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腎虛引起3成因 鳴響聲小音調高礙睡眠 易有頭暈眼花 愈勞累愈嚴重

【明報專訊】耳鳴是指在沒有任何外來刺激下,持續自覺耳內或腦內有單一音調在鳴響,影響患者起居生活及精神情緒。腎精虧虛是耳鳴成因之一,亦是常見的都市病,病因與勞累、虛損有關,可通過中藥、針灸、穴位保健、養生調攝、食療等改善。(編者按:這種由腎虛精虧引起的耳鳴,常見的成因有3個:年老、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患者除了有音調高的鳴響聲外,還可伴隨容易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乾、手足心熱、夜睡不寧等。) 腎虛耳鳴3成因 臨牀特點鳴響聲小音調高 愈勞累愈嚴重 有關耳鳴的中醫理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文獻記載;到隋代《諸病源候論》有〈耳鳴候〉一章專述耳鳴,把耳鳴原因分為風邪外襲(外因)、勞傷氣血(內因)等類型,並提出「耳鳴不止,則變成聾」的觀點。到宋代以後的中醫典籍,記載不少治療耳鳴的內服中藥方劑,如《聖濟總錄.耳虛鳴》一節載方13首,並且按照辨證選方,對後世辨治耳鳴有指導意義。 由腎精虧虛引起虛證耳鳴,臨牀特點包括耳鳴聲量較小,音調呈高頻,患者形容耳鳴聲音像蟬鳴,或出現持續「吱吱」聲,初時多不影響聽覺。這種耳鳴發病規律多有晝輕夜重的特性,即在日間充滿各種聲音環境下,患者大多不會察覺耳鳴存在,但在寧靜晚上則很容易感覺耳鳴發作,甚至會妨礙睡眠;而且病情可在勞倦或精神緊張時加重,在得到充分休息或鬆弛後可減輕,提示本病屬於虛損的性質。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持續高頻耳鳴患者 或聴力下降致耳聾 為掩蓋耳鳴聲,以減輕不適或幫助入睡,患者可能需要在夜間開啟收音機或電視,製造小量聲響或白噪音,以免環境過度寧靜。長時間持續出現高頻耳鳴患者,或可伴隨聽力下降,最終引致耳聾。 常見成因:年老、過度勞神、休息不足 年老、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是這種腎虛精虧耳鳴的常見成因。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由於年齡增長,腎氣逐漸不足,腎虛則無法濡養清竅,可引致漸進式耳鳴耳聾。若過度勞神、缺乏休息,不論男女老少皆可導致精血耗損。當腎精不足時,由於陰血虧虛,繼而可引起陰虛內熱,當虛火上炎時,即可出現自覺耳內有聲響刺激的耳鳴徵狀。 或伴隨頭暈眼花煩躁口乾 耳鳴的辨證必須同時考慮全身狀况。因腎精不足而出現耳鳴者,除音量小、音調高的鳴響聲外,可伴隨容易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乾、手足心熱、夜睡不寧、舌紅質乾等表現。若陰虛火旺明顯,患者可出現潮熱、盜汗、咽痛、口舌生瘡等。 中藥治療虛證耳鳴,會採用「虛則補之」原則,針對腎虛精虧者會採用滋陰、補腎、填精的治法,常用中藥包括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等,在中藥方劑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以補腎育陰。臨牀上當耳鳴持續不止時,可配合使用有重鎮、安神作用的藥物,如龍骨、牡蠣、珍珠母、磁石等,有鎮靜之效。要防治因腎虛精虧而引起的虛證耳鳴,最重要是避免長時間精神疲勞,要保持充足休息。起居生活應張弛有度,如平日工作繁忙壓力大者,在公餘要安排時間鬆弛減壓,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大家亦可藉着調整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態,減少偏執,避免長時間處於「戰或逃」的精神緊張狀態。 「久視傷血」、「久聽傷神」,長時間集中精神伏案工作,看書時間太長,經常盯着電腦或手機屏幕,以及長時間經常戴着耳機聽音樂,長期待在嘈吵環境等,會損耗肝血和腎精,容易引起頭暈、視物昏花、耳鳴、精神委靡。要減少精血耗損,不要做個「機不離手」的「無事忙」,每當專注用眼、用耳達1小時,應該稍事休息5分鐘,給自己靜養的空間。對鋪天蓋地的資訊要有所取捨,以免過度用神造成勞損。