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健康】知多啲:親友陪玩 打開長者心扉

【明報專訊】步入晚年,不少人的家庭與社交網絡都會出現變化。親友相繼離世、子女生活繁忙、搬遷到陌生環境、行動不便而難以外出等等,是不少長者變得孤獨的原因。根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隨着自己預計壽命接近尾聲,長者會將維繫緊密的關係(例如與子女的關係)視為人生首要目的,而其他方面,例如結識新朋友、接觸新事物等等興趣與動機則變得較低。問題是,當生活範圍慢慢縮窄,隨之而來的社交孤立,正正是引致抑鬱與其他健康問題(包括死亡)的重要因素,容易令長者跌入自我封閉、抑鬱、孤獨的惡性循環。 這亦是為什麼在長者地區中心或其他社區活動中,積極參與的長者往往較多是身體健康而且相對年輕,而對於體弱、年邁的長者,不少社工同事都表示要花很長時間拉近關係,才能鼓勵他們重新投入社區。這過程中,是否有長者重視的親友一同參與,是讓孤獨的長者敞開心扉、接納他人關懷的關鍵。 文:林一星(「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

Read more

【長者健康】現代中醫:腦退化症和中醫藥防治

【明報專訊】筆者九月中到廣州市,出席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辦的「第三屆逸仙癡呆高峰論壇」研討會,會上各名專家針對老年癡呆(香港稱為腦退化症)的發病原因和機理、藥物治療的現狀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筆者在會上就中醫藥如何防治腦退化症,跟與會人士分享及交流。 根據認知和記憶力衰退的程度,腦退化症可大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癡呆期為腦退化症的初期,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對近事遺忘的情况較為明顯;中度癡呆期表現為遠近記憶嚴重受損,簡單結構的視覺空間能力下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語言表達有困難等;重度癡呆則為本病的晚期,患者記憶力嚴重喪失,僅存片段的記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現緘默、肢體僵直等徵狀。 腦退化症的發生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愈大,發病率愈高。流行病統計資料顯示,65至74歲的長者之中,腦退化症的患病率為4%至7%,75至84歲組別的患病率則升至20%左右,而85歲以上組別的患病率更高達47%。隨着全球人口快速老齡化,腦退化症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根據預測,2050年全球患者人數將從目前的4600萬增至1.3億。腦退化症不但對病人本身的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亦對家人、社區醫療系統和社會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因此,全球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均調撥資源研究,希望找到醫治該病的靈丹妙藥。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醫藥界尚未找到能有效阻止或延緩本病進展的藥物。 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腦退化症病人的大腦存在一些特徵性的病理改變,包括中樞神經元細胞內出現纖維纏結,以及神經細胞外出現大量由β澱粉樣蛋白聚集所形成的老年斑塊。聚集的β澱粉樣蛋白對周圍的神經細胞具有毒性,甚至引起神經細胞的死亡。這些病理改變最終影響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出現認知和記憶障礙。 按夾痰夾瘀多少選用方藥 中醫認為本病是一種本虛標實的病症。本虛者,乃由於年老體弱,臟腑功能失調,致使氣血不足,腎精虧損,髓海空虛,腦部清竅失去濡養。所謂標實者,乃是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聚集體內,留着不去,妨礙氣血輸送至腦竅,清竅被蒙蔽而致靈機呆鈍。 腦退化症病情一般都十分漫長,臨牀表現往往本虛標實,錯綜複雜,故中醫藥治療本病宜扶正和祛邪並舉,並根據夾痰夾瘀的多少而選用不同的方藥。如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伴有顏面晦暗,胸脅脹悶,舌質紫暗和瘀斑瘀點,脈細澀者,為瘀血阻礙腦絡,治以行氣活血,祛瘀開竅,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紅花、桃仁、赤芍、川芎、郁金、柴胡、香附)。如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障礙,伴表情呆鈍,舌紫暗,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者,則以活血化瘀,開竅豁痰為治療法則,可選用黃連溫膽湯為主,加減化裁(黃連、枳實、法半夏、茯苓、川芎、赤芍、紅花、桃仁)。因年老體衰為本病的內在因素,故治療上配入健脾益氣,補腎填精的中藥,如人參、黃芪、淮山藥、白朮、肉蓯蓉、淫羊藿、熟地黃等。 貴在及早醫治和堅持用藥 由於腦退化症是一個慢性衰退疾病,且中晚期病人的病理改變基本上不可逆轉,故及時而持續的預防和治療尤顯重要。建議有輕度記憶衰退和認知障礙的患者及早就診,得到適合自己病情的處方後,堅持服用中藥,就有可能阻止和延緩腦退化的進程,使自己有一個清醒的頭腦,頤養天年,做到度百歲乃去。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註冊中醫)

