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香港人口逐漸老化,長者數目逐年增加。年紀大一般患癌機率較高,因此長者患癌人數有上升趨勢。幸好隨着醫療治癌技術近年迅速發展,尤其血癌,療效顯著,副作用可控,較健壯的長者亦可受惠。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長者確診血癌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反應良好 89歲的陳婆婆身體一向健康,頭腦尚算靈活。一天發燒入院,發現全身淋巴結及脾臟腫大,活組織檢查確診高毒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屬三期。陳婆婆心肺功能正常,醫生建議考慮標靶藥物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加上溫和化療,估計她的身體應該可以應付。家人反覆考慮,最後決定一試。 陳婆婆接受治療後,病情好轉,體溫下降,淋巴結縮小,脾臟回復正常大小;經過大半年治療後,正電子掃描沒有淋巴癌迹象。5年後,陳婆婆94歲,大便有血,最終確診大腸癌。正電子掃描顯示大腸腫瘤未有擴散,淋巴癌亦未見復發。陳婆婆順利接受大腸腫瘤切除手術,估計治癒機會仍高。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長者肺炎入院 確診白血病 標靶藥後病情受控 80歲王伯老當益壯,每天運動,身體健康,頭腦反應敏捷。有天因肺炎入院,同時發現有貧血現象,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亦下降;骨髓穿刺確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癌細胞含異常的BCR-ABL融合基因。醫生先用抗生素治療肺炎,然後處方對付BCR-ABL的標靶藥達沙替尼(dasatinib),加上溫和化療,反應良好;肺炎逐漸康復,白血病亦受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一般復發機率高,建議年輕患者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增加治癒機會。王伯較年長,不宜接受移植手術;除溫和化療外,建議長期服用達沙替尼控制病情。 80歲的李婆婆身體狀况一向良好,近日有貧血現象,骨髓穿刺確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醫生處方去甲基化治療(hypomethylation therapy)阿扎胞苷(azacitidine),加上標靶藥維奈托克(venetoclax),病情逐漸受控。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血癌大致分為三大類:「淋巴瘤」、「骨髓瘤」及「白血病」,三類血癌個別亦分為急性和慢性,以及其他特有的種類。急性血癌的病情進展較快,病徵較明顯,病人較易察覺身體有異;慢性血癌進程則較慢,有機會毫無病徵。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建議,日常可留意有否突然出現不適,例如發燒、流牙血、流鼻血、身體有瘀斑或頭頸、腋下有腫塊等,如有懷疑應求醫;同時可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血常規檢查或能針對血癌診斷提供重要的線索。 血癌三大類 淋巴瘤新症佔多 骨髓瘤、白血病次之 養和醫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醫生指出,每年約有1,000多宗淋巴瘤的新症,是三大血癌中佔比最多;骨髓瘤及白血病則每年分別約有300宗新症。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淋巴瘤:唯一有固體腫瘤的血癌 淋巴瘤是由淋巴細胞惡化成癌細胞後失控增生而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個,甚或是某一堆淋巴結,常見發生在頸部,是能夠讓人摸得到、感覺到的固體腫瘤。由於淋巴細胞可經淋巴系統在全身循環,一旦出現擴散,它可以出現在任何有淋巴結的器官或身體部位,甚至在骨髓,因此其擴散的程度及走向難以預測。 淋巴瘤可劃分為何傑金氏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病人比例在本港約為1:9。何傑金氏淋巴癌雖然個案較少,惟它的病徵獨特,會令病人身體痕癢難耐,但不會有皮疹。此外,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同時可再分為急性和慢性,由於急性淋巴癌的腫瘤生長得快,病人較容易察覺,例如頸部有可能長出無痛硬塊,並於短時間內生長至很大的體積;病人亦有機會出現發燒、消瘦、夜間盜汗等病徵;至於慢性則可能沒有病徵,容易被病人忽略。 骨髓瘤:別忽視骨痛的潛在危機 骨髓瘤一般牽涉骨頭問題,不少患者通常會出現骨痛,表面上好像較容易察覺。然而,由於年輕人或上班族可能早晚都需要用電腦或其他電子器材,容易誤以為是長期勞損帶來的腰痠背痛問題,因而延誤求醫;年長病人則可能以為骨痛乃骨質疏鬆所致,因而掉以輕心,往往服藥後未有改善,直至疼痛惡化,甚至骨折,最終才確診骨髓瘤。此外,骨髓瘤患者亦有可能出現貧血,容易疲累,體能變差;亦有機會有蛋白尿,出現小便多泡的情况,以上徵狀需分外警惕。 相關閲讀:牙痛、流牙血非熱氣 了解牙周病先兆 原來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密切關係 白血病:癌細胞佔據「造血工廠」 白血病意指造血的幹細胞變質、增生,癌細胞充斥在骨髓,以致只能製造出失去正常功能的壞血球。白血病可劃分為骨髓性及淋巴性,同時有急性及慢性之分。 急性白血病代表癌細胞在骨髓內增生得非常快,正常血球及血小板在短時間內急速下降,一般會引致患者有發燒、容易流血等徵狀。急性白血病可再細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前者較常見於小童,病情相對較嚴重,但有較大機會能治癒;後者則以成人患者居多。 求醫檢查  捉緊每個蛛絲馬跡 日常除了警惕有否明顯病徵,以盡快求醫檢查之外,定期接受身體檢查亦十分重要。詹醫生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部分病人可能長期沒有病徵,在接受定期身體檢查時,即使透過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白血球指數及淋巴性白血球指數升高,甚或連續數年都高於正常水平,病人仍可能因為沒有不適或徵狀而忽略,但其實這些數據有機會是罹患白血病的警號,如有懷疑,建議諮詢主診醫生意見,及早接受更詳細的檢查。 識別變異基因  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詹醫生指出,大部分血癌個案都有一定程度的基因變異,例如不同染色體對調,引致形成組合基因及組合反白,激活多個細胞訊息傳導系統,以致癌細胞急速生長,最終引致血癌,透過「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為病人檢查癌細胞基因圖譜,以識別出變異基因,有助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治療血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還有嶄新的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均是可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治療方案並沒有單一方程式,醫生必須先透過詳細檢查,為病人所患的血癌進行精確分類,按照其分類、病情及需要,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才能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養和醫院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養和醫院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世界骨髓捐贈者日】血癌淋巴瘤等患者需骨髓移植 患癌婦獲青年捐骨髓康復4年親口說:我有好好活着

