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善】全民好性:我唔係阿女,係阿仔啊!

【明報專訊】一個4歲的幼稚園孩子,生理性別是女生,喜歡以男性化的性別打扮和認同來表達自己。媽媽觀察到孩子喜歡男生的遊戲,例如球類運動、玩具車、士兵打仗等。另一方面,孩子說爸爸和表哥是「男仔」,媽媽和姊姊是「女仔」,自己是「boy,男仔」。 由於處於包容安全的家庭,孩子常常勇於「糾正」照顧者婆婆對其的稱呼:「婆婆,我唔係阿女,係阿仔啊! 」婆婆也感驚奇,怎麽這豆丁這麽堅定, 「才幾歲人仔呢 」! 開明的婆婆也樂於尊重孩子的稱呼。 校服日孩子指着男生校服說要穿褲子,學校表演日孩子獲分配女孩閃亮公主裙,心中很失落又不敢也不知如何向老師表白。細心的媽媽了解孩子的心意,向校長表達孩子想穿褲子的心聲一直不得要領!哪知學校表演前,孩子興高采烈地告訴媽媽老師不是給裙子,而是男孩穿的褲子。 媽媽看着台上的孩子穿着褲子開心滿足的樣子,她感到自己的努力及孩子的心聲終於被聽到。孩子的性別表達及認同終於得到校方和老師的尊重。 ▲不止二元——作者認為性別是一個光譜,並非只有男女二元之分,可以是男、女、跨男、跨女等等。(資料圖片) 性別概念非二元對立 性別是一個光譜般的概念,並非只有男女二元之分。可以是男、女、跨男、跨女、非二元、半男半女、又男又女等等。跨性別人士是指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出生時的性別)與性別表達(例如穿衣打扮)及/或性別認同(主觀心理感覺)不一致。在學術及輔導層面,研究、輔導人員及教師等一般採用跨性別朋友所認同的性別在生活上稱呼及對待他/她們。 跨性別偏見(Genderism或Transgender Prejudice)的概念早於十多年前由研究跨性別多元社群的多名學者提出,近年研究由文化法律層面擴展至學校制度。 學校跨性別偏見是指通過校規和狹窄的直性別性教育,來鞏固男女二元性別的價值觀,否定跨性別孩子的性別認同或/及表達。 美日大學打破跨性別偏見 近年美國的著名衛斯理女子學院已允許跨性別學生入學;在亞洲,日本有女子大學將於2020年4月起招收生理性別為男性但性別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學生入學,這是學校制度挑戰跨性別偏見的例子,亦可是學校包容差異政策的具體實踐。 文章開始講述是香港4歲幼稚園孩子的故事:性別表達/認同得到老師的尊重。 可惜以上例子並不多,國際及亞太區的研究均發現,專業人員在性別知識上缺乏認知,常因學校制度的不足婉拒跨性別孩子用認同的性別來上學,使他們苦不堪言!也慶幸有孩子遇上願意溝通的老師,孩子的性別表達及認同終於得到校方和老師的尊重。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性本善】靜觀男人心:讓身體解鎖——男人的擁抱 【性本善】一家大細住蝸居 土地問題 點樣二人世界! 【性本善】用料或致敏 錯尺寸失功效 揀安全套 勿單睇幾薄   Read more

衛署:約兩成「跨女」染HIV

【明報專訊】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今年第二季錄得187宗感染愛滋病毒(HIV)及34宗愛滋病(AIDS)新增個案,當中逾半數HIV感染者及近七成愛滋病患者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衛生署曾作初步調查,發現近兩成跨性別女性(即生理性別為男性)感染HIV,今年首次將「跨女」納入社區「性健康調查」對象,以增加數據代表性。 性健康調查首納跨女 衛生署自2006年起做了4次男男性接觸者性健康調查,數據顯示,男男性接觸者的HIV感染率維持在4%至5%。署方2014年的「愛滋病預防項目指標調查」發現,「跨女」感染率達18.6%,但基於調查只收集到43個尿液樣本作測試,代表性存疑。署方於今年4月26日至9月30日進行「男男跨女性健康調查」,首次將「跨女」納入調查範圍,以掌握更多數據。 署方已收集1300個尿液樣本,參加者可填網上問卷,將尿液樣本交予尿液收集點,並致電衛生署查詢結果。衛生防護中心顧問醫生陳志偉指調查結果會保密,呼籲相關人士積極參與。 今年第二季有187宗HIV感染個案,與去年同期相若,包括165男及22女,其中102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24人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各一人透過注射毒品、在外地輸血及母嬰傳播感染,目前共8799宗呈報感染個案。愛滋病新增個案則有34宗,較去年同期增6宗,累積1817宗愛滋病呈報個案。衛生防護中心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今年5月至今有8宗男男性接觸者感染甲型肝炎新個案,其中7人無感染HIV。此外,2015年9月至今年8月18日,共50名男男性接觸者感染甲肝,介乎20至55歲,其中35人為HIV感染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