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麴酸劑量不明 甘酒美顏瘦身功效成疑

【明報專訊】潮流興懷舊,日本傳統飲品甘酒近期人氣高漲,被吹捧為「神仙水」,聲稱可滋補強身、減肥瘦身云云。甚至有護膚品加入甘酒成分,標榜有美白淡斑之效。孰真孰假? ▲甘酒護膚?——不少女性都注重皮膚的日常保養,到底除了塗護膚品,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養顏護膚?喝甘酒有沒有用?(kudou@iStockphoto) 大家對日本清酒該不會陌生,甘酒則可能比較少聽聞。甘酒是日本傳統飲品,大多以米麴和玄米(即糙米)或白米發酵而成。雖稱為酒,但其實只含小量酒精,甚至無酒精。註冊營養師盧綺欣指出,部分甘酒在釀製過程中,除了加入米麴,還有酒糟,但酒精濃度相當低,不足1%。 ▲盧綺欣(李祖怡攝) 麴酸常用於美白去斑產品 到底甘酒有什麼營養價值?對身體或皮膚有沒有好處?盧綺欣提到,其營養價值的來源主要是米,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另含有小量維他命B。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葡萄糖,為身體提供能量。而事實上,我們亦不難從日常膳食攝取到維他命B,肉類、雞蛋、五穀類等食物都含有維他命B雜。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續指,米麴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麴酸;麴酸具有抗氧化作用,常見於美白、去斑等護膚產品。 ▲林嘉雯(李祖怡攝)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副教授張群湘補充,甘酒類似中國的糯米酒,具有養血活血、祛風通絡、除濕養顏等功效。江浙一帶如上海,或者廣東的客家人都喜歡用它調養身體或產後調養。 ▲張群湘(資料圖片) 營養師:無食物可淡斑 維A、C助預防 甘酒熱潮吹到香港。日式商店、連鎖個人護理店、網上超市都找到不少以甘酒作招徠的飲品、保健品和護膚品。其中一種聲稱有美肌功效的即冲甘酒,含有麴菌、甘酒酵母、酵母菌、乳酸菌和天然米麴。盧綺欣表示:「此產品最主要營養來自碳水化合物,還額外添加了維他命B雜、乳酸菌等成分。」 這款即冲甘酒飲品標榜美白去黃,更聲稱15日見效,孰真孰假?不如先了解皮膚暗黃的成因。 ▲產品種類多——甘酒產品林林總總,包括飲品及護膚品,部分聲稱能美白淡斑。(鄭寶華、李祖怡攝) 林嘉雯解釋,皮膚暗黃的其中一個成因,與皮膚角質有關,尤其是40歲後的人士。「皮膚的新陳代謝,隨年齡增長而減慢。角質會囤積在皮膚上,當角質愈積愈厚,皮膚看起來色澤暗黃。」針對角質囤積致面黃,可以使用含果酸、水楊酸的產品,幫皮膚去角質。林對於甘酒能在短期內看到效果的說法存疑。她解釋,即使是藥用淡斑的產品,都要至少一個月才見到改善。盧綺欣補充,「色斑的形成是由於黑色素沉澱。沒有一種食物可以淡化色斑;不過,含豐富維他命A、C的食物有助對抗自由基的損害,減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從而減少黑色素沉澱,預防色斑生成。」 保質期逾一年 或非活性乳酸菌 另外,不少甘酒飲品稱可改善腸道健康,有些更標明加入乳酸菌。「產品雖列明含有乳酸菌,但相信不是活性乳酸菌。」盧綺欣解釋,若是活性,營養標籤通常會列明;活性乳酸菌須儲存於攝氏2至6度,否則質量會下降;此外,活性乳酸菌保質期一般很短,約5至21日。再看看產品的保質期超過一年,就推斷不是活性乳酸菌。她估計,乳酸菌並非活性,功效不及活性乳酸菌直接。 ▲(Butsaya@iStockphoto,設計圖片)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美顏貼士:少糖少酒 青春常駐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快到,大家都想皮光肉滑、青春常駐。盧綺欣教路,想皮膚健康,可從日常飲食着手。 ▲均衡飲食——注意均衡飲食,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有助修復細胞。(aschanti@iStockphoto) 1. 蛋白質 肌膚有彈性 家禽、海鮮、雞蛋含有豐富蛋白質,有助細胞修復,維持肌膚的彈性,因為身體所有細胞、骨膠原都是由蛋白質組成。 2. 維他命C 促進膠原蛋白 維他命C有助促進膠原蛋白生成,不妨選擇維他命C含量高的水果,例如番石榴、奇異果、橙。 3. 維他命A、E 抗炎改善暗瘡 維他命A及E有抗炎作用,對於有暗瘡問題、經常敏感或發炎的人有幫助。紅蘿蔔、南瓜含有大量維他命A,果仁、煮食油均有豐富維他命E。 4. 少攝糖分 防細胞老化 糖分,尤其是添加糖,最終會在身體產生糖化終產物,增加體內自由基,加速老化。減少攝取糖分,能預防細胞老化。 5. 缺水嗜酒 皺紋增多 缺水或者多飲酒,都會令身體脫水,令皮膚彈性減少,皺紋增多。   Read more

e代精神:沉迷美顏自拍 誘發精神病

現在自拍已成常態,而手機攝影之「美顏」功能,更令多少愛曬自拍照之人趨之若鶩。可是,若過分依賴美顏效果,則反映用者可能已經出現某種心理問題。 「美顏」曾經只是一些雜誌、廣告界使用的專業技術,但隨着科技普及,手機實時美顏功能的出現卻漸漸令人脫離現實,在價值觀的層面營造出一種「外貌應該完美無瑕」的不合理期望。偏偏在網絡虛擬世界裏,每個網民都可以隱姓埋名,說話不需要負上任何責任,因此不同平台都氾濫着對別人照片尖酸刻薄的品評,當中許多可能根本毫無道理,甚至有時只為純粹個人發泄。若過分認真,將自尊心基礎建築於別人的評價之上,很容易會走上極端:有人害怕在人前展示真面目,斷絕真實世界的一切社交活動,唯有透過互聯網與外界進行經修飾的露面;更有人為了追求在現實中都像美顏般效果,繼而尋求接受外科整形手術,務求五官達至黃金比例。 逾半整形原因:為自拍 據《美國醫學會雜誌•面部整形外科學卷》於2018年8月2日刊登的一篇由波士頓大學學者發表的醫學意見文章,當中提及於2015至2017年期間,竟然有超過半數向外科整形醫生求診的人士表示,要求接受整形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自拍時更加美觀,反映鑑於尋求整形手術問題日趨嚴重。 該文章又警告,若過度依賴手機的「美顏」效果,也許會誘發「軀體變形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的心理問題。所謂「軀體變形疾患」,其實屬於精神病的一種,患者會堅持自己身體存在着某種外貌上的缺陷,例如臉龐不對稱、鼻子偏歪、身體部分左右大小不同等執念,甚至達到妄想程度,無視一些客觀的醫療意見,繼而出現因焦慮而衍生的病態強迫行為,例如整天照鏡打量身體,不時擠弄五官,甚至尋求外科整形手術等。做手術當然不能解決問題,反會令患者更沉淪於對外觀的執著,繼而踏上反覆整容的不歸路。 美顏效果本是自欺欺人,而濫用整形手術更是自卑者的哀歌。須知單憑外表根本不可能判斷一個人的優和劣。敢於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一切,發掘和發揮一己之所長,方能馳騁於虛擬和現實世界,人前人後同一個模樣。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