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Read more

【冬季保健系列】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流感肆虐,加強個人保護措施的同時,也要留意不少傳染病的徵狀,其實都與普通傷風感冒類似。以每年在冬季及五、六月肆虐的猩紅熱便是其中之一。患者如在病發初期掉以輕心,病情惡化後,併發症可能比傷風感冒嚴重得多! ▲(網上圖片)不少傳染病的徵狀都與普通傷風感冒類似,猩紅熱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發燒、喉痛或嘔吐外,患者還會出現「士多啤梨脷」、發燒翌日身軀出現紅疹,並擴散到四肢。一旦發現這些徵狀便要盡快求醫。 識別猩紅熱徵狀:士多啤梨脷、身體現紅疹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說,猩紅熱部分徵狀與一般感冒相似,例如發燒、喉痛或嘔吐,但亦有一些較為容易識別的徵狀,例如:喉嚨發炎疼痛,並有白色膿點;出現「士多啤梨脷」,舌頭脷苔腫脹、不平滑及呈鮮紅色;面頰泛紅但唇邊呈白色及嘴唇十分乾燥;發燒翌日身軀出現像沙紙般的紅疹,並擴散到四肢。 張醫生提醒,患者可能只出現部分徵狀,尤其是紅疹不易察覺,更有家長誤以為是敏感,故一旦發現不妥便要求醫。 經飛沫鼻涕傳播 引發不同併發症 猩紅熱主要由患者的飛沫及鼻涕傳播,潛伏期約為1至5日。患病必須請病假,而個案亦要上報衞生署。此病的併發症通常在10至14日內出現,患者有機會扁桃腺含膿腫脹,導致呼吸困難,嚴重的話會有性命危險。其他併發症包括:腦膜、肺炎、中毒性休克綜合症、骨髓炎、風濕性心臟症、腎小球腎炎及肝炎等。 雖然猩紅熱容易互相傳染及有機會引致嚴重併發症,但只要進行快速測試或種菌測試斷症,治療相對簡單。病人只要用上合適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一般用藥兩日病情就會好轉。如果病人對此類抗生素敏感,醫生會改用紅黴素或其他抗生素醫治。確診用藥後,兩三日紅疹便會慢慢消褪;大約病發一星期後,手指、腳趾可能會脫皮。 服用抗生素 做足家居清潔防爆發 為免猩紅熱爆發,患者應勤洗手並要戴上口罩,服用合適之抗生素,退燒後最少一日才可上學上班;而且要用1:99的漂白水消毒家居環境,但金屬則要用酒精消毒,以確保清潔。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打菌10天 須趕盡殺絕 猩紅熱亂停抗生素傷心腎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猩紅熱個案自2017年11月起持續上升。截至2017年12月中,全年已錄得共2155宗個案,遠超2016年同期數目(1372 宗),當局更預計猩紅熱將在未來數月持續活躍。 猩紅熱主要影響小朋友,傳染性高,徵狀又與一般感冒喉嚨痛相似;若處理不當,可能引起腦膜炎、腎炎,甚至成年後有心臟問題,家長需提高警覺。 