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練「靜觀親職」 修補世代撕裂

【明報專訊】父母子女本該是最親密的關係,然而因價值觀差異,成為世代撕裂的導火線。由荷蘭教授創辦的靜觀親職(Mindful Parenting)課程,讓家長抱持「初心」,不再為子女貼上「不聽話」、「無用」等負面標籤;幫助家長覺察及承認自身壓力,對己對人有多一分的體諒。 個案:操控型媽媽 vs. 反叛期女兒 Ada(化名)是全職主婦,有一名15歲女兒Kitty(化名)。Ada一直為女兒安排多項課外活動或補習、以免她「輸在起跑線上」。踏入青少年期,Kitty開始有獨立思考,對於媽媽為她安排的,有時並不同意,也不如以往般和媽媽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母女關係比以前疏離。 某個周末,Kitty在沒有通知媽媽的情况下和朋友聚會,而且很晚才回家。Ada坐在客廳黑着臉地等女兒回家,Kitty回家時看見媽媽,沒有說什麼就回到房中。Ada忍不住追上前,用力敲女兒房門,向她大罵:「你現在是什麼的態度?你把家當作為酒店嗎?什麼也不告訴我們!」Kitty在房間大聲回應:「你根本不明白!」Ada的責罵只令Kitty更抗拒溝通,從此母女倆只要一對話就吵架,關係愈來愈差。 像城中許多家庭的縮影,Ada作為家長,在教養過程中累積了不少壓力,而且對子女有很多期望,當子女行為表現跟期望不符時,會感到失望、擔心、憤怒等。這些情緒會掩蓋理性思考,令人變得衝動,難以從對方角度思考,溝通變得困難。 不加批判覺察此時此刻 培養寬容心 兩代之間因意見不合起衝突,若雙方未能適當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可能會打罵孩子;而孩子感到不受理解和尊重,變成「叛逆青年」。如此,隔膜與疏離產生,親子關係變差,最終影響雙方的身心健康。所以,學懂適當處理自己的壓力,是家長有效親職的重要元素。「靜觀親職課程」是透過讓家長不加批判地覺察「此時此刻」,發現自己出現情緒下的意識反應,從而培養出寬容的心,更敏銳於自己和子女的需要。 靜觀親職課程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兼臨牀心理學家Susan Bögels創辦,專為家長而設,是一項着重體驗以實證為本的訓練。課程中,家長透過一連串練習,如專注於呼吸數分鐘(3分鐘呼吸空間)、身體掃描、靜觀步行、靜觀伸展等,學習不加批判地專注於「此時此刻」,從「行動模式」(doing mode)轉向到「同在模式」(being mode)。 回顧童年經驗 避免自動化打罵 「活在當下」能幫助我們激活大腦負責專注、組織、計劃和從多角度看事物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如此在教養子女及遇到壓力時,家長就有更敏銳的覺察力,並更有智慧地作出反應,而非自動化地發脾氣或打罵。 靜觀練習能讓我們抱持「初心」,不再為子女貼上「不聽話」、「無用」等固定或負面的標籤。抱持初心,家長才能發現孩子的細微改變、以嶄新方式回應孩子,給予孩子空間成長。此外,靜觀亦能幫助家長覺察及承認自身壓力,在情緒激烈時,學習為正在受苦的自己奉上慈心。當能夠好好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後,對己對人也有多一分的體諒。而家長應對親子關係時的自動化反應,亦可能與自身的童年成長經驗有關。課程亦會幫助家長回顧他們與自身父母相處的童年經驗,使我們避免以這些自動化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家人及自己。 研究發現,靜觀親職課程能夠減少子女的反叛行為、改善子女的情緒、減輕家長的壓力、改善親子關係等。 自從參加課程後,Ada開始培養靜觀習慣,如閒時靜觀步行、晚上臨睡覺時練習身體掃描、每當有壓力想發脾氣時便練習3分鐘呼吸空間等。漸漸她發現,每當Kitty的行為和媽媽的期望不同時,Ada能叫停下意識地責罵女兒的衝動。慢慢,Kitty不再抗拒和Ada說話,某天倆母女更能心平氣和坐下聊天。Ada了解到女兒希望有自己的空間、Kitty了解到媽媽只是擔心她安全的苦心。雙方的意見雖不一樣,但經溝通過後,都變得更能體諒對方。 願孩童不止盼望歡樂、大人不止知道期望,而是努力珍惜和體恤對方。 newlife.330 舉辦「新生‧身心靈」靜觀親職課程,可瀏覽www.facebook.com/newlife330hk   文:凌悅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服務主任、臨牀心理學家)、麥佩雯(心理學助理)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醫賢心事:近日你的情緒有沒有差了?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和解第一步:承認自己錯了吧