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成人最少6小時睡眠 充足睡眠對身體和精神恢復都十分重要,睡眠絕非躲懶、浪費生產力的表現。建議要做好時間分配,成年人每天應最少有6小時睡眠,兒童或青少年則要睡得更多(8至10小時),以使精神充沛、改善記憶和提升專注力。如持續出現難以入睡、早醒、經常精神不振等,建議需要積極處理。 知多啲:古法「鳴天鼓」 助改善聽力 針灸治療耳鳴,一方面可近部取穴,選用耳朵周圍穴位,如聽宮、耳門、聽會、翳風,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另一方面則可根據辨證選穴,如因操勞過度引致腎精虧虛,可選用有滋陰補腎性能的穴位,如位於腰部的腎俞穴,位於下肢的三陰交穴、太溪穴、湧泉穴等。針灸治療虛證多用有補益功效的運針手法,如小幅度捻轉提插、留針時間較長,或配合溫針、艾灸等,一般每周治療2至3次。 推拿手法方面,要醫治腎虛精虧引致的耳鳴,可配合以雙手搓暖雙耳來刺激耳朵周圍的血液循環,以及古代養生方法「鳴天鼓」。「鳴天鼓」最先記載在道家邱處機的《頤身集》,方法是先以雙手掩耳,手指放於後腦上,然後將食指壓在中指上,接着把食指彈撥到後腦,彈撥時會發出聲響,是謂「鳴天鼓」,可重複彈指動作50至100次,每天做1至2回。透過鳴天鼓的動作,可以祛邪驅風、暢通經絡,有助改善耳鳴、聽力下降、眩暈等問題,亦可強本固腎。 知多啲:補腎益精湯水濡養耳竅 日常保健食療方面,針對因腎精虛損而引致的耳鳴,策略以補肝血、益腎精為主,以濡養耳竅,維持其正常功能。針對陰虛精虧的失調,要注意不應過用藥性溫燥的補益藥物,以免傷陰助火。 相關閲讀: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淮山杞子核桃瘦肉湯 材料: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麥冬12克、茯神15克、核桃30克、大棗2枚、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腎益精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明報專訊】城市噪音紛沓,地盤修路聲、旁人對話聲、巴士貨車駛過的聲音等,為了聽清楚耳機的音樂,容易不自覺把音量上調,然而這未必能抵擋環境聲音,反而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降噪耳機能濾走環境噪音,毋須放大音量,世界衛生組織都認為降噪耳機是較好選擇。不過,有人戴上降噪耳機後卻有耳鳴、耳壓失衡、頭暈、嘔吐等不適,為何出現如此現象?(編者按:聽力障礙帶來的不便會伴隨一生,可留意以下幾個徵兆!要注意聽力受損或無法逆轉,怎樣做才能夠盡早保護耳朵,專家教你護耳4個貼士!) 聽力障礙或受損有徵兆  降噪耳機或出現耳鳴頭暈? 聽力受損的過程漫長,未必馬上察覺到。香港大學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部助理講師、聽力學家鄧麗芬指可留意幾個信號,如經常需要他人重複說話,周遭的人叫你卻不為意,平時聽歌音量漸漸提高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補充,如果在一些相對嘈吵的環境如酒樓裏難同人溝通,都是聽力變差的徵兆,建議接受詳細的聽力測試。聽力障礙帶來的不便伴隨一生,鄧麗芬表示一旦聽力受損,不止影響日常溝通、社交生活、工作,無論看醫生抑或添置助聽器亦需一定開支;另外亦有研究發現,長者聽力受損的程度愈高,患腦退化的機率就愈大,「所以年輕一代從小開始就要有對聽覺保護的意識」。 城市噪音四方八面襲來,只要戴上降噪耳機,這些噪音就會被一一消除,換來片刻耳根清淨。黃嘉輝指,耳機降噪原理分為主動與被動。被動降噪利用隔音物料,阻擋背景聲音傳遞至耳朵,達到降噪效果,戴上耳機已能隔去小量噪音;至於主動式降噪,「是透過耳機揚聲器(speaker)主動收音和分析,用不同方法消除背景聲音,最常見是製造與噪音反方向的聲波,將其抵消,相對上就會聽少了背景聲音」。 有報道指降噪效果愈強不適應或愈高 鄧麗芬指出,降噪耳機可減少耳邊雜音,聽歌時自然毋須調校至很大聲,避免高分貝破壞聽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對聽力較好的耳機款式。 不過,並非人人都適應降噪耳機,有人佩戴後出現耳鳴、頭暈、嘔吐等不適。黃嘉輝表示,「戴上降噪耳機後出現耳鳴的人,可能本身已有耳鳴,只是平時有背景聲時沒有察覺;但戴上耳機後環境安靜,或更易察覺到」。