心律不正/心房顫動患者,均會影響血氧計準確度,消費者不能只依賴血氧計數值作健康指標。 Read more

【消委會.乾香料】9款乾香料含可致癌物 白胡椒粉、薑粉、咖喱粉、蒜粉 榜上有名

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測試市面上37款乾香料樣本,包括胡椒、薑、蒜、咖哩及混合香料,發現9款樣本含有可致癌物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及或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Read more

【消委會】儲糧看門口?罐頭魚九成沙甸魚 六成吞拿魚含鎘 過量攝入可致慢性中毒或腎功能障礙 

【明報專訊】不少人會在家中儲備罐頭「看門口」,消委會檢測46款罐頭魚,發現全部含砷、汞、鎘和鉛等金屬污染物,九成沙甸魚及六成吞拿魚樣本含鎘,過量攝入可致慢性中毒或引致不能逆轉的腎功能障礙;逾七成沙甸魚檢出無機砷,長期攝入可致神經和心血管等疾病;近半沙甸魚樣本則檢出可致癌污染物「多氯聯苯」。 Read more

【消委會】除菌掛卡稱殺菌99.9% 實測八成半

【明報專訊】疫情下不少市民隨身掛上除菌掛卡防疫,消委會檢視14款除菌掛卡掛章產品,收集及分析供應商提供的商品試驗報告等資料,發現當中標示說明「殺菌率達99.9%」的「綠淨淨」ClO2綠色攜帶消毒卡,其供應商提供的報告顯示試驗時用了25包樣本4小時後、經3次試驗所得對自然菌的平均殺菌率約85.3%,效果與標籤說明有明顯差距,消委會已轉交海關跟進。 Read more

【消委會雪糕】檢測:19款雪糕高糖(附名單)增壞膽固醇! 2款非預先包裝樣本大腸菌群量超標

炎炎夏日雪糕是大人細路的消暑甜品之一,不過要注意病從口入!消委會測試市面上29款預先包裝及非預先包裝的雪糕及冰凍甜點,結果樣本中19款屬「高糖」食物,另1款屬「高脂」食物,全部樣本均含可以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的飽和脂肪!另2款非預先包裝樣本:「阿波羅」薄荷朱古力特級雪糕、「KFC」特選牛乳朱古力曲奇新地,分別檢出總含菌量和大腸菌群含量超出法例上限,而麥當勞的朱古力脆皮草莓新地(底層士多啤梨醬)和「Sweets House CHA CHA」豪華版軟雪糕中含有防腐劑,雖然不會引致即時食物中毒,但樣本衛生情况便欠理想。 Read more

【營養要識】營養師:高糖可致上癮 10多歲脂肪肝

【明報專訊】手調飲品又肥又甜,飲一杯攝入的熱量隨時如吞兩碗飯,但不少年輕人趨之若鶩。有營養師表示高糖飲品可致上癮,有青年每周喝兩三杯手調飲品,加上飲食不均衡,10多歲已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籲手調飲品一周最多飲一杯。 籲一周最多飲一杯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張智良表示,曾遇過12至20多歲的青年人,飲食不均衡加上一星期喝兩三杯手調飲品,其後出現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青少年向他稱,「奶蓋飲品很好喝、很享受、不喝不舒服、經過(茶店)都抵不住引誘」。張智良說高糖飲品易上癮,令青少年人愈飲愈多,認為要可免則免。 一杯平均270千卡 佔每日14%攝取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葵涌)應用科學系講師暨英國註冊營養師黃蘊芝則表示,成年人平均每日需攝取2000千卡,舉例每日額外攝取一杯500千卡的手調飲品,累積起來一周後體重便可增1磅。黃認為一周喝一杯手調飲品為上限。 事實上,手調飲品既高糖又高卡,消委會與食安中心測試市面上8類共78種非預先包裝原味茶類飲品的能量值,由最低87千卡至最高600千卡不等,飲一杯平均攝取270千卡,以成年人每日攝取2000千卡能量計,就佔每日所需能量約14%。 ▲近年手調茶類飲品在港掀起熱潮,尤其受年輕一代追捧,茶店不時見到人龍。(楊柏賢攝) 能量值最高的樣本是「風尚台灣小吃」的凍芋香奶茶樣本,每杯達600千卡,以一碗白飯260千卡計算,喝一杯就等於吃了2.3碗飯,喝一杯亦等同成人每一餐所需攝取能量的90%。能量值最低的則是來自「鐵牛台灣牛肉麵」的蜂蜜綠茶,熱量為87千卡。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選擇分量較少的飲品或與人分享,及留意配料會否增加飲品的糖含量和能量值;購買預先包裝飲品時,就要參考營養標籤上的糖含量及能量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