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腳腫氣喘 躺下難眠 墊高枕頭 「心事」警號!

【明報專訊】行路氣喘,夜尿頻頻,是年老衰退?還是肺部、前列腺出問題? 心臟掌管全身血液循環,當心臟功能出問題,徵狀不一定是心悸、心痛,而是影響全身器官,令人胸悶氣喘、足踝水腫、食慾減退、咳嗽不斷、坐立不安。 常說遇到難題,晚上要「墊高枕頭」。但當你每晚要墊高枕頭才可安睡,未必是有心事,而是心有事!心臟泵血功能變差,平臥時呼吸困難,要墊高枕頭才能紓緩,正是晚期心臟衰竭的典型徵狀。 ▲(amenic181@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問醫生 ◆陳:陳良貴(心臟科專科醫生) ◆琳:陳琳(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小小心臟動全身? 問:心臟衰竭為何會影響全身? 琳: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功能受損,不能正常、有力地泵血,血液不能有效供應到身體各個器官。當身體各器官供血不足,又沒有及時醫治,就會出現各種徵狀,嚴重可能導致器官如肝、腎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險。 心臟衰竭不是一個特定的病症,而是心臟疾病的共同表徵,患者多為長者。最常見成因是冠心病,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血液,若它嚴重狹窄或堵塞,令心臟肌肉缺血,造成心臟負荷,導致心臟衰竭。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心瓣問題令心肌受損或增加心臟負荷。此外,甲狀腺功能亢奮、酗酒、吸毒等也會令心臟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導致心臟衰竭。   ■坐着不動也氣促? 問:走路和睡眠時氣促,原來是心臟衰竭? 琳:血液會經過肺部流入心臟,當心臟功能衰竭,血液會積聚在肺部,造成肺部積水,病人因而出現呼吸困難、氣促等徵狀;夜晚睡眠時,平臥會覺得呼吸困難,需要把枕頭墊高才得以紓緩。當心臟功能愈來愈差,血液會積聚在靜脈,引致雙腳水腫。同時會出現心悸、疲倦、運動量變差等徵狀。 紐約心臟學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根據患者身體的活動能力,將心衰竭分為四級,級數愈高,代表心衰竭情况愈為嚴重。 ‧第一級:沒有明顯徵狀,活動自如 ‧第二級:劇烈運動時感吃力、氣促 ‧第三級:日常活動感到吃力、氣促 ‧第四級:即使靜止時也感到氣促 ▲運動吃力——心臟衰竭是心肌受損,心臟功能減弱,早期徵狀包括運動時氣促、咳嗽、氣喘。(Peerayot@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先做心臟超聲波? 問:如何診斷心臟衰竭? 陳:如果懷疑病人心臟衰竭,首先要做最基本的心臟超聲波,檢查心臟功能有否受損,及觀察其結構有否異常,例如心瓣是否正常,或有否先天性心臟缺陷。一旦發現心臟功能不正常,就需進一步檢查找出原因,包括抽血檢驗血球數量、甲狀腺和腎功能,及其他心臟衰竭指標。 此外,透過電腦掃描可觀察心血管情况,判斷病人是否患上冠心病;或透過磁力共振檢查心臟功能及結構,觀察患心肌疾病的可能。不過,心臟磁力共振檢查的過程需注射藥水,而且動輒花費數小時,醫生一般會先建議病人做其他檢查,再考慮心臟磁力共振。   ■飲水也加重病情? 問:如何治療心臟衰竭? 陳:治療可從數方面入手。首先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飲食方面,要減少攝取鹽分,因為過鹹的食物,會令身體吸收過多水分,加劇病人氣促和腳腫。同樣道理,病人也要避免攝取過多水分,每天流質包括:水、湯等分量,要限制在一至一點五公升。另外,病人需要適量運動、戒煙、戒酒。 藥物方面,病人按需要服用不同藥物,常見如利尿藥,俗稱去水丸,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防止體液積聚,改善氣促和腳腫;排尿同時可降低血液的容量,減少血管壓力,減輕心臟負荷。有些病人或需要用藥降低血壓、減慢心跳、稀釋血液等;近年有新型心衰竭藥物,可以有效紓緩病徵之餘,也可減低因心衰竭而入院的風險。 用藥目的是減緩心臟衰竭的徵狀,當然也要治療其成因。如病人患有冠心病,就要考慮是否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成形術;如心瓣有問題,則需考慮修補或替換心瓣,以防止心臟功能繼續變差。   ▲(黃志東攝)   ■人工心臟幫到手? 問:嚴重心臟衰竭要換心? 陳:假如病人透過飲食、藥物治療,成效不彰,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首先,可考慮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sation Therapy),手術在病人皮下植入起搏器,再將兩條電線分別放在左右心室,兩者的收縮時間同步,提升心臟泵血能力。 如病人同時有心臟發大、心瓣嚴重倒流的情况,則可考慮微創二尖心瓣修補術,將一個微型金屬萬字夾放在心瓣葉上,減低心瓣倒流程度。研究顯示,手術有效紓緩病徵,減低引致心臟衰竭的機率。 如果病人病徵仍然嚴重,可考慮裝置人工心臟,透過體外的微型機械泵連接心臟,提升心臟泵血能力。最極端的個案,甚至需要安排心臟移植。   文:段曉彤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條氣唔順 易攰腳腫 錯怪肺事 其實心衰