Read more

【長者健康】老「樂」去!80歲也要親子活動

【明報專訊】編按:不少家長很重視親子活動,每逢周末或假日,他們都會費盡心神,構思要帶子女去哪些地方、參加什麼活動,長假期時更舉家出國旅行,好好建立親子關係。 不過,很多人卻忽略了跟自己父母維繫緊密的親子關係,令雙方逐漸疏離。透過參加互動家庭活動,其實可以重新活化雙方已僵化的關係,讓上了年紀的父母感覺受到關心及重視,減少抑鬱問題。 「是在這裏參加活動嗎?」一個50多歲的女士扶着她已經80多歲的老爸來到。女兒表示,留意到父親近年情緒較差,不願出門,見有機構舉辦長者與家人的活動,就想帶爸爸出來走走。她那天參加的是一個親子活動,準確點說,是成年子女帶同年老父母到來一起玩,了解相處與精神健康的活動。小時候,總是父母帶小朋友去玩,有想過到父母年老了,原來需要兒女主動鼓勵他們去參加活動嗎? 孤單人更易抑鬱更短命 「伯伯,你先坐這兒,活動就快開始啦。」這個年老的伯伯一臉愁容地坐着,耳朵的聽力不好,令他與周邊世界增添隔膜,就像一座孤島般。「他這陣子都是這樣,不想理睬別人,又不說話,不願出街,整天都好像心情不好,連胃口都差了。」女兒愁容滿面地說,「媽媽幾年前過世後,爸爸的情緒就變得愈來愈差。我見他這樣,就帶他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是抑鬱,已在服藥;但我總是想,會不會他需要的不僅是藥呢?我叫他去長者中心參加活動,他自己一個又不願去,可能那裏有太多關於媽媽的回憶吧」。女兒見這次是整個家庭的活動,可以陪爸爸來,便邀請爸爸一同出席,難得的是爸爸也沒有抗拒參加。 「有女兒陪嘛,動力都會大點的。」我說。 「才不,有時你真的沒法知道他的心思。」女兒很無奈地說。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擁有親密關係的人,情緒更健康,生活更愉快,對生命更滿足;反之,沒有親密關係、孤單的人更易抑鬱,壽命亦較短。其實中國人很重視關係,只是與身邊人相處久了,總是容易把對方定型,把對方的優點當成是理所當然,同時容易將缺點放大。久而久之,我們不再為對方好奇,關係開始僵化,相處開始變得公式化,甚至沉悶。結果,心意總是沒法表達,也不易看懂對方行動背後的感受和感情,明明重視對方,卻變成各自各孤單;很多長者更因不想負累兒女,不再表達內心的孤獨感,情緒亦易變得低落,甚至出現抑鬱徵狀。 創造新的相處經驗 那天的長者家庭活動,就提供一個平台讓家人創造新的相處經驗,活化彼此的關係,關心長者情緒健康。過程中玩的都是簡單遊戲,重要是一家人可以一起投入參與,共同享受那一刻,重新發現對方的優點。這亦為家人之間帶來久違了的歡笑,就像這對父女一樣。 伯伯最後和女兒玩了三個活動(女兒說幾十年都沒有跟爸爸這樣玩過):面譜手工、桌上遊戲,還有椅子舞。伯伯做的面譜很美,女兒很驚訝原來爸爸的手工這麼好,伯伯還主動幫她製作面譜。刺激的桌遊更激發起這對父女的鬥心,伯伯的反應並不比年輕時差。勝負之間,伯伯經常繃緊的眉頭亦慢慢放鬆。而在椅子舞時,不知道是因為那歡樂的音樂,周遭的氣氛,還是從來沒試過那些動作,又或看到女兒的動作跟不上拍子與滑稽的表情,讓投入在活動中的伯伯露出笑容,女兒看着爸爸的反應,也跟着腼腆地笑了起來。 「幾十年都沒跟爸爸玩過」 活動的最後,伯伯與女兒手拉着手,以即影即有相機拍照留念。 「你今天開心嗎?」女兒問,伯伯點點頭。 「最開心是什麼?」女兒好奇問。 「你陪我來。」伯伯回應。 這是那天我聽到伯伯說的唯一一句話,一句令女兒潸然淚下的話。 不是活動,不是手工,不是遊戲,更不是小禮物。 從來,最治癒人心的,都是另一顆溫暖關懷的心。 文:郭韡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經理(臨牀)及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銀髮族養生】玩到老:老友記玩新科技唔OUT