另外,有人開啟降噪功能後耳壓不平衡,感覺猶如搭高速升降機,為什麼呢?黃嘉輝引述《紐約時報》報道,採訪團隊曾量度降噪耳機在耳內造成的壓力,但找不到它與一般耳機的差異,「當中提到會不會與心理因素有關?當大腦聽不到背景聲,覺得耳朵不舒服,以為耳壓有問題,不排除這個情况,但較難透過科學證實」;該文章亦提到,耳機降噪效果愈強,不適感或愈高。 雖然主動式降噪耳機可消去大部分背景噪音,但兩名專家都不建議在噪音環境下工作的人,用主動式降噪耳機當作保護聽覺的工具。黃嘉輝指出,職業性預防聽力受損的裝備多使用隔音(即被動降噪)的方法,它們經過嚴密測試,可準確知道阻隔到多少分貝的聲音,並需通過特定標準才可用於防備職業噪音;獲認可的聽力保護器名單中,暫未將主動式降噪耳機納入其中。 相關閲讀:【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長期塞雙耳睡眠 耳垢可堵塞耳道致發炎受損 睡眠時當作耳塞又可以嗎?黃嘉輝說:「不建議這樣做,長期塞住雙耳有損耳朵健康,外耳道皮膚或會發炎、受損;另外,外耳道有自行排走耳垢機制,長期塞耳會妨礙耳垢排走,嚴重可堵塞耳道,導致發炎甚或聽力下降。」鄧麗芬補充,耳機材質偏硬,睡眠時佩戴其實不太舒適,建議使用海綿耳塞,材質柔軟,又可隨時棄置,較為衛生。 85dB噪音 連續聽8小時壞耳 雖然降噪耳機對聽力的傷害,理論上比一般耳機小,但黃嘉輝強調,無論是哪一款耳機,仍需視乎實際使用時的音量和時間。當雙耳連續8小時暴露在85dB噪音環境下,聽力就會開始受損;音量每提升3dB,耳朵可忍受噪音的時間就減半。如88dB,4小時後聽力就會受損,91dB則以2小時為上限,餘此類推。 「耳蝸毛細胞會隨着年紀增長受到破壞,通常50、60歲開始聽力退化。」不過新一代用耳機的不良習慣,使聽力受損問題年輕化。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逾11億青少年及年輕人面對聽力喪失的風險,元兇之一正正就是長期用耳機聽音樂。「何謂聽力受損?大部分人在隔音房最低可聽到0至25dB的聲音,但如果需要調高音量至26dB或以上才聽得到,就是聽力受損。」黃嘉輝指可接收的最低音量範圍介乎26至40dB是輕度弱聽,41至55dB為中度弱聽,56至70dB為中重度弱聽。「由噪音引致的聽力受損,通常是感音性失聰,即耳蝸受損,令到傳送音量下降,不能逆轉,沒有手術或藥物可改善,所以應保護雙耳,以免受到噪音的影響。」 知多啲:骨傳導耳機 使用不當也傷耳 耳機款式多,常見有耳罩式,掛在外耳道口的耳塞式,深入耳道的入耳式,還有針對運動人士設計的骨傳導耳機。骨傳導耳機毋須塞入耳道傳聲,大聲播音樂,就不會損害聽力嗎? 耳機傳播聲音途徑主要有兩種,傳統如耳罩式、耳道式和入耳式耳機都是經空氣傳播。聽力學家鄧麗芬解釋,聲音經外耳道傳到耳膜,產生震動,然後由3枚耳骨傳入內耳,耳蝸內毛細胞受刺激後,將神經信號經聽覺神經傳送至大腦,完成整個傳聲過程。 或直接傷害內耳毛細胞 至於骨傳導耳機,「運用骨傳聲原理,直接震動骨頭,將聲音『打』入內耳,不經外耳道、耳膜和3枚耳骨」。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舉例,市面上骨傳導耳機款式部分夾在太陽穴兩旁,有些則夾在耳旁或掛在耳後。這類耳機又稱「開放式耳機」,因耳道不被堵塞,在聽音樂時亦能保留周遭的環境聲。 哪款耳機對耳朵較好?「沒有哪一款耳機較好,最主要視乎個人習慣,如果長期大聲聽音樂(逾85dB),任何一款都會影響聽覺。」黃嘉輝說,別以為只有耳罩式、耳塞式或入耳式等經外耳道傳聲的耳機可損害聽力,骨傳導耳機一樣可造成傷害,「噪音引致的聽力受損是指耳蝸內毛細胞受到破壞,骨傳聲耳機同樣會傳聲至耳蝸,開得大聲,都會使聽力受損」。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護耳4貼士:不超最大音量60% 聽1個鐘休息 聽力受損或無法逆轉,因此應盡早開始保護耳朵,避開不良的聽歌習慣: 1. 記住60/60:耳機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60%,使用耳機60分鐘後讓耳朵休息。不單耳機,音樂節、演唱會的噪音水平亦很高,觀賞過後耳朵有「wing、wing」聲,代表音量過大,應讓耳朵休息 2. 留意最大音量提示:現時部分耳機或手機有最大音量提示,超出某個音量後就會警告。如果平時聽歌音量超出建議,聽得太大聲,耳朵或已出現某程度的損害,建議檢查 3. 選用貼合耳形、具降噪功能耳機:有效減低噪音後,可以用較低音量來聽音樂,切記音量仍不可高於最大音量的60% 4. 