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復發 父母先後捐骨髓移植 出現「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35歲的美娟與丈夫皆在銀行工作,育有3歲兒子及5歲女兒。美娟早前不幸確診急性骨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基因測試顯示白血病屬高危一類,預後極差。雖然化療後白血病初步受控,但估計復發機率極高,醫生建議美娟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即異體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目標是根治。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白血病半年後復發 二次接受骨髓移植 異體移植必須先找到合適的捐髓者,以白血球血型百分之百脗合的兄弟姊妹為首選;移植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一般較低,治癒機會亦較高。美娟乃家中獨女,沒有親生兄弟姊妹,從骨髓資料庫尋找合適的無血緣捐髓者(unrelated donor)乃另一選擇。醫生為美娟在本地、內地、台灣及全球資料庫作配對,可惜未能成功。 最新的移植技術容許使用半脗合捐髓者(haploidentical donor),一般是父母或子女,成功率接近無血緣移植;美娟的子女尚幼,體型細小,幹細胞數量不足以移植,父母乃唯一選擇。 醫生初步建議由美娟父親捐出骨髓,但他多年前曾患大腸癌。父親捐髓前接受正電子掃描及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多顆大腸瘜肉,其中一顆有初期癌變;幸而因捐髓及早發現,切除後腸癌治癒機會高。 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 有抗癌效果 父親最終捐出骨髓,美娟接受移植後,順利康復;可惜白血病半年後不幸再度復發,基因測試發現骨髓含微量癌細胞。醫生建議美娟接受第二次骨髓移植,由母親捐出骨髓。美娟二次移植之後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現象(graft versus host effect),影響皮膚、腸胃及肝臟,病徵包括皮疹及腹瀉,驗血顯示肝酵素上升;處方類固醇之後,喜見病情迅速受控。移植物抗宿主現象同時有抗癌效果,可減白血病復發風險,不一定是壞事。 美娟第二次移植後逐漸康復,5年已經過去,未有復發迹象,可喜可賀。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免疫治療治癌病 改造T細胞 對準目標滅癌(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治癌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藥物治療及細胞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包括化療(chemotherapy)、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及口服標靶藥物(targeted therapy);細胞治療(cell therapy)則有自體或異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or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CAR-T)。單克隆抗體、PDL-1抑制劑、異體血幹細胞移植及CAR-T療法皆利用病者免疫系統來治癌,可通稱為免疫治療。利用獨特的克隆白細胞製成專用單克抗體具高度針對性,安妥昔(rituximab)是好例子,可治療B細胞淋巴癌;化療藥物混合使用,療效更佳。癌細胞表面或有PDL-1蛋白,可避免癌細胞受病者的免疫系統攻擊;PDL-1抑制劑令病者T細胞恢復正常攻擊能力,殺死癌細胞。 Read more

【有片】骨髓移植根治地中海貧血 擺脫長期輸血之苦

