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蛀牙致過早拔除乳齒 幼童護齒4大法則

小孩的口腔內有多達210種細菌,雖然大多對人體無害,惟會依附在牙齒表面形成牙菌膜,導致蛀牙。幼童要有效防止蛀牙,必須要恆常刷牙,而且要刷得仔細,同時亦應維持低糖飲食;牙醫則會定期塗上氟素治療或氟素啫喱以協助幼童保護乳齒。幼童一旦蛀牙,牙醫會考慮幼童的年齡,以及蛀蝕程度和大小,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要懂得保護幼童乳齒,必須緊記4大法則! 淺層蛀蝕治療:人造物料修復乳齒 養和醫院兒童齒科專科醫生金禮祖教授(Prof. KING, Nigel Martyn)解釋,如果蛀蝕問題只影響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及琺瑯質下層的象牙質,屬於淺層蛀蝕。牙醫的治療目標會集中於移除牙齒受蛀蝕部分,並以白色複合樹脂物料來取代,令牙齒本身的大小、形狀得以修復;有時牙醫亦會考慮選用不銹鋼或陶瓷製的牙冠,套着整顆牙齒。 深層蛀蝕治療:拔除問題乳齒 當細菌引致的蛀牙進一步蔓延至牙髓,餘下的牙髓有機會受到感染,屆時會被判斷為深層蛀蝕。牙髓受感染會産生疼痛,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炎症會累積、牙齦上有機會出現白點(牙瘡)及腫脹,以至令面部發腫及發燒。金禮祖教授指出,若已發展至此階段,拔掉受影響牙齒將會是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過早失去乳齒會否影響恆齒生長 惟若提早拔去乳齒,可能會令未來恆齒沒有足夠空間生長。同時亦要視乎所拔除屬哪一隻牙齒,如失去的是第二乳臼齒,牙齒移位及空間流失會相對較多,或會加劇牙齒擠擁問題。因此,當小孩完成換齒後,有需要接受矯齒治療。 4大法則護乳齒 金禮祖教授指出,要保護幼童乳齒免被蛀蝕,應緊記以下4大法則: 當乳齒長出,便應開始口腔清潔及護理 使用含氟素的牙膏 每日至少刷牙兩次 當幼童乳齒長出後,應開始定期由牙醫作口腔檢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容光煥發新一年】 牙齒變黃、蛀牙問題多 牙醫利用數碼技術 打造自信笑容

隨着年歲增長,牙齒的問題愈來愈多,常見的包括牙齒變黃、蛀牙等,不少人都會詢問牙醫有哪些改善牙齒療程的方法,希望重拾雪白美麗牙齒?近年有關牙科的醫療科技更加先進,當中數碼技術除了協助準確地打磨牙齒,亦利用3D打印技術,模擬療程效果,讓療程更切合患者所需。 Read more

杜牙根後牙齒變黃變灰?牙內漂白重拾燦爛笑容

想牙齒變白,一般人會想到照藍光、用美白牙貼或藥水等,但這些方法只可以幫助牙齒表面顏色轉變的患者。若果因為嚴重蛀牙、撞傷或跌斷牙齒而要杜牙根,令牙齒變黃變灰,甚至灰黑,怎樣可以重拾美白牙齒、燦爛笑容呢? Read more

醫徹中西:牙醫學中醫有什麼用?

【明報專訊】一位資深牙醫因對中醫有興趣,來到診所跟診,同場有另一位中醫,大家作豐富的學術討論。牙醫跟診完畢後問了一些病症的整體看法,有很好的交流,但是最後他說:雖然了解中醫很有意思,可是在牙科上不知道有什麼用處?我回應說:西醫往往也有同樣疑問,學了中醫這不屬於自己本科的知識可以有什麼用? 一般來說,西醫在本科裏學到的已經足夠醫治病人,雖然學醫時沒接觸到中醫,但是不管西醫或牙醫,本科已經有很多醫療細節去幫助病人,所以自然認為用學到的已經足夠使用。但當接觸中醫後,或許覺得有幫助。   (胡景禧攝)   跳出本科框框 避免漏診 第一,醫生看病時,如果遇上一些醫學問題是他以前沒接觸過,有可能因為沒學習過而漏診。漏診需要正視,有時可以影響很大。常見病人有嚴重痛苦,但因醫者本科有所限制而找不出診斷,或簡單以為找不到肉體病患就當作精神病態。當一旦漏診了重要的病變,除了影響病人,醫生心裏亦不好過。所以當學習更多,病人來診時發現病人有其他病徵就可以提醒早點注意,這對病人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當每個人多學了,會更清楚哪一條渠道更好。雖然已有足夠能力醫治病人,但再加上對中醫的認識,就會有另一個角度幫助病人,不論學習的是中醫、西醫或是牙醫,也需要有這種心態。若未能從多方面分析時,有可能只治好一些病徵而忽略了發病的根本;若能及早看出問題的本質,就可以更清楚治療的先後次序:可能是中醫先,可能是西醫先,治療不會繞道。   有更多方法、藥物選擇 第三,可以有更多藥物選擇。就以牙科作例子,牙痛當然看牙醫,但牙肉痛可能是身體不佳而引起的牙肉發炎,而非因牙周病而引起的牙肉腫痛。除了用牙醫的嗽口藥水,這種狀况找中醫清熱可能更有效;亦可以用西藥Docusate,是一種軟便劑,但也帶有清熱作用(注意不是所有軟便劑都有清熱作用)。所以可以說,當你掌握更多不同的知識時,就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病人了。 第四,如果做醫學研究,各方不同的角度有助釐清病本病證,研究會進一步提升。 總之,多方的學習,能夠幫助在整個醫療健康普及,西醫與中醫可以有所交流。   相關文章: 單靠刷牙 難滅口腔壞菌 【中醫治療】木賊當牙刷 先浸軟勿硬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