靈活開關降噪模式:若在街上戴着降噪耳機,應調校至保留環境音的模式,因隔去周邊環境聲或會帶來危險,假如過馬路時,聽不到汽車的鳴笛聲或行人的呼叫聲,可釀成意外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部助理講師、聽力學家鄧麗芬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世界衛生組織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明報專訊】一個早上,在診所看了4名病人。事有湊巧,4人都是80多歲老太太,都是由女兒陪同前來,都向我投訴精神狀况差。經診斷後,4人都患有耳疾。耳疾困擾,苦不堪言,不能忽視。(編者按:耳石移位令整個人「氹氹轉」,每次眩暈約維持1至2分鐘;耳水不平衡會令患者同樣眩暈,但不同的是持續天旋地轉,甚至出現嘔吐;聽力下降呢?是長者常見的問題;還有持續的耳鳴,像是關不掉的噪音會令患者疲憊不堪、神經衰弱。4種耳疾問題逐一拆解。)   4種耳疾問題: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耳石移位 起牀翻身眩暈2分鐘 第一個病人覆述病况時,她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的疾病與耳朵有關。老太太女兒焦慮地轉述母親病况:「媽媽頭暈得厲害,已有個多月了。血糖、血脂、血壓都驗齊,急症室也去過兩次。服用醫生處方藥物後,就整天在睡,一起身就暈,躺下又暈,她不敢郁動,連轉身都不敢,不知怎麼辦!」 頭暈有多種:短暫、持久、眼花、目眩、休克、天旋地轉、嘔吐不止等。引致頭暈的原因很多;所以,診斷前必須先弄清眩暈徵狀。 查問之下,老太太清晰告知:眩暈時,景物都在轉動,整個人在「氹氹轉」,她感到十分驚慌。不過每次眩暈時間不是太長,約維持1至2分鐘。所以,雖有眩暈,未曾有嘔吐及反胃。一天之中,頭暈曾發作多次,而每次都是與轉動頭部有關,最嚴重是起牀和翻身。所以很多個早晨,就算是眩暈止了,也不敢起來,只是賴在牀上,不敢移動身體。她說過往個多月大部分時間都只躺在牀上,甚少坐立,大大影響生活起居。 老太太清楚的描述使我立即想到耳石移位。耳石移位所產生的眩暈多與頭部姿勢變化有關。每次眩暈時間很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每日以早上最為嚴重。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你的眩暈多數是由『耳石移位』所引致。」 「噢,什麼是耳石移位?醫生,我耳仔入面有石頭?」老太太反應敏捷地提問。 對的。內耳結構確實藏有耳石(otolith)。內耳前庭有3條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負責身體平衡。如果內藏的耳石一旦移位或脫落至其他位置,耳朵平衡功能便會受影響,誘發眩暈。醫學上稱為「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稱「耳石移位症」。   藥物未能止暈 大多自我康復 耳石移位可依據臨牀表現及特殊檢查來確定診斷。檢測是讓病人坐在牀上,讓頭轉向一側,並叫病人迅即躺下,將頭部放至低於牀的水平。只需數秒,病人出現嚴重眩暈,眼球旋轉震顫,約持續15秒。當病人坐立時,眩暈又會出現,而眼球震顫方向一般與躺臥時呈相反。 因此,若是患上耳石移位,服用止暈藥物是不能制止眩暈。不過,很多患者都能在數星期以至數月內自我康復,因為移位的耳石會慢慢被身體吸收,眩暈會逐漸改善及消失。不過,如果症狀持續,病人可接受「耳石復位術」把移位的耳石矯正過來,治療由耳鼻喉專科醫生、聽力學家或物理治療師協助。老太太耳石移位症在適當治療後有望很快消除。   耳水不平衡 天旋地轉嘔吐乏力 第二個病人,驟眼看,病情與第一個病人差不多。她的女兒告訴我:「媽媽頭暈得厲害。急症室也去過幾次。服用了處方藥物,都不能止暈。眩暈時,天旋地轉,站不穩,嘔吐至全身乏力。不知怎麼辦!」 細問病情,病人的眩暈與第一個病人的確有分別。當她眩暈時,感覺是劇烈、持續天旋地轉;而每次煎熬超過20分鐘。老太太說眩暈是隨時隨地觸發,沒有任何先兆,十分困擾及難受。當她告知還有耳鳴及聽力減弱的徵狀,我較為肯定地告知:「你應該是耳水不平衡!」   眩暈逾20分鐘 耳鳴聽力減弱 耳水不平衡,正確名稱為美尼爾氏綜合症(Ménière’s disease)。