【明報專訊】那年夏天,那個媽媽帶着讀初中的女兒來見我……如果父母有勇氣承認自己言行上的失誤和不足,踏出和解的第一步,對於孩子學習面對自己的錯失有正面示範作用,也是扭轉惡劣關係的重要一步。只有這樣,緊張的關係才會有出路。願香港的當權者明白這個故事中的智慧。 Read more

【心理健康】獨力湊仔拒援手 單親媽鬱爆

【明報專訊】親子關係可以帶來快樂,然而單親家長卻可能面對巨大壓力。獨力養育小朋友,當中的痛苦及心力難以言喻,再堅強的家長也可能有撐不下去的時候。與其長期壓抑情緒,倘能踏出一步向身邊人求助,讓情緒得到宣泄,尋求同路人的提點與支持,有助修補親子關係,也可讓生命展開新一頁。 「15歲那年媽媽走了,就由我照顧弟弟和妹妹,遇上任何事我也堅強面對。沒有人幫我,也從來沒有想過向人求助。」這是阿儀淚流滿面的自我剖白。因與丈夫離異,她帶着兩名年幼子女寄住親友家中,其間未有申請綜援,獨力維持生計及育兒壓力令她每夜未能安睡,情緒經常瀕臨崩潰邊緣。「覺得小朋友不聽話便經常打罵他們,可是每次打完又會很後悔,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   壓力爆煲——單親媽媽忙於工作,又要獨力照顧孩子起居, 缺乏支援,容易壓力爆煲。(monzenmachi@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所提個案無關)   一見女兒哭 不問因由打兒子 親友見阿儀情緒不穩定,遂建議她求診,醫生證實她患上抑鬱症。由於阿儀每日忙着工作及照顧子女的起居飲食,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情緒。直至去年,經社工轉介參加新生精神康復會的活動,活動主要對象為受抑鬱情緒困擾的家庭或患有抑鬱症的家長,希望各個家庭透過交流及分享,改善家庭關係。 阿儀起初不欲與人接觸,拒絕參加小組。她說從前因為情緒不穩,對子女總是缺乏耐性,常在未有了解因由下便打罵他們:「以前每當見到女兒喊,便以為是兒子欺負她,會不問因由先打兒子。」她記得兒子曾經抱怨母親不疼愛他,遂令她開始反思,自己只懂得照顧子女溫飽,卻忽略了他們的感受及身心需要。   參加小組分享 同路人互支持 參加小組後,阿儀得着甚多。她直言,最喜歡小組活動內的分組環節,小朋友自成一角玩耍,家長則可以共聚分享自己的困擾,互相給予意見。「難得有人關心自己,我發現自己再也不是一個人,感覺好了很多。」阿儀得到其他家長的提點,才明白遇上小朋友鬧情緒時,應先平靜自己情緒,並學習公平處理子女的相處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很想努力去做好,新生會就像點明一個方向,讓我知道該怎樣去做。」 得到同路人聆聽心事,阿儀積極改善脾氣,學習育兒方法,希望改善與子女的關係。與此同時,她亦會傾聽其他家庭的問題並給予意見。看見對方的問題得到解決,一家人重修舊好,展現歡顏,亦令她感到很滿足。儘管計劃已經完結,她與其他小組成員仍然保持聯絡,總是期待下一次的重聚。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精神病康復者 結伴走出低谷 知多啲﹕理解心理因素 遏制潛意識影響 【都市壓力】拒絕情緒擺布 遠離「心理感冒」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文:譚子麟(新生精神康復會賽馬會家牽希望計劃主任、註冊社工)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考90幾分 爸媽仍責不小心 「100分女兒」抑鬱成疾