【明報專訊】退休要持續學習,與時並進! 這個月是衝擊腦袋的繁忙時刻,在內地和台灣分別參展,在香港主持課程,舉辦分享講座,與兩岸三地不同的朋友交流長幼共融的發展方向和情况。 在不同的場合,有機會跟不同的退休人士交流他們的退休安排,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通點﹕持續學習、與時並進。大家都感受到社會的高速發展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像,資訊的流通不再是單靠報紙、電台、電視,而多元化的社交媒體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更甚。人與人的溝通不可能單靠通電話、面談的方式進行,而同時處理數個社交媒體的日子已經在發生。 當內地以微信處理大部分網絡所需,香港人的主流社交通訊媒體跟台灣和內地都有差異。再看ICQ廿周年,這些年頭每幾年就有一個新的硬件和軟件取代原先慣用的工具,使用者需要重新學習。 還記得錄影機和ICQ嗎? 很多日常生活漸漸改變也不太在意,例如一個以前經常在家中提及的名詞﹕錄影。過去以錄影機和錄影帶錄影電視節目,每逢電視劇大結局,錄影機大派用場,教家中長輩學懂操作錄影機是頭等大事。之後數碼電視盛用,可以用外置硬碟錄影節目。現在,要看已經播出的劇集,只要用手機通過App就可以了。生活變得不同,老媽的角色也變了。 對於長者,剛學會的事用一段短時間就已經過時,需重新學習是很吃力的。 認識黃老太十多年,當年因為剛退休希望學習電腦,跟移民到新加坡的兒孫以互聯網聯繫。當她開始了學習電腦,才發現資訊世界極之廣闊,而且每秒鐘在變動。曾試過上午上課時剛學會的步驟,但下午回家上同一網址,所有版面給改動,使用者界面重新設計,上午剛學會的步驟完全白學了。由此,她明白學習電腦不可以刻板地記着每個步驟,而是要明白各功能和設定意義,每當軟體更新和學習新軟件,她都很容易上手。 新科技變得快 不能刻板地學 她現在經常以社交通訊聯繫志同道合的老友記,一起行山、一起攝影切磋技術,更學習相片處理程式,提升照片的效果。現時數碼攝影的門檻已大大降低,一部相機、一身行山裝束是郊野中常見的老友記形象。 深入人心的長者形象﹕男的光頭羊咩鬚、女的一個髮髻,早已不合時宜。如果你還是這樣想的,你就是OUT! 文:梁敬文註冊社工(從事長者服務) leung3sir@gmail.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