成因多是內耳的耳水(內淋巴液)突然增多,導致內耳前庭的眩暈毛細胞受壓,繼而輸出錯誤的眩暈信息,使人眩暈大作。過多的耳水還會壓迫聽覺毛細胞,讓人有耳鳴及耳悶塞的感覺。 至於耳水為何會突然增加,至今原因未明。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失調、遺傳因素、耳管阻塞、耳壓失效等有關。雖然耳水不平衡暫時仍未有根治方法,但是藥物治療可大致控制病情,頭暈及作嘔得以改善。 除了以藥物改善症狀外,我還告訴老太太:「長遠可在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方面入手,例如飲食要少鹽,有助減少內耳水壓,亦要盡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以免引發內耳水腫,對減少病發有一定幫助。」   聽力下降 退化、耳垢導致 第三名病人是我老同學Christie的媽媽,我稱為勞Auntie。Christie告知母親的聽力已轉壞多年,電視機音量開至60度仍然是聽不到,日常交談已達吵架聲量。做過檢測,是退化。醫生建議用助聽器,購入了過萬元助聽器,但她總是諸多藉口,不願使用。 「她不想用就由她,但她又常常投訴自己聽不清!阿福,我媽媽最聽你話。我帶她來見你,你叫她戴助聽器啦!」Christie預早吩咐我。   5G助聽器減噪易操作 聽力下降是長者常見的問題。在香港的健康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士有四成受訪者有聽力下降。聽力下降多由退化引起,如內耳聽覺神經退化、中耳耳骨退化等。除了退化之外,耳垢阻塞亦可影響聽力。所以,每當發現聽力下降,便應接受耳朵檢查及聽力測試,找出原因。如果是外耳耳垢引起,就要定時清理。若是內耳神經退化,可以利用助聽器來提升聽力。但一般長者,對助聽器並不熱中,其中原因包括:錯誤選擇助聽器型號、不懂正確使用、助聽器聲音信號和噪音互相干擾、接收的噪音使人煩擾等。 看過Christie帶來的助聽器後,我建議:「不如看看新型助聽器吧!『靚仔』好多。」 隨數碼科技發展,現在的耳機有不同選擇,5G助聽器不但操作容易,減噪功能亦強,我強力推薦勞Auntie試試,她亦欣然答應。   耳鳴 「噪音」關不掉 致失眠抑鬱 最後一個到診病人,老太太一進門便說:「醫生,隆隆聲,不停呀!整日不停鑿,我的頭頂快要被鑿穿!」 老太太的女兒告知,母親兩個多月前耳鳴大作,看過耳鼻喉專科醫生,做過檢查,除了耳道、耳膜、鼻咽檢查外,還做了鼻咽內視鏡、中耳腔功能、聽力及電腦斷層檢查等,結果是無大礙,沒有發現嚴重疾病。但老太太的耳鳴持續,這些關不掉的噪音使她失眠、抑鬱及焦慮。   與之共存 「白噪音」分散注意 耳鳴通常不被定義為疾病,但它的影響實在是煩擾不堪。搞不好,令人神經衰弱、疲憊不堪。我曾有一個舊同事,因為耳鳴請了兩個多月病假。當時她只是30多歲,當上醫生不久,差一點想辭職在家休養。因為耳鳴對她困擾不堪,令她完全睡不着,精神恍惚,甚至到達崩潰邊緣。 所以持續耳鳴,非常棘手,沒有特效藥,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抗抑鬱藥、鎮靜劑、阿士匹靈等,嘗試改善通往耳蝸的血流和病人的精神狀態。但是這些藥物不能根治問題,尤其是鎮靜藥物,使人有倦意,容易產生意外,對長者而言,往往是弊多於利。 因此,對付耳鳴,最好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及生活方式適應去改善。認知行為療法是透過患者對耳鳴反應的改變,減低他們對耳鳴的焦慮及抑鬱感。我們可以製造「白噪音」,為患者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讓大腦專注於其他聲音而忽略耳鳴,望能將耳鳴的噪音減少。除此,亦應定期清理耳垢、避免咖啡因飲料和食物、調整可引致耳鳴的藥物、在噪吵環境中戴耳塞避免聽覺進一步受損等。 不過,遇上任何一個受耳鳴困擾的病人,我都會用自己的狀况安慰他們。希望他們覺得此道不孤,有人同行吧!因為我是資深耳鳴患者。早在20多歲時,我已是高頻失聰兼患耳鳴,被無日無之的耳鳴纏繞接近40年,一直都揮之不去。至今,我認為最有效方法是:與之共存。有了這想法之後,我有時會有中獎的喜悅:「咦!今天很清靜,為何沒了耳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耳水不平衡、耳石症、前庭神經炎】反覆暈眩是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物理治療師教你三類復康運動改善病情

