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濕湯水】轉季濕疹發?中醫推介袪濕湯料 粉葛瑪卡紅蘿蔔煲鯪魚湯

春天濕度高,氣溫又忽冷忽熱,有無發覺即使睡眠時間充足依然精神疲憊?皮膚特別容易痕癢,甚至誘發蕁麻疹、濕疹?這種種徵狀可能是中醫常說的「春困」!生活PowerUp 特別推介由烹飪達人王子炮製的袪濕湯水,並訪問註冊中醫李廣冀提點春天袪濕排毒飲食要訣。讓讀者們免疫力PowerUp,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趕走「春困」、濕疹等皮膚問題做足準備! 相關文章: 【健康食材新煮法】居家料理 Power Up 輕怡零負擔 醋黑豆涼拌鮮淮山秋葵沙律 【健康食材新煮法】居家料理 Power Up 清新怡人 清心丸綠豆爽 註冊中醫李廣冀醫師 中醫說 濕疹、蕁麻疹宜吃清熱袪濕食材 註冊中醫李廣冀醫師表示,潮濕對皮膚有不良刺激,患蕁麻疹或濕疹的人士,有機會因濕度改變而病情變得嚴重,要額外留意。 而粉葛是常用祛濕的食材,通常配搭雲苓、白朮等煲湯;瑪卡有提神及改善平衡荷爾蒙的功效,可是患高血壓、心臟病或服用荷爾蒙藥物人士不要進食過量,避免引起不適的反應。另外,這個季節可常飲冬瓜薏米水、白蘿蔔芫茜皮蛋湯、綠豆海帶湯等清熱解毒。 王子煮 補充能量好物 秘魯人蔘「瑪卡」 綜合醫師所言,我諗到烹煮一款營養豐富的袪濕湯水—粉葛瑪卡紅蘿蔔煲鯪魚湯,材料均有利水祛濕、清熱下火的功效。 王子用料殊不簡單!精選有秘魯人蔘之稱的「瑪卡」,它含有高蛋白質和礦物質,可補充體力、改善消化系統、幫助睡眠,加幾片煲湯已經好處多多!以下有食譜示範呢! 袪濕湯水食譜—粉葛瑪卡紅蘿蔔煲鯪魚湯 材料: 粉葛 1kg 大紅蘿蔔 1個 鯪魚 1條 瘦肉 半磅 瑪卡 2小塊 赤小豆 40g 扁豆 40g 陳皮 1塊 生薑 幾片 油 少量 水 4公升   預備: 將瑪卡、扁豆、赤小豆和陳皮浸泡1-2小時。 瘦肉切成大塊。 紅蘿蔔去皮切片。 清洗乾脆魚身並印乾水。   煮法: 煲3公升滾水,先加瘦肉、紅蘿蔔煲30分鐘。 另開鑊,少量油爆薑片,將鯪魚兩邊煎封 然後加入1公升滾水煮15-20分鐘,直至魚湯成奶白色。 煎過的鯪魚放入魚袋中,並把魚湯倒入湯煲內同煮2.5小時。 貼士: 此湯不必加鹽。 Presented by : WAW Creation   ▲Bio: 王子 Instagram: gwzfood 食飲愛好者,放洋英國,食貫中西,從大學開始產生對美食的熱情,閒時喜愛穿梭大街小巷選購食材,並在窩居內親自下廚,烹飪手法簡潔俐落,絕無浪費。他的美食之旅,多彩又多姿。 GWZ Fastidious and meticulous aiming for “Perfection at your palate”. Passionately homemade in Hong Kong.   相關文章: 【抗疫你要知】 淮山兩食 簡易中醫養生保健食療 【中藥入饌食譜】 有「營」飯盒 鮮淮山甘筍牛肉卷 Read more

