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84歲的張婆婆因兩年前一次中風,行動變得不便,加上語言表達有困難,家人安排她入住私營安老院舍,方便照料。張婆婆性格樂觀,數月後已習慣院舍生活。在一次外展探訪院舍期間,護理員表示張婆婆近日食慾不振及情緒變差,但由於她有失語的障礙,故未能認清她煩躁的原因。了解情况後,我們便開始為她檢查,發現她右大腿及臀部出現數塊紅疹,有些紅疹還伴隨着水疱,臨牀診斷是帶狀疱疹,俗稱「生蛇」。 Read more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明報專訊】皮膚出現紅疹,又痕又癢!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呢?成人「長熱痱」是否常見?熱痱水、冰濕紙巾,甚至牙膏,是否處理熱痱良方?有皮膚專科醫生指出,要分辨是熱痱還是濕疹,可從疹塊分佈位置入手;一般而言,熱痱常出現在被衣物包裹的地方,如胸口、背脊等;而濕疹較常見於關節內側。另外,濕疹的疹塊會較大,邊界較模糊,不像熱痱可看到一粒粒分散(discrete)的紅點,濕疹表面更常有脫皮狀况。至於要避免長熱痱和誘發濕疹,又有何方法呢?中西醫話你知! Read more

【減壓症會好嗎?】潛水前出現8種情况勿下水 提防減壓症 嚴重者可誘發心臟病

減壓症會好嗎?不少人都喜歡潛水探索海底世界,然而,水底壓力與地面不同,潛水後急速上浮或當時身體出現以下8種情况不適合潛水等風險因素,都有機會導致潛水者患上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的減壓症,嚴重可以導致傷殘,甚至可誘發心臟病等問題,如心臟衰竭,有機會致命。急症科專科醫生提醒,當潛水者發現自己上水後有不適,應盡快到急症室求醫,按情况或需接受高壓艙純氧治療,減低引發致命併發症的機會。 Read more

【紅斑狼瘡症】與紅斑狼瘡症共處9年 初起手腳出紅疹及發燒 伴隨腎炎、肺血管栓塞、腦抽筋等併發症

【明報專訊】27歲女孩關好鈞,與紅斑狼瘡症已共處9年,曾於3次應考中學文憑試期間病發,初發病時正值緊張備試之際,她手腳出現紅疹並發燒,後來住院確診紅斑狼瘡症。難得的是並無阻她升讀大學的決心,最終考入樹仁大學。患病多年的她從未放棄享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把自身經歷集結成書出版,希望患病的朋友切勿因病為自己設限,「我們做到的事很多,亦可以做得比人好」。 Read more

面上紅疹是玫瑰痤瘡定濕疹作怪 5個關於成因、治療、類固醇藥膏的問題

【明報專訊】面上爆出粒粒紅疹?!可能是濕疹、玫瑰痤瘡等,究竟怎樣分辨?面頰經常紅粉緋緋,未必因為肌膚白裏透紅,可能是玫瑰痤瘡作怪。醫生提醒,不要自行買藥膏塗搽,小心「愈搽愈衰」!5個關於玫瑰痤瘡和紅疹的成因、治療、類固醇藥膏的問題!面上出紅疹-玫瑰痤瘡?濕疹?原因多蘿蘿?問:面上出紅疹,究竟是暗瘡還是皮膚過敏?鄭:紅疹有許多形態,有的表面平滑,有的很粗糙。面上紅疹有不同成因,常見如濕疹、接觸性皮膚炎、脂溢性皮炎、光敏性皮膚炎、玫瑰痤瘡,以及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痘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也是常見出疹的成因,如紅斑狼瘡、銀屑病(牛皮癬)、皮膚發炎、暗瘡等。如果情况持續或徵狀不常見,須轉介至專科醫生,進一步診斷。 Read more

紅斑狼瘡症|女性患者居多 常見症狀皮膚出紅疹 嚴重可影響心臟、腦部器官 治療後可否懷孕?醫生解構風險

皮膚出現蝴蝶形紅疹,「罪魁禍首」可能是免疫系統?紅斑狼瘡症(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患者會因為自身免疫系統失控,產生過量不正常抗體,同時錯誤辨識正常細胞為外敵而發動攻擊,有機會因此令身體各個器官發炎,造成不同問題。除了皮膚出紅疹外,紅斑狼瘡症亦有機會影響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嚴重可危及性命。 Read more