有部分人經常覺得頭暈,求醫檢查排除腦部疾病後,才發現原來是跟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有關。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通常涉及內耳問題,令到由前庭系統傳至大腦的信息出現異常,造成暈眩。物理治療師解釋,耳石症、前庭神經炎及耳水不平衡是三大常見引發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的主因,病人一般可透過物理治療及前庭復康運動來改善病情。 Read more

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頭暈天旋地轉?不少人都會以為自己患上耳水不平衡,但真正的耳水不平衡何止暈眩,還有其他徵狀包括耳鳴及聽力下降,必須出現以上3個徵狀而且反覆發作,才算是耳水不平衡(學名:美尼爾氏綜合症-Meniere’s-disease)。現時仍沒有完全根治耳水不平衡的方法,但透過藥物治療及調整生活,有助控制徵狀,減低對聽力及日常生活的影響。 Read more

【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俗稱「耳水不平衡」的美尼爾氏綜合症( Meniere’s disease ),縱然不會致命,但其4大病徵之中,單是持續20分鐘或以上天旋地轉式的暈眩、耳鳴和作嘔等徵狀,也足夠令患者極之難受和困擾,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長遠更有機會令聽力永久受損。除了利用藥物或手術控制徵狀,聽力學家建議改善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亦可減少病發機會! Read more

【耳鳴】問醫生:耳鳴原因多 可發炎可生癌

耳朵結構——聽覺系統結構精密,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3個部分,任何一部分出了問題,都可以影響聽力。 【明報專訊】 鄭:家庭醫生鄭志文 陳: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陳鍵明醫生 觀:Facebook Live 觀眾   觀:為何會有耳鳴?是否聽覺受損? 陳:耳鳴不是一個疾病,它是一個病徵。這個病徵的背後有很多可能性。醫生會先檢查耳朵,輕微的問題可以是耳垢或外耳道發炎;嚴重的可以是神經線受損,甚至聽覺神經腫瘤。另外,因為耳鼻相通,不一定是耳朵問題才會出現耳鳴。例如:鼻咽癌常見或最先出現的徵狀是耳鳴。一旦出現耳鳴,不容忽視;建議找醫生詳細檢查,查出原因,根治問題。 鄭:每天都有耳鳴病人前來求診。根據個人經驗,不少人都誤解耳鳴。「鳴」即響亮,或者多了一些聲音的意思;聽不清楚不是耳鳴。醫生先要跟病人好好溝通,界定耳鳴的意思,才能跟進。   玩App測聽力兒戲 觀:有電話 App 提供聽力測試(包括聽覺的敏銳度、在噪音中聽到說話的能力等),可信嗎? 陳:坊間有很多聽力測試 App,不能夠一概而論。一個正規的聽力測試,需要合適的環境及精準儀器。這些 App 可以十分粗略的測試聽覺,但並不能準確分析,無法得知聽覺神經細胞受損的層面和程度。如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求助。 觀:給予大家一些參考資料,一個正規的聽覺測試及評估大約需數百元。如有需要,不妨詢問家庭醫生,作出轉介。   經常耳水不平衡 恐損聽覺神經 觀﹕耳水不平衡出現耳鳴,會否導致失聰? 陳:耳水不平衡是一個常見問題。在耳鼻喉科範疇,耳水不平衡即是內耳耳壓過高;由於內耳裏的黏膜受壓,導致耳鳴、頭暈、神經線弱聽等徵狀。如果沒有好好控制病情,耳水不平衡可能復發。而每次復發,聽覺神經可能受損;復發愈密,聽覺神經愈來愈差。至於耳水不平衡導致失聰,並不常見;但也視乎病人的年齡、體質、有否其他內科疾病、有否退化問題等。 鄭:很多病人以為耳水不平衡是一個病徵;它其實是一個疾病,徵狀包括:旋轉性的暈眩(可能由於改變姿勢或移動頭部引起)、反胃、作嘔等。雖然簡單藥物可以治理,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關係到內耳問題,醫生需要作出詳細檢查,排除腫瘤、中風、糖尿等嚴重疾病。   聽覺衰退 高音最先消失 觀﹕做了聽力測試,結果是有些高音聽不到。聽覺開始退化,會否日漸變聾? 陳:相比中音和低音,高音聽覺神經比較脆弱。因此,當我們的聽覺開始衰退,高音會先行退化。如果病人出現高音弱聽,最困擾的就是聽不到門鐘或者電話響聲。我們日常說話,夾雜高中低音;尤其英語,比較高音。不論看電視或是對話(尤其英語),病人往往會說聽到「一嚿嚿」聲音,聽不清楚內容。 Read more