【明報專訊】9月17日是「世界骨髓捐贈者日」,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稱未來兩日捐血及登記捐贈骨髓者,可獲贈環保食物袋,呼籲大眾踴躍登記,讓更多病人獲重生機會。本港每年約1200至1500人因罹患血癌及淋巴瘤等疾病需骨髓移植保命,惟病人與親屬骨髓脗合機率僅四分之一,與無血緣關係捐贈者成功配對機會更只有5000至一萬分之一。4年前罹患淋巴癌末期的譚女士命懸一線之際,幸獲當年25歲男生Dicky捐出骨髓,令她重獲新生。譚女士身體亦出現微妙變化,康復後血型由原本自身的「B+」變為Dicky的「A+」,她笑言是其人生成績表上一大「進步」。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世界骨髓捐贈者日 淋巴癌婦4年前獲青年捐骨髓保命 親口說:我有好好活着 9月17日是「世界骨髓捐贈者日」,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指出,本港每年成功配對的無血緣骨髓移植個案約40至50宗,現時全港約16萬人登記捐骨髓,年齡中位數為35歲,冀每年可有8000年輕「新血」加入。 昨日在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安排下,與素未謀面、身上卻流着「同一滴血」的譚女士和Dicky終首次會面,多年來僅在聖誕節時互通書信問好,譚女士終可親口向Dicky「報佳音」,「謝謝你,我有好好活着」。 化療令身心俱疲 獲捐骨髓現生命曙光 今年63歲的譚女士2013年罹患第四期淋巴癌,一直以化療穩定病情,惟2017年復發,醫生告訴她,不能再無止境的做化療,需尋找可根治的方案,「當時做化療做到身心俱疲,心肝脾肺腎已無可能抵受到,如果找不到骨髓,我諗我都係等死」。然而譚女士兩個姊姊的骨髓不脗合,她只能續做化療保命,半年後終聞喜訊有人願捐骨髓,她形容是令其生命重現曙光的奇蹟。 25歲捐骨髓青年聞可配對:是上天安排 拯救譚女士生命的人叫Dicky,當年25歲。他憶述,收到配對電話時「好興奮」,認為成功配對屬「萬中無一」,是「上天安排」,與家人商討後答應捐贈。 癌婦骨髓移植前先殺癌細胞 飽受脫髮嘔心副作用 另一邊廂,譚女士在骨髓移植前需接受重劑量化療,把體內癌細胞殺死,過程中飽受脫髮、嘔心等副作用折磨。接受骨髓移植後亦因身體曾有排斥感不適,惟她記得,留醫兩個多月雖辛苦但從未哭過,至出院時收到Dicky的鼓勵卡終忍不住「爆喊」,「佢祝我早日康復,又話要收到我的好消息,應該係我畀心意卡多謝佢,點知佢畀咗我先,好感動」。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手術後曾因身體排斥不適 收青年鼓勵卡「爆喊」 康復後的她自此每年聖誕節均向Dicky寄卡「報佳音」;昨日二人相見,譚形容心情激動,終可親手向Dicky送上心意卡,感激其無私奉獻。 紅會輸血中心總監:冀每年8000年輕「新血」加入 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指出,本港每年成功配對的無血緣骨髓移植個案約40至50宗,現時全港約16萬人登記捐骨髓,年齡中位數為35歲,冀每年可有8000年輕「新血」加入。中心昨日亦表揚2019年至2021年度82名骨髓捐贈者。9月17日是「世界骨髓捐贈者日」,中心稱未來兩日捐血及登記捐贈骨髓者,可獲贈環保食物袋,呼籲大眾踴躍登記,讓更多病人獲重生機會。 Read more