現處活躍期 徵狀:發燒 喉痛 紅疹 什麼是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甲型鏈球菌感染造成的疾病,主要影響10歲以下兒童,但也有不少10至15歲小朋友患上這種疾病。典型徵狀包括:發燒、喉嚨痛、紅疹,偶爾會有頭痛、肚痛和嘔吐。「患者的舌頭表面或會呈現紅色凹凸形態,俗稱『草莓舌』。身體的皮疹呈紅色及有如砂紙般粗糙,用手按下去會有白印。」兒科專科醫生周笑顏說甲型鏈球菌的種類很多,並非全部都會引發猩紅熱。「只有某些種類的細菌才會製造毒素,導致特殊形態的紅疹(及其他病徵),稱為猩紅熱,其他只是一般鏈球菌性咽喉炎。」 心臟問題可2年後才現形 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出,猩紅熱屬於需要呈報的病症之一,如果醫生發現懷疑或已被證實個案,均須通知衛生防護中心。「為什麼特別關注猩紅熱呢?除了傳染性高,它也可以引致併發症或後遺症,嚴重更可致命。」周笑顏指出如果沒有及時或妥善用藥,猩紅熱可以併發咽喉膿腫、中耳炎、 肺炎等,隨後它亦有可能引發後遺症如急性腎小球腎炎、心瓣炎、風濕熱、關節毛病等。「如果不能及時制止細菌生長,身體就會產生抗體;這些抗體除了攻打細菌,也會對抗身體組織。」她說腎炎通常是最先出現的後遺症,「猩紅熱過後約1至2星期,一旦發現小朋友手腫、腳腫、小便顏色變啡或紅,需要立即求醫。至於心臟問題,可以在猩紅熱過後4至5星期,甚至1至2年才出現」。 要辨別一般細菌性咽喉炎和猩紅熱,周笑顏說有一定難度,除了臨牀經驗,醫生也需跟家長保持溝通。「見醫生時可能喉嚨發炎不算嚴重,但是過了三兩天,喉嚨有可能會出現白點,上顎出現紅點,全身出疹。」周笑顏提醒家長需要密切留意小朋友的精神狀態和病徵,一旦變異,盡快再求醫檢查。如有需要,醫生會以棉棒在喉嚨採集樣本作快速測試,或送往種菌化驗。「快速測試只需15分鐘,不過它的準確度不及種菌化驗(需要48至72小時)。」周笑顏說一旦確診,醫生就會立即處方抗生素藥物。 退燒好轉仍要用藥免後患 近年,「濫用抗生素」成為熱門時事議題。「不少家長聽到『抗生素』即聞風喪膽,抗拒讓子女服用。其實某些細菌性的感染(如肺炎、尿道炎、猩紅熱等)必須使用抗生素,方可殺死身體內的細菌。」鄭志文指出,醫生明白家長的憂慮,但在醫生指示下服用抗生素,是安全有效的治療。 周笑顏強調,治療猩紅熱需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有家長聽到要食10天抗生素,堅決反對。我會解釋,這是一般國際指引,完成整個療程可以清除細菌,大大減低猩紅熱的併發症和後遺症風險。」她說一個醫生朋友曾分享一個個案:5歲小朋友患有猩紅熱須服用10天抗生素,但服用5天過後,小朋友的媽媽「覺得」病情好轉,自行停藥,但過了幾天,病情復發,紅疹再現。「猩紅熱在正常情况下,用藥後1至2天就會退燒,而其他徵狀會在4至5天消退。」她提醒,家長應當確保小朋友完成藥物療程,免除後患,才是保障小朋友的最佳做法。 文:麥穎姿 圖:郭慶輝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發燒出疹原因多 家長忌「扮醫生」