知多啲:聽歌護耳 緊記「60/60」

【明報專訊】「人類能夠察覺到的聲音頻率範圍,是由幾多Hz(赫茲)到幾多Hz?對大細聲又有多靈敏?」鄭志文問。 人的聽力範圍十分廣闊。日常生活,一般由250Hz的低音去到8000Hz的高音都能聽到。至於大細聲量,陳鍵明說:「25分貝是一個指標。如果聽到25分貝的聲音,屬於正常聽覺。其實我們的耳朵相當靈敏,聲音細到只有5至10分貝也可聽到。 耳邊大叫 足永久損聽力 他補充,安全聽力水平大約75分貝。「如果接觸的音量達到85分貝以上而又超過8小時,聽覺就會開始受損。也有研究指出,音量達到100分貝超過2分鐘,已經可以造成影響。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曾有病人前往一個高達110、120分貝的搖滾電子音樂會,隨後發現聽覺神經已受到某程度的損壞。」他警告,切勿在別人的耳邊大聲叫喊;見過有學生經常在同學耳邊大叫,這已經可以造成永久損害。 耳機最多開六成聲 莫超60分鐘 「不論乘車或跑步,不少人會使用耳機聽歌或煲劇。有什麼保護聽覺的貼士?」鄭志文再問。 聽覺神經受損,未必能夠逆轉。「當使用頭戴式或入耳式的耳機時,緊記『60/60』守則;意思是把音量設定在最高音量的60%或以下,每天不應超過60分鐘。」陳鍵明亦提醒,長期在高噪音的環境下工作(如:地盤、工廠),一定要佩戴合適耳罩、耳塞,保護聽覺。

Read more

【都市壓力】智能程式量壓力? 做埋問卷更準確!

【明報專訊】在香港,無論大人細路都面對壓力,小朋友讀書考試升學,大人工作經濟生活……愈來愈多人受情緒、壓力困擾,大家亦開始關注壓力帶來的影響。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壓力影響健康,坊間亦出現不少相關產品,例如聲稱可以減壓的手指陀螺,近期又有壓力偵測功能手表、手帶和手機Apps,以心率、血壓等指標,計算壓力指數,究竟準唔準? 壓力分長期短期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出,人與生俱來就是要面對壓力,「由細到大,都有不同的壓力出現。學習、工作有壓力不在話下,甚至一部手機都足以令人壓力增加,例如老闆可隨時隨地經社交平台找你,透過互聯網即時瀏覽世界各地股票升跌;甚至手機沒電,都可以令你感到壓力」。雖然壓力無處不在,但他解釋並非一定是壞事,「壓力分短期性或長期性,一般而言,短期壓力能夠提高效率及生產力,是一件好事;但當壓力變成長期性時,便會影響精神或健康」。 長期性的壓力,對身體有一定的影響。近年坊間有不少產品,都針對壓力而開發,例如早前一些手機Apps及運動專用手表,聲稱能透過偵測心率,分析用家的壓力指數,將這種無形的感覺量化。麥永接表示,其實現時亦有部分精神科醫生,會使用身體的數據去計算病人的壓力,「大部分會使用心率、心電圖、血壓、呼吸、肌肉收縮度、皮膚出汗量等,計算壓力高低,令病人更加了解壓力對身體的影響,但並不常用」。 徵狀因人而異 數值或偏差 能夠將原本無法看到的數據量化,原為好事,但為何不常用?麥永接解釋最主要原因,是每個人受壓時的反應不一,「當人長期受壓之下,身體各部分都有可能出問題,例如頭痛、耳鳴、口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胃痛、腹瀉、便秘、尿頻、性功能障礙等。但每個人的徵狀各有不同,有些人可能會心跳加速、血壓上升,但亦都有人可能只會出現頭痛、尿頻,而不會心跳加速。由於出現的徵狀不一,只利用部分徵狀去判斷壓力數值,便有可能出現偏差」。 除了身體的反應差異,另一個偏差來自心理層面,「壓力始終有大部分是源於心理層面,再在行為上反映出來,例如壓力之下有沒有因而出現暴力傾向?會不會令你吸煙或飲酒的分量增加?單靠量度心跳、血壓等數據,未必能夠準確量度壓力大小。另外,由於活動量、動作舉止亦會影響到身體數據變化,令到所計算出的壓力指數出現偏差」。 配合壓力測試問題 增準確度 既然如此,純以心率計算壓力,是否完全無用?麥永接指出,用得合適,其實也有參考作用,「例如盡量減少外在因素影響力,在身體處於靜態下觀看壓力指數,相對於身體移動中,會較有參考價值。同時,留意由儀器量度出的壓力指數之餘,亦可配合一些壓力測試問題,同時評估,會更加準確」。