血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 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 或影響治療計劃(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仍然猖獗,癌症患者尤其高危。血癌(「血癌」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治療藥物令抵抗力進一步減弱;如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病毒感染亦可能影響原來的治療計劃,或降低治癒機會。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及遵守社交距離限制之外,新冠病毒疫苗及最新的抗病毒特效藥皆屬對付病毒的有效武器。 Read more

人到中年周身骨痛、持續疲倦、尿頻? 了解多發性骨髓瘤5大徵狀及併發症

步入中年,出現周身骨痛、持續疲倦、貧血、腎功能下降等病徵?很多人都以為是一般老人病,但其實有可能是由漿細胞異常增生而引起的多發性骨髓瘤及其併發症,容易因為徵狀較普通而錯過了治療時機。過去要有效控制這種血癌之一的多發性骨髓瘤並不容易,但隨着愈來愈多藥物和治療選擇,只要配合適當的療程,病人的存活期可延長數以年計,甚至10年以上。 Read more

【血癌】廣泛應用基因技術治療血癌(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不同的醫療領域正廣泛利用基因技術作診斷及治療之用,新冠病毒測試是好例子;癌症診斷及治療亦經常利用基因技術,尤其血癌。按基因變化分類-定最佳療法-血癌乃香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確診者,其中包括「急性及慢性白血病」(acute-and-chronic-leukaemia)、「淋巴癌」(lymphoma)及「骨髓癌」(myeloma)。近年醫療科技急速發展,血癌患者治癒機會大大改善。 Read more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疲勞。無論年輕人或長者,同樣難察覺。年輕人因為手機不離手,姿勢又不良;長者則因勞損和退化,大家都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即使骨骼持續疼痛,亦未必聯想到是血癌作怪。 Read more

撞傷跌倒手腳瘀青 碌熱雞蛋?冰敷定熱敷?無故瘀傷血癌警號?

做運動時,明明沒有撞傷或跌倒,翌日手腳卻出現一片瘀青,何解?難道是血癌徵兆?除了碰撞,還有什麼原因可引致瘀傷?瘀青有礙觀瞻,用熱雞蛋是否可「碌走瘀血」,加速散瘀?日常生活或運動時偶有碰撞在所難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羅英勤指,瘀傷成因大都與身體碰撞有關,皮膚下微絲血管受傷爆裂,血液從微絲血管流出;而為了止住流血,血小板、凝血因子會形成血塊,變成一片瘀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