【明報專訊】聽聞地中海貧血很普遍,即使確診也不用理會?但又有人說地中海貧血是絕症,以往無法根治,現在可以透過骨髓移植斷尾。究竟地中海貧血是什麼病,使唔使睇醫生?   photo5963@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問醫生 李:李卓廣(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地貧患者血液較短命? 問:什麼是地中海貧血?驗血發現貧血,多數是地中海貧血? 李: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是一種遺傳性貧血。名字源於過往發現此病的地方為地中海一帶,以至中亞、南中國、東南亞等地較多。患者骨髓造血有問題,血色素內的蛋白質做得不好,令血液壽命較短,引致貧血。地貧有不同類別,主要分為重型和輕型(隱性)兩類。 鄭:首先,何謂貧血呢?根據數字,男性的血色素低於13g/dl,而女性的低於11.5g/dl,便稱為貧血。但要留意,引致貧血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缺乏鐵質、骨髓出現問題、女性月經流失較多,也有可能是腸胃出血,如有隱性胃潰瘍,甚至腸癌,都可能導致貧血,亦有其他由疾病或藥物引起溶血症。所以,病人一旦發現貧血,請不要輕視,因為貧血是個較嚴重的課題,應要求醫詳細檢驗。   12.5%港人患隱性地貧? 問: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患有地貧呢? 鄭:地貧分為重型和輕型(隱性)兩類。重型患者通常在出生不久便被發現,而隱性在香港頗常見,估計香港有87萬人屬地貧基因攜帶者,約佔總人口12.5%,他們多數沒有什麼徵狀,有些人在捐血時被告知血色素低,再進一步檢查,或做定期身體檢查時,才發現患病。 身體檢查中的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CBC),可檢驗血色素和平均紅血球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MCV可檢測血細胞的大小,正常值是80至96 fL之間,如果患有地中海貧血,它的數值會很低,可能只是60幾(fL)。但MCV度數低的同時,血色素卻不會太低,約在10g/dl左右,如有類似的檢驗結果,建議進一步檢查,如血液分析,從而得知是否地中海貧血以及哪個類型。 由於地中海貧血是遺傳病,理論上一出生是隱性攜帶者,血色素會持續偏低,因此當發現自己的血色素低時,緊記參考以往的驗血報告,比較結果若是突然血色素偏低,應找醫生協助找出原因。   婚前檢查必不可少? 問:隱性地貧對身體有何影響? 李:一般來說,隱性地貧對身體沒有什麼大影響,患者的血色素通常只比常人低一點,大約10g/dl。 不過,如果他們計劃生育就要留意,要跟伴侶一起檢查,若雙方都是隱性地貧基因攜帶者,他們下一代便有四分之一機率患上重型地貧,亦有一半機率,嬰兒是隱性地貧患者。若夫婦只有一方是地貧基因攜帶者,子女有 50%機率遺傳成為地貧基因攜帶者。婚前檢查、懷孕前檢查已在香港實行多年,宜盡早判斷會否影響下一代。   重型地貧需每月輸血? 問:重型地貧對身體有何影響? 李:香港約有300多個重型地貧病人,他們的血色素低,大約只有6至8g/dl,會面青口唇白、氣喘、心悸,另外做運動時有心無力,比較辛苦。 重型地貧最主要治療是定期輸血,每個月都需要到醫院補充大約2至3包血液,以回復正常血色素水平,否則會影響其日常生活。另外,病人需要除鐵治療,每天打針或口服藥物,因為輸血會導致體內鐵質水平較高,鐵質積聚影響不同器官和荷爾蒙的分泌;嚴重者,甚至影響肝臟或心臟,長遠而言可能會導致肝硬化、心衰竭、糖尿病和生育問題。   每晚花10小時除鐵? 問:重型地貧是否無法根治? 李:以往的除鐵治療病人每晚需接受8至10小時皮下注射,但效果差,引致很多病變,病人壽命較短;近10年除鐵治療有進步,推出了口服藥,效果較佳。配合輸血治療,有不少認識多年的病人都與我一起成長,甚至已結婚生子。 另外,現今科技進步,如果找到合適的骨髓捐贈者,病人可考慮接受骨髓移植,從兄弟姊妹或無血緣的捐贈者移植健康的骨髓或臍帶血。接受移植後,身體內的造血功能會恢復正常,便不需再輸血,亦不需再做其他治療,一般來說都能根治,不會復發。此外,亦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如基因治療,但仍在初步研究階段。   骨髓移植,年紀愈細愈好? 問:骨髓移植會有風險嗎? 李:骨髓移植手術有風險,例如與捐贈者骨髓配對不理想,可能出現排斥。不過,如接受移植的病人年紀愈小,尚未受太多嚴重的治療副作用影響,特別是未有鐵質累積影響身體,接受移植的效果相對較理想。所以,若病人被確診為重型地中海貧血症患者,尤其是小朋友,如果能找到合適的骨髓捐贈,建議家長應考慮讓小朋友盡早接受移植,徹底治療,而且參考過往香港的病例,治療效果都不錯。 鄭:香港的骨髓移植技術已十分成熟,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普遍使用,所以不要把骨髓移植視作無辦法之下的最後方案,如果可行的話,應積極考慮,或預早計劃。   文:李欣敏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