【明報專訊】小朋友發燒加出疹,十分常見。猩紅熱的活躍程度增加,家長需要留意之餘,也不能忽略其他可能性。「問兒科醫生,發燒加上出疹,可以是什麼病症?」鄭志文問。 周笑顏說,最常見的是假疹。「一些普通病毒(如:腸病毒)可以令小朋友發燒,而且引發皮疹。不過,這些皮疹大都不會帶來嚴重影響。還有常見的玫瑰疹,典型的玫瑰疹會在退燒後才出現。第五病(Fifth disease)常在幼兒園爆發,顯著病徵就是小朋友兩邊臉頰出現紅疹。」 麻疹、德國麻疹和水痘亦會發燒和出疹,但根據衛生署建議的「兒童疫苗接種計劃」,初生嬰兒至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須接種11種傳染病的疫苗,因此個案相對較少。周笑顏亦提到,「發燒及出疹,亦可以是細菌性腦膜炎或者川崎病,前者會影響腦部,後者則有可能導致成長後出現心臟問題」。她強調家長切忌自行判辨及處理,以免延遲診斷和治療。

Read more

問醫生︰猩紅熱、感冒、喉嚨發炎 容易混淆

【明報專訊】觀:Facebook Live 觀眾 周:兒科專科醫生周笑顏醫生 鄭:家庭醫生鄭志文 觀:如何辨別猩紅熱和一般感冒、喉嚨發炎? 周:家長很難分辨,即使對醫生來說也不是一件易事。我們不能單憑發燒度數或者喉嚨發炎的程度去判斷,醫生需要詢問病歷,再作詳細檢查。有時候,遇上典型徵狀,醫生會較容易判別。也有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包括小朋友的年紀、發病時間等),徵狀並不明顯。除了臨牀經驗,也要配合快速或種菌測試,才能準確斷症。 鄭:如果是感冒,好多時有鼻水和咳嗽;但猩紅熱集中喉嚨發炎,鼻水和咳嗽較少。如果喉嚨發炎及出現白點,受細菌感染的可能較大,因為感冒很少導致喉嚨出現白點。感冒期間出疹並不罕見,但常會在病情後期出現。至於第五病,兩邊臉頰紅卜卜,身上的疹沒有那麼紅。雖說這些都是經驗之談,但也有非典型例子。如有疑問,宜向醫生求助。 ■無疫苗預防 活躍期避玩波波池 觀:這陣子是否不應帶小朋友前往波波池?如何預防猩紅熱? 周:現時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猩紅熱。預防方法跟其他傳染病一樣,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包括:保持雙手清潔,進食前洗手,不要共用個人物品或餐具。如果小朋友生病,避免跟其他小朋友接觸,不要上學或者前往人多擠迫的公眾地方。 鄭:猩紅熱是透過飛沫或者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如果正值猩紅熱活躍時期,避免攜同小朋友前往波波池,或到一些共用玩具/物件的地方。如有懷疑,盡快求醫;一旦確診,按照指示服藥,以免傳播病毒。 ■猩紅熱再患個案 不普遍 非不可能 觀:曾經患過猩紅熱,會不會再受感染? 周:書本上記載是「is not common」,雖說不普遍,但也有可能發生。我剛巧遇上這類案例:一個6歲小朋友出現典型猩紅熱病徵,加上媽媽告知學校爆發猩紅熱,不用任何測試,已可確診。我翻查紀錄,原來他在4歲曾確診猩紅熱。 成人也會發病 新來港人士尤應注意 觀:家中小朋友患上猩紅熱,容易傳染成人或長者嗎? 周:成人的發病率低;雖然長者的抵抗力較差,但發病率就更低。 鄭:雖說成人的發病率較低,不要誤解成為「不會」或「不可能」。尤其外傭或者新來港人士,由於來自不同國家和環境,對於疾病的免疫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Read more

猩紅熱按年增半 20年最多 96%患者是兒童 同患水痘可奪命

【明報專訊】本港猩紅熱今年非常活躍,首11個月已達1947宗呈報個案,較去年同期多56%,為回歸20年來新高。兒科醫生指猩紅熱由細菌引致,需用抗生素治療,惟近年不少家長拒用抗生素,耽誤病童治療,亦加速社區傳播,呼籲家長多與醫生溝通,了解處方藥物的內容及原因。 首11月1946宗 無人死亡 衛生防護中心指出,過去4周共有267宗呈報個案,另有10宗院舍爆發;而今年首11個月接獲1946宗猩紅熱呈報個案,較去年同期的1244宗及前年同期的1060宗顯著增加,為回歸以來新高。今年1946宗呈報個案涉及1156男790女,當中96%為10歲以下兒童,大部分病情較輕,至今沒有死亡個案。上周(12月3日至9日)新增77宗猩紅熱,雖低於前一周(11月26至12月2日)的94宗,但仍高於11月中的一周48宗。 該中心預料未來數月猩紅熱活躍程度維持高水平。中心另指出,至今沒有證據顯示引致猩紅熱的甲類鏈球菌近期出現基因變異。 未必舌長草莓狀紅疹 醫學會副會長陳以誠稱,猩紅熱主要由甲型鏈球菌引致,感染者多為10歲以下兒童,而甲型鏈球菌本身恆常存在於人的鼻腔、口腔、咽喉等,故難以預防,也容易傳播。兒科專科醫生易秉賢稱,部分家長誤以為舌頭出現如草莓狀的凹凸紅疹才是患上猩紅熱,實際上持續微燒約38℃、喉嚨痛、扁桃腺紅腫等,亦可能患猩紅熱,每個人病徵都不同, 小孩如有不適,家長應盡快帶往求診。 陳以誠又稱,猩紅熱一旦遇上流感或水痘,可引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有死亡風險,建議未打水痘疫苗的學童補打。 家長拒抗生素加速傳播 兒科醫生余則文稱,猩紅熱是感染細菌所致,服食抗生素盤尼西林便可治理,療程一般5至10日可根治,但近年不少家長擔心濫用抗生素導致耐藥性等問題,憂影響兒童健康而拒用,結果不但延誤患者接受治療,更加速傳播,令近年感染個案持續上升。余醫生說明白家長愛護子女心切,但任何細菌感染均有死亡風險,鼓勵家長多與醫生溝通,仔細了解病情,明白醫生處方藥物的內容及原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