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日前(15日)撰文,認為本港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新冠和注射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並提出放棄「圍封強檢」和學校每日快測。獲續任政府專家顧問的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回應查詢時認同港大學者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新冠疫苗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回應稱,群體免疫或混合免疫「始終仍是一個理論」,強調政府絕不能在這剎那「躺平」,需保衛醫療系統及長者。 混合免疫是什麼?學者:即感染和接種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力 冬季前達最佳保護 本港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逾兩年半。4名港大學者日前在港大「AsiaGlobal Online」發表文章,包括兩名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以及微生物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和臨牀助理教授薛達撰文,認為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和打疫苗帶來的免疫,避免醫療系統崩潰。除了維持戴口罩,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讓社區低度傳播?學者:夏季病毒存活力低 空氣傳播較少 專家又提倡放棄圍封強檢,學校亦應取消快測,讓社區有低度傳播,令人群透過自然感染加強防重症的免疫力。4名學者指出,若所有社交距離措施都取消,入境者改為家居檢疫,根據新加坡經驗,每日個案數字或在3000至21,000宗之間上落,需聞氧氣住院者最高約1000人,死亡個案主要是未完成疫苗接種者及有嚴重自身疾病者。他們認為,在夏季病毒存活能力較低、空氣傳播較少,趁此時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和邊境措施較好。 4名港大學者認為要在等待針對Omicron疫苗的同時,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透過自然感染持續加強人群中防重症的「背景免疫」(background immunity),包括感染Omicron BA.2、BA.2.12.1、BA.2.75、BA.4或BA.5等亞系,不過戴口罩措施要維持。 建議圍封強檢、學校快測可取消?學者:須維持戴口罩 因內地仍繼續實施清零策略,他們建議優先和海外通關,逐步縮短入境檢疫期,並改為家居檢疫;不論感染什麼變種,在社區感染者也應盡量在家隔離,除非家居環境不適合,或密切接觸者是高危者。 至於檢測,他們認為核酸檢測應集中在邊境、醫院和安老院舍等,圍封及強制檢測不僅昂貴,還會打亂生活及造成浪費,需要放棄,因為社區需要有低度傳播,令市民黏膜免疫力加強。至於學校,他們認為應取消快速測試,參考現有的流感監察機制,制定機制監察學校、幼稚園等的新冠疫情。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同步推高接種率增驗核酸檢測?許樹昌:夏天推混合免疫較好時機 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盧寵茂回應稱,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稱,「混合免疫」非只是理論,有國家已「實戰」成功,如英國及新加坡,問題只是香港「夠唔夠膽做」,而推行「混合免疫」亦應同步推高高危群組接種率及加強核酸檢測,故不會是「躺平」。 許樹昌又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認為只要當局做好分流,無症狀或輕症者送往亞博等社區隔離設施,缺氧或有多種長期病患者才收入急症醫院,早些給高危但輕症者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毋須太擔心本港醫療系統無法承受。 接種3針後再感染是方法?劉宇隆:非先感染後接種疫苗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他又認為,戴口罩措施最短要維持到明年,亦要維持學校每日快測安排,減低學童間傳播。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人第五波高峰後抗體水平正下跌?專家:冬季染疫「更弊」 抗病毒藥保護未打針長者 另一不願具名專家分析,感染後的抗體水平隨時間下跌,過4個月抗體會跌75%,本港第五波高峰在3月,若到今年冬季、高峰已過9個月,屆時才感染會「更弊」,現時社區抗體水平已下跌,但大部分個案仍是輕症,是好時機開始推混合免疫,雖然英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地放寬措施後都有一浪接一浪疫情,但每浪嚴重程度都低過上一浪。 該專家說,雖仍有長者未打針,但接種計劃推出一年多,又經歷第五波逾9000人死亡,這些長者仍不打針,相信很難說服他們,要靠抗病毒藥物來保護他們,且疫苗研發永遠追不上病毒變種速度,需靠自然感染才能鞏固人口混合免疫,不認同混合免疫是「躺平」。 現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 盧寵茂稱老幼接種低未必可保護 新任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日前稱,本港「動態清零」是要維持個案數目向着零的方向,他在商台《政經星期六》稱,政府不能單憑免疫屏障或混合免疫概念就「乜都唔做」,因「呢一種理論未必咁實在可保護市民」,強調政府需繼續做好減感染工作,不可能「躺平」。盧於節目後晤傳媒時再被問到政府會否推行4名港大專家建議,他稱上任前已聯同特首李家超與新委任的6名政府專家顧問會面,會上有充分聆聽專家意見及作分析。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特別是某些重點人群,如80歲以上仍有三成未打針、3歲以下未能打針,亦要考慮醫療系統負擔。 盧又引述數據稱,現時本港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兩周後個案數字或升兩倍,即每日約6000至7000宗甚至更高,以此趨勢,本月底新冠病人或將佔用近2400張病牀,為公營醫療系統的約10%,屆時四分之一醫療服務會受影響,需延遲或暫停。政府會按照疫情發展,制定精準應對策略和措施,務求以最小的代價達致最大效果,在保障巿民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同時,減低對社會正常活動影響。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猴痘】新加坡韓國陸續出現猴痘個案 新一波擴至亞洲