食物過敏?切忌將「過敏測試報告」盲目視作「飲食指南」

愈來愈多人認為自己患有食物過敏,多次吃過同一種食物之後不舒服,就認定是過敏;亦有些人會去驗血,然後發現很多指數都偏高,於是將驗血報告當成是「飲食指南」,將指數過高的食物種類統統戒掉,結果每餐可以選擇的食物愈來愈少。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其實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   很多人都擔心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戒口,但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網上圖片)   身體「巡邏小隊」偵測致敏原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誤認了食物為敵人而作出錯誤攻擊。當身體認為某種食物是敵人時,便會對該食物製造特定免疫球蛋白E(sIgE)以作偵測,為下一次遇上這敵人時作好準備。科學上稱這為「敏感化」(sensitization)。   【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這些sIgE就像「巡邏小隊」一樣,分佈於身體各處,負責偵測體內的外來有害物質(致敏原),它們有些專門偵測花生,有些專門偵測雞蛋等。當身體再次接觸到該食物時,IgE會與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溝通並啟動攻擊,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造成過敏反應,令皮膚出現紅疹、痕癢、流鼻水、舌頭及嘴唇腫脹、嘔吐、氣喘等徵狀。 單憑驗血不能斷定食物過敏症 如懷疑有食物過敏,醫生一般會用皮膚點刺測試或檢驗血液的免疫球蛋白E(IgE) 以了解身體有否已認定某些食物是致敏原。可是驗血只能讓我們知道病人體內有多少「巡邏小隊」,以及有針對哪些食物的「巡邏小隊」,但這並不足以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症,因為不知身體有否作出攻擊。如果它們數量多但沒導致過敏徵狀,那就沒戒口的必要。 如病人的驗血IgE指數高於正常水平,而又曾經出現過敏徵狀,如懷疑有食物過敏應當求醫。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或會建議進行食物激發測試,以進一步確診。這測試一般會在註冊營養師及註冊護士的協助下進行。   嬰幼兒半歲左右開始引入高致敏食物 有助減低患食物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有別 此外,不少人會將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混淆,前者是每次吃下含致敏原的食物都會出現過敏反應,反應一般於2小時內出現。後者的反應則時有時無,亦要進食較大分量或較多次數才感到不適。例如有些人吃大量蝦蟹會皮膚痕癢,但吃XO醬或蝦片則無恙,這情况一般不是過敏,而是食物不耐。 坊間更有一些身體檢查,稱可以化驗血液中IgG蛋白水平,並指出如果水平超標,便代表有食物過敏或不耐,其實這說法並不正確。世界各地的過敏醫學組織已作出有關建議,不要以IgG作過敏測試及確診過敏症的工具。 IgG水平並不代表食物過敏,在一般情况下身體會對所有外來的蛋白質製造IgG,但這不代表身體對該蛋白有過敏或不耐的反應。所以IgG的水平與平日的進食量關連很大,一般吃得愈多會愈高。再者,部分進行食物脫敏治療的病人在脫敏過程中,體內其中一種IgG(稱 IgG4)會增加,亦意味着IgG與耐受有關,而並非代表過敏或不耐。   【過敏系列】文章   Read more

譚談健康:疫苗防麻疹 減輕病情

【明報專訊】香港近日確診多宗麻疹個案,引起市民大眾高度關注。其實麻疹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等先進國家最近也出現一連串的社區爆發。   ▲打疫苗預防——接觸麻疹病毒感染風險高達90%,注射疫苗是最有效預防麻疹的方法。(資料圖片)   麻疹,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疾病。它是RNA過濾性病毒,一種非常高傳染性的疾病。在從前還沒有疫苗的時候,差不多每一個小朋友在15歲之前都會患上麻疹;到了上世紀,因為很有效的疫苗面世,慢慢地麻疹受到控制,沒有大型爆發,只有零星感染個案,這些零星個案很多時候都是由外地傳入的。 如果沒有注射過麻疹預防疫苗,一旦接觸了麻疹這類RNA過濾性病毒,感染風險超過90%。麻疹經由空氣和飛沫傳播,通常潛伏期是7至18天,開始時皮膚會出現紅疹,伴隨發燒、咳嗽、流鼻水等徵狀,高燒可達40至41℃,之後紅疹慢慢由頭部蔓延到全身。如果已經注射了麻疹疫苗,徵狀會減輕很多。但如果沒有注射過麻疹疫苗,感染可以引起併發症,例如肚瀉、中耳炎、肺炎等,嚴重者更會因而引起腦炎,甚至死亡。   缺維他命A 多死亡個案 麻疹並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外國某些地方很多時候會用維他命A。因為在外國的統計觀察數據,發覺大部分因為麻疹感染而死亡的個案當中,多是發生在維他命A缺乏的地區,或營養不良的社區;所以有些地方在小朋友感染麻疹後,會給病人服用維他命A,或有機會減輕病情,但並不是百分之百有效。 預防勝於治療,注射疫苗才是最有效預防麻疹的方法。現在香港大部分的疫苗都是混合疫苗,即麻疹(Measles)、流行性腮腺炎(Mumps)和德國麻疹(Rubella)的疫苗,混合在一起的疫苗(MMR)。通常接種疫苗之後,很快就有抵抗能力, 如果病人是第一次注射,大約需要兩星期才產生抵抗能力;如病人是第二次注射(即加強劑),可能數天之內就可以產生抵抗能力。注射兩針預防針,預防能力可達97%以上。   預防:打針 洗手 戴口罩 我們要小心,不要自以為年輕力壯,或者因為時常做運動,體能非常好,就忘記了要做好適當的預防措施。要保持雙手清潔,勤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掩蓋口鼻,戴口罩等。如有不適,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麻疹確診時未必發燒 專家籲有不適即戴口罩 麻疹患者出疹前後4天同具傳染力 僅限紓緩治療 嚴重者可致命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