【明報專訊】心口痛,大家第一時間擔心是冠心病;但對於心臟衰竭的徵狀:出現氣喘、呼吸困難、乏力、腳腫,大家認識多少?會否誤當呼吸道疾病? 心臟衰竭,即心臟不能正常泵血,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瓣膜病、心肌炎、甲亢、貧血等;可以透過改善飲食習慣、服藥,甚至手術等不同方法治療。但當延誤治療,心臟衰竭無法逆轉,最壞情况就是心臟移植。 心臟推動血液循環,傳送氧氣和養分到身體各處細胞,也從細胞回收代謝廢物。「心臟衰竭主要影響兩方面:一,心臟的泵血功能受損,影響血液循環系統;二,心跳不正常。」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說。 泵血減弱 疲累乏力面青 心臟泵血的功能減弱,沒有足夠血液和養分供給身體。患者出現疲累、乏力、氣喘、面青唇白等徵狀。心臟衰竭分為四期: ◆第一期:容易疲倦,追巴士會「條氣唔順」,患者未必察覺 ◆第二期:情况差一點,在家沒有問題,出街走路會氣喘 ◆第三期:情况更差,在家坐下來還可以,但行去洗手間會氣喘 ◆最後階段: 躺在牀上也會氣喘,因為吸呼困難,影響睡眠。心臟供血不足,腎上腺素上升,心跳加快。患者會感到緊張,冒冷汗,十分辛苦。心臟衰竭更可以誘發心律不正,如果心跳不規則,患者可能暈倒,甚至有生命危險。 易當老人病 腳腫才求醫 「年輕人士,當感到無氣無力,會較早求醫察覺問題。長者出現氣喘、疲累等徵狀,以為只是年老力衰,未必及時注意;直至出現腳腫,穿不到鞋,他們才會求醫。」何鴻光指出,腳腫是最明顯徵狀,促使病人求醫。他解釋,當心臟不夠力把血液推前,就會造成「塞車」;這會影響肺部、肝臟等不同器官,導致其他徵狀,包括:氣喘、咳嗽、腹脹、胃口不佳、腳腫等。 「從家庭醫生角度,如果病人咳嗽一段時間也不好,尤其晚上躺下咳嗽多些,我們先要排除哮喘、肺部問題;同時視乎病人年紀,考慮是否心臟問題。病人若同時出現腳腫、氣喘,明顯是心臟衰竭徵狀,就會轉介心臟科。」家庭醫生鄭志文說。 「轉介的病人,往往病徵已很明顯。心臟科醫生除了臨牀檢查,會為病人做肺部X光和心臟超聲波檢查。」何鴻光解釋,心臟超聲波可以量度心臟大小、觀察心肌收縮情况,從而評估心臟功能。一般來說,心臟愈大,情况愈差。「另外,心臟超聲波可檢查『射血指數』,即心臟收縮時的血液容積比率。正常心臟射血指數為60至80%。如果指數是40至60%,輕微心臟衰竭;低過40%,情况較差。若指數只有20%,心臟功能已經很差,可能需要移植心臟。」 年輕患者多因甲亢、嚴重貧血 能否徹底根治,何鴻光坦言,視乎心臟衰竭的原因和程度。年長人士患上心臟衰竭的比率較多。除了退化問題(如:二尖瓣倒流、主動脈瓣倒流),血壓高、糖尿病控制不好、冠心病沒有及早治療,心臟病發後心肌受損等也會引致心臟衰竭。而年輕人士則多會因為甲亢(甲狀腺分泌過多)、嚴重貧血、急性心肌炎等原因引致心臟衰竭。 甲亢令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心跳也會加速,心臟負荷加重,造成心臟衰竭。「最近一位五十歲的女教師求診,因工作辛勞,壓力大,心跳很快,還有腳腫。檢查過後,證實是甲亢導致第一至二期心臟衰竭。現正服藥控制甲亢,情况良好。」何鴻光說,當醫好甲亢,心跳回復正常,心臟衰竭可以康復。另外,如因為嚴重貧血或血管栓塞引致心臟衰竭,當治好根本問題,心臟衰竭也可改善。 血壓高心肌變厚 影響泵血 但若發現得太晚或病情惡化,心臟衰竭未必可以痊癒,「醫生先叮囑病人注意飲食,例如:不要食得太鹹、不要飲水過多。如有需要,加入藥物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手術。到了最後沒有辦法,就要輪候心臟移植。」何鴻光樂觀的說,現在醫學進步,包括新藥Entresto(valsartan/sacubitril,雙效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可以降低死亡風險和住院率,還有植入三線起搏器可以加強控制心臟同步跳動,增強泵血功能。 預防勝於治療,他補充,患有血壓高的人士必須堅持服藥,防止日後心臟衰竭。「血壓過高,心臟不斷用力泵血,心肌會變厚。心肌肥厚令收縮能力減弱,影響泵血,心臟亦不能放鬆,血流減少。」因此,好好控制血壓,避免心肌勞損。 採訪:鄭寶華、勞耀全 文:麥穎姿 圖:曾憲宗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