【明報專訊】拿着九十幾分的測驗卷,父母問:「怎麼不小心失掉幾分?」 拿着一百分的測驗卷,父母問:「還有多少同學拿了一百分?」 害怕失寵——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有可能令他們長期活在壓力之下,為求持續得到父母的愛,強求事事做到滿分。(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Sitthiphong、JulNichols、takasuu@iStockphoto /明報製圖 家期學業成績超卓,在文憑試中考取幾近狀元的成績,但她總是愁容滿面。因為她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壓力很大,每天活在焦慮和恐懼中,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令父母失望,不再被愛和重視。 相信沒有人會想到我面前這個愁容滿面、雙目低垂的年輕人就是那個剛剛在眾人的掌聲中獲得近乎文憑試狀元成績的學生。打從我第一次見家期開始,她這種面對自己成就的反應,已是司空見慣。 家期是個文靜內向的孩子,校內成績超卓,對人有禮,是眾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她對學業成績尤其着緊,即使她已是全級成績最好的一個,每次測驗考試前,她仍然很努力溫習,從不鬆懈,每次派成績前,她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或者是以往許多的經驗,令她很不安…… 攞80分 飽受父母「冷暴力」 家期是獨生女,父母對她的期望也反映在她的名字上。她的父親是專業人士,母親是家庭主婦,家期一直努力讀書,是為了達到父母對她的期望。從小學開始,許多次她拿着九十多分的測驗和考試卷走到爸媽面前,期望會得到他們的稱讚,但換來的卻是「怎麼不小心失掉幾分?」即使得到一百分,她也會被問「還有多少同學拿了一百分?」中五那年,她在考試前失眠,狀態失準,有一科只得八十分,她的父母十分不滿,差不多兩星期沒有跟她說話。她很害怕如果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得不到他們的愛。漸漸地,家期開始強迫自己更努力,去保持「滿分」狀態,希望得到父母的稱讚和肯定。 嚴苛待己 求得讚賞 從那時開始,家期便將所有時間放在學業上,務求做到最好,不容許任何瑕疵,每份功課都會用很多時間去做,力求「完美」才肯交出。即使只是筆記也一絲不苟,偶然寫錯一個字,都會重新再抄一次。結果,她的睡眠時間愈縮愈短,有時還會清晨五時起牀溫習功課。雖然她的成績保持水準,但精神狀態就愈來愈差。 在文憑考試期間,媽媽發現家期用上很多時間清潔書枱上的灰塵,還仔細地把每一本書、每一件文具整整齊齊擺放好才開始溫習。媽媽恍然大悟,終於明白她為什麼每天花上這麼多時間在房間內,原來除了溫習外,她還強迫自己清潔桌上灰塵和執拾好書桌上的每一件物品,才放心開始溫習。當媽媽質問家期的時候,她崩潰大哭,告訴媽媽她的壓力很大,每天活在焦慮和恐懼中,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令父母失望,不再被愛和重視。媽媽看着女兒的痛苦,感到心痛和內疚。原來這些年來女兒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活得這麼痛苦。 於是,媽媽帶家期看醫生,證實她患上強迫症和抑鬱症。 打擊自尊 激將法有「毒」! 孩子的自信建基於父母從幼年期開始不斷的肯定和讚賞。批評和挑剔,或是一些父母認為奏效的「激將法」,但絕對不是激勵孩子的良方,只是打擊孩子自信、自尊和自愛的慢性毒藥。最後即使父母已不再批評孩子,那些負面的說話已經植根在他們心中,形成一股無形壓力,令他們嚴苛待己,日後即使達很高的成就,心底仍然缺乏自信。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愛是無條件 讚賞努力建自信

【明報專訊】.讚賞孩子現有的能力 .正面肯定孩子的價值 .多留心孩子的正面特質,例如勤奮、誠實、有禮、樂天,並給予口頭讚賞和肯定 .即使孩子成績未如理想,也可稱讚他付出的努力 .告訴孩子你對他抱有信心,相信他會成功 .無條件的愛,告訴孩子不管他怎樣,你也會愛他 正面肯定——要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不應經常批評和挑剔他們的行為,就算成績未如理想,也可稱讚他們付出的努力。(設計圖片,imtmphoto@iStockphoto)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