不過,麥永接亦提醒,如果自知本身性格屬「緊張大師」,見到自己的壓力指數會更加精神緊張,這類產品未必適合使用。 ■壓力測一測 計分方法: 從未發生0分、間中發生1分、 經常發生2分 □1. 覺得手上工作太多,無法應付 □2. 覺得時間不夠,所以要分秒必爭,例如過馬路時衝紅燈,走路和說話的節奏很快速 □3. 覺得沒有時間消遣,終日記掛着工作 □4. 遇到挫敗時很易會發脾氣 □5. 擔心別人對自己工作表現的評價 □6. 覺得上司和家人都不欣賞自己 □7. 擔心自己的經濟狀况 □8. 有頭痛/胃痛/背痛的毛病,難於治癒 □9. 需要借煙酒、藥物、零食等抑制不安情緒 □10. 需要借助安眠藥去協助入睡 □11. 與家人/朋友/同事的相處令你發脾氣 □12. 與人傾談時,打斷對方的話題 □13. 上牀後覺得思潮起伏,很多事情牽掛,難以入睡 □14. 太多工作,不能每件事做到盡善盡美 □15. 當空閒時輕鬆一下也會覺得內疚 □16. 做事急躁、任性而事後感到內疚 □17. 覺得自己不應該享樂 0至10分:壓力低,但可能是由於生活缺乏刺激,簡單沉悶,行動力低 11至15分:壓力中等,有些時候會感到壓力較大,但仍可應付 16分或以上:壓力偏高,應反省壓力來源和尋求解決辦法 資料來源:香港心理衛生會 ■知多啲 靠「玩」減壓?問題未解決 當年「巴士阿叔」一句「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可說是講出現代都市人心聲,既然大家都有壓力,應該如何去解決?好多人以為,當有壓力出現時,最好就是去「玩」,但麥永接指出,「玩」能夠將人在壓力環境中抽離,的確可以即時減少壓力,但如果重新回到工作環境,壓力便會重臨。所以要減壓,應該由生活習慣、情感方面入手,包括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及減慢生活節奏,才能好好解決壓力問題。 ◆生活習慣方面 1. 自我進修提升技能 壓力出現時,表示有可能需要加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其中一個方法便是進修,提升技能,令壓力減少。 2. 妥善管理時間 不少人因工作量大而感壓力,若做好時間管理,先將重要事情辦妥,可將壓力轉化為滿足度,提升效率。 3. 悠長假期助減壓 工作量大,休息時間亦減少,令壓力積聚;所以安排放一個長假期,能夠減少壓力對身體影響。 ◆情感方面 1. 作息有序助放鬆 遇到壓力愈大,睡眠時間愈少。然而,睡眠是一個不錯的放鬆方法,做到作息有序,能達到減壓的效果。 2. 放慢腳步學靜觀 生活急速令人產生壓力,如果每日都有一段短時間靜觀,將集中力及注意力放在當下,例如午飯不要太匆忙,留意一下身邊人和事,不單令自己放鬆,更可培養觀察力及思考能力。 3. 尋求工作分配安排 面對工作壓力,要懂得在適當時候尋找支援,例如找上司傾談工作分配及安排問題,將工作量減輕,壓力亦會隨之而減少。 文:勞耀全 圖:a-poselenov、lzf@iStockphoto、勞耀全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Read more

【讀者MailBox】「廣東癌」治癒率高

【明報專訊】問﹕不少人說鼻咽癌是「廣東癌」,究竟為什麼?與飲食習慣有關連嗎? 答﹕鼻咽癌在華南地區一帶的發病率頗高,尤以廣東最為嚴重,故鼻咽癌俗稱為「廣東癌」。鼻咽癌在香港常見的癌症排行第十位。流行病學上的觀察,一般估計與生活和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皆因華南居民愛吃醃製食物,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易當鼻敏感 有家族病史注意 鼻咽位於鼻子後部較深的位置,醫生一般需要利用鼻咽內窺鏡進行檢查及抽組織化驗才能確診。鼻咽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病徵,常被病者誤認為鼻敏感發炎。故建議一旦出現持續鼻塞、耳鳴、聽力減退、複視、流鼻血或頸部出現腫塊時,要盡早求診。若有家族成員曾患上鼻咽癌,更需要特別注意。 近年醫學對鼻咽癌治療有很大進步,只要遵循醫生治療方案,痊癒機會是很高的。目前治療主要以放射治療及化療為主,治療後第一期患者五年存活率有九成左右,所以一旦患上鼻咽癌,毋須過分悲觀,早期發現治療後擺脫病魔的機率很高。 文:丘德芬(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