【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明報專訊】上周響起今年首個雷暴警告,同時迎接了首場「黃雨」,表示早春來臨。香港位於華南地區,濕氣較重,一踏入回南天,不單地面牆身滲水,人也會感覺特別疲累。這種天氣下,老一輩就會準備祛濕食療,芡實煲粥是常見祛濕偏方。惟註冊中醫表示,芡實只能改善部分濕症,食得過量隨時反招消化不良。 ▲明報製圖 老人家說春天濕氣重,需要祛濕,當中的「濕」如何解讀?註冊中醫施德享指出,在中醫角度天氣四季的氣候變化,可分為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常說濕氣重,就是六氣的其中一種。「人體本身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會隨着不同的氣候變化來調節,所以無論天氣如何轉變,如果身體抵抗力充足,不會有大問題;但如果本身抵抗力低,遇上天氣突然轉變,就容易生病,稱為『六淫』」。 內濕徵狀較外濕嚴重 六氣中的濕,古書中大多記載出現在長夏(農曆六月)或初秋(農曆七月),但施德享解釋,由於古書大多以華中地區作為標準,而香港處於華南地區,氣候較潮濕,所以濕氣亦會較早出現。濕氣積聚體內,會令人感到疲累,身體亦會浮腫,但這只是一些表徵,施德享指出還有更多問題出現。「病情輕重,主要視乎濕氣對身體影響的程度,如果是外來的濕氣干擾到身體,會出現輕微的徵狀,稱為外濕;但如果由身體內產生濕氣,便會引發較嚴重徵狀,稱為內濕。病情較輕者,如果濕氣聚於胸脥之間,便會出現心口悶的感覺;而聚於脾胃,便可能會感到肚脹、胃口變差;如果濕氣傷及腰以下,更會導致小便變得混濁、大便溏泄等問題,而女性的帶下(俗稱白帶)亦會增多。」 至於病情較為嚴重,濕氣聚於胸脥者會因心口悶而變成咳嗽,聚於脾胃則會出現肚瀉或水腫。若濕氣去到關節、皮膚,便會出現麻或痛,濕疹亦會惡化。不少人會因為抵抗力不佳,外濕問題變成內濕;亦有一部長期病患者、老年人會因抵抗力太差,直接出現內濕問題。由於香港的潮濕程度,甚至會令到牆身、地板滲水,容易察覺,加上濕氣重會引致的病痛多,令到不少人步入春天後,便說要準備食療祛濕。 ▲施德享(勞耀全攝) 感冒前後 消化不良 便秘忌服 坊間流傳用芡實煲粥祛濕,施德享表示,芡實粥不能化解所有「濕」,因芡實功效有限制。「芡實是一種中藥,主要歸脾、腎經,其功效有補腎、固腎及益精,亦具有收斂的特性,因此主要用於一些消耗性的病情,例如夜尿頻密、遺精、帶下多等身體上出現流失等問題,同時亦會用在慢性腎炎、風濕痛、腹痛的情况。由於濕氣有可能入侵脾、腎等五臟,而配合芡實便可解決濕氣引致的脾、腎問題。」 不過,施德享補充,芡實並非一種好的祛濕藥材,除了因為它只限於針對特定部位祛濕外,更重要的是它有收斂的特性。「感冒前後的人不能食用,否則其收斂特性會抑壓病情;有食滯、消化不良、氣鬱及肚脹等問題,亦會因為芡實的『補』性而滯上加滯;至於有痢疾、痔瘡或腸道細菌而導致肚瀉,亦不適合食用。另外,剛生育的婦女,身體血瘀未散、惡露未清,除非在中醫指導下食用,否則亦可能因其收斂特性而無法清除血瘀或惡露。」 其實除了芡實,中醫亦會用白朮、茯苓、蒼朮等中藥,達至健脾祛濕之目的,其中白朮、茯苓的藥性較溫和,孕婦都能服用,蒼朮則適用於一切內濕和外濕問題,包括風濕、痛風、關節痛、肚瀉等都可以,但以上中藥使用前都需要先諮詢中醫意見。祛濕藥有很多,但重點是並非因為天氣潮濕便要祛濕,而是身體出現濕氣重的徵狀才要祛濕。「如果身體抵抗力好,適應天氣變化的能力無問題,就算潮濕天氣都不會出現問題,在沒有濕氣徵狀下,服用祛濕中藥反而適得其反。」 運動排汗 飲茶利尿減濕氣 想防止濕氣干擾身體,應由飲食及運動入手,首先減少進食肥甘厚味的食物,以免傷及胃、脾、腎,繼而令濕氣入侵。其次是多飲茶以利尿,或是多做運動排汗,減少身體的濕氣積聚。加上中醫學說脾主四肢,四肢多活動亦對脾有益。養好胃、脾、腎,便能將濕氣排出,是個不錯的祛濕方法。 文:勞耀全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