【明報專訊】猴痘(monkeypox)近月在多個國家錄得病例,近日亞洲地區也陸續出現個案,其中新加坡和韓國分別在周二(21日)及周三(22日)公布當地錄得首宗病例。因應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23日)將討論是否把猴痘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另亦正研議新名,以免「污名化」。至於已有逾500宗個案的英國,衛生當局建議為有高風險受感染者接種天花疫苗預防。 Read more

【猴痘】全球逾1000宗病例 美國CDC:猴痘經直接接觸具傳染性的瘡、痂或體液傳播

【明報專訊】全球截至周一(6日)最少29個國家及地區,累計錄得超過1000宗猴痘個案,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同日將猴痘警示級別提升至最高3級中的第2級,提醒旅客加強預防措施。根據CDC網站,猴痘主要透過直接接觸具傳染性的瘡、痂或體液傳播。此外,加拿大周二亦公布猴痘旅行注意事項,建議前往澳洲、英國和美國等20多國的旅客採取預防措施,以防止猴痘蔓延。英國亦將猴痘列為法定呈報的疾病。 Read more

【猴痘】英新指引倡猴痘患者染病21天內勿接觸寵物 免人畜交叉感染 世衛擬升級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明報專訊】目前全球有約20個國家出現近300宗猴痘(monkeypox)確診或懷疑病例,而逾200宗確診或懷疑個案中,大部分出現於歐洲。路透社上周六引述消息,指世衛正考慮是否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又稱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此外,由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等組成的英國跨機構衛生組織建議猴痘患者在感染21天內應避免和寵物接觸,以免出現人畜交叉感染。歐洲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ECDC)上周亦警告人類向寵物傳染猴痘,可能會令該病毒在歐洲野生生態圈落地生根。 Read more

【猴痘】猴痘症狀似天花 患者出現發燒、頭痛、皮疹蔓延 可持續21天 兒童易併發症 世衛:天花疫苗85%保護力 歐美多國續爆發

歐美及澳洲近日出現猴痘(monkeypox)爆發,目前至少14國家出現病例,其中12國是以往沒有個案。由5月13日至21日,世衛接獲各國呈報92宗確診及28宗懷疑病例。猴痘症狀似天花,病徵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臉部和身體大範圍皮疹等。目前沒有針對猴痘的特定疫苗,但世衛數據顯示天花疫苗可提供八成五的保護力防範猴痘,因為這兩種病毒非常相似。歐美近日傳出或確認逾百宗猴痘病例,除了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12國傳出疫情,包括以色列和瑞士亦通報首宗確診,患者均曾在境外接觸過感染者。世衛預計隨着更密切監察,個案會繼續上升。 Read more

新冠肺炎|歌舞群組傳播已現第三代 蔓延至不同社區、年齡層 張竹君籲曾參與派對等市民盡快檢測 曾祈殷憂流感與新冠病毒夾擊

【明報專訊】本港第四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續惡化,除了歌舞群組再添50人,5日已急增至133人,傳播更已現第三代。此外,疫情更已蔓延至社區不同機構、政府部門、學校等,包括仁安醫院、九龍真光女書院、房屋署、水務署、海關及無綫電視(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等均有職員確診。另外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一名恆常參與晚堂詩班事奉的會友亦確診。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牽涉人士及層面非常廣泛,籲市民即使沒到相關地方,但曾參與多人的派對或生日會,都要盡快檢測。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也表示歌舞群組牽連甚大,擔心屆時流感與新冠病毒夾擊加劇疫情,呼籲市民如非必要應避免外出。 Read more

【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未斷尾 4泰裔確診現兩感染群組 張竹君:「火種」在社區 籲保持社交距離

【明報專訊】第三波疫情不斷尾且疑現反彈,5日內有4名泰裔染疫,形成至少兩個感染群組共涉6人,昨日最新確診的泰國女子3月中已來港探朋友,曾與5人同住尖沙嘴豪麗大廈單位,另一泰裔女住客亦初步確診,並證實曾與日前確診的青衣泰裔家庭主婦逛街。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擔心會有傳播鏈,已聯絡泰國駐港總領事館協助。有專家關注滯港者或從事高危活動,同鄉之間互相接觸或增社區傳播風險,促警方及入境處協助調查患者行蹤。港近日陸續有源頭不明個案,張竹君稱社區或有隱形患者,形容有不同的「火種」在社區,希望市民盡量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引起「火災」。 Read more

【新冠肺炎】23日「零本地感染紀錄」或斷纜 專家:反映社區有隱性傳播 抗疫繼續提高警覺加強個人衛生

昨傍晚有消息稱,荃灣梨木樹邨5座有六旬婦初步確診,她曾因發燒求診,近期無外遊,同住家人昨晚送往檢疫。若覆檢確診,本港連續23日「零本地感染紀錄」或會斷纜。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婦人病毒量高,有傳染風險。而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亦表示,此個案反映社區有隱性傳播,建議市民是時候再提高警覺和加強個人衛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