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新法預防愛滋 性安全有一套

香港首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發現於1984年,距今36年。儘管愛滋病治療方法已大有進步,並出現「暴露前預防療法」以藥物預防感染,但公眾面對愛滋病出現兩極反應:有人仍以為是「世紀絕症」,以致很多患者不敢向家人透露病情;另一方面有人卻以為有了預防藥物,就可有恃無恐,忽略安全性行為,導致性病纏身。 Read more

【益生菌】益生菌預防葡萄球菌,幹細胞移植或可根治愛滋病

益生菌是金黃葡萄球菌剋星?金黃葡萄球菌是常見細菌,嚴重可致肺炎和其他感染。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研究,看看益生菌是否有助預防葡萄球菌感染。 e-anjei@iStockphoto 泥土種植的蔬菜中可找到芽孢桿菌,是益生菌產品中常見的菌叢。研究人員檢測泰國農村200個糞便樣本,當地農民經常吃新鮮蔬菜,結果顯示約一半樣本含有芽孢桿菌,而當中都沒有發現葡萄球菌;另外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給老鼠餵食含芽孢桿菌的益生菌時,葡萄球菌不會在腸道內生長。 NIH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Anthony S. Fauci認為,益生菌常被認為有助消化道健康,這研究準確描述如何有益健康。不過,還需要更多研究去確認芽孢桿菌能阻止金黃葡萄球菌生長。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幹細胞移植 或可根治愛滋? 在英國,一名感染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簡稱愛滋病毒,HIV)病人,因患淋巴癌而接受幹細胞移植後,體內HIV消失。 相關文獻由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共同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該病人接受健康人士捐贈的幹細胞後,停服抗愛滋病藥物18個月都檢測不到HIV,是第2次出現此類病例,第一次是10年前在柏林出現。 惟研究員指這只是個別案例,暫不能廣泛用於治療HIV。首先幹細胞移植本身是針對治療淋巴瘤,而不是HIV;此外,病人接受幹細胞移植前,需要使用有毒藥物抑制自身幹細胞,過程會出現副作用;再者,一般幹細胞移植是使用患病自身的幹細胞,只因醫生採集失敗,才使用他人捐贈的幹細胞。不過,此病例為尋找HIV療法提供新方向。 Read more

衛署:約兩成「跨女」染HIV

【明報專訊】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今年第二季錄得187宗感染愛滋病毒(HIV)及34宗愛滋病(AIDS)新增個案,當中逾半數HIV感染者及近七成愛滋病患者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衛生署曾作初步調查,發現近兩成跨性別女性(即生理性別為男性)感染HIV,今年首次將「跨女」納入社區「性健康調查」對象,以增加數據代表性。 性健康調查首納跨女 衛生署自2006年起做了4次男男性接觸者性健康調查,數據顯示,男男性接觸者的HIV感染率維持在4%至5%。署方2014年的「愛滋病預防項目指標調查」發現,「跨女」感染率達18.6%,但基於調查只收集到43個尿液樣本作測試,代表性存疑。署方於今年4月26日至9月30日進行「男男跨女性健康調查」,首次將「跨女」納入調查範圍,以掌握更多數據。 署方已收集1300個尿液樣本,參加者可填網上問卷,將尿液樣本交予尿液收集點,並致電衛生署查詢結果。衛生防護中心顧問醫生陳志偉指調查結果會保密,呼籲相關人士積極參與。 今年第二季有187宗HIV感染個案,與去年同期相若,包括165男及22女,其中102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24人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各一人透過注射毒品、在外地輸血及母嬰傳播感染,目前共8799宗呈報感染個案。愛滋病新增個案則有34宗,較去年同期增6宗,累積1817宗愛滋病呈報個案。衛生防護中心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今年5月至今有8宗男男性接觸者感染甲型肝炎新個案,其中7人無感染HIV。此外,2015年9月至今年8月18日,共50名男男性接觸者感染甲肝,介乎20至55歲,其中35人為HIV感染者。

Read more

港大新抗體治愛滋病毒腸道炎 盼發展成免疫療法

【明報專訊】醫學界仍未破解愛滋病發病機制的謎團,亦未有藥可根治,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團隊研發一種可阻斷腸道炎症機制的新抗體。港大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指出,每名愛滋病患者都患有由愛滋病病毒1型(HIV-1)引起的腸道炎,嚴重會引致死亡,新研究有望減少HIV-1在腸道的複製力及數量,盼未來發展成免疫療法。 明報記者 師承美籍華裔愛滋病權威何大一的陳志偉,連同博士後研究員張嘉龍帶領團隊研究,在2013年發現新型「蛋白分子Δ42PD1」。團隊其後發現Δ42PD1主要存在於腸道的「γδ-T淋巴細胞」上,在HIV-1急性感染者體內含量高達10至20%,而正常人的水平低於1%,「Δ42PD1」含量愈高愈容易引致炎症。 團隊用15隻老鼠測試,發現「蛋白分子Δ42PD1」與「蛋白分子TLR4」結合後會導致腸道炎,令感染者體內的腸道發炎及黏膜組織受損,以致細菌入血進一步引發其他炎症。團隊將帶有「Δ42PD1」的「γδ-T淋巴細胞」注射入老鼠體內研發出新抗體,可阻斷「Δ42PD1」與「TLR4」結合而引發的炎症機制,減少因HIV-1感染所引起的腸道炎。 HIV病毒集中腸道 引起發炎 現時普遍所見,HIV病毒在早期集中於腸道範圍,引發腸道炎。張嘉龍表示,「CD4淋巴細胞」會在炎症出現後被激活,聚集到腸道對抗炎症,此時「CD4淋巴細胞」就會被HIV-1感染並死亡,數量明顯減少,加上HIV-1會不斷在腸道複製數量,令腸道炎加劇,形成惡性循環。若「CD4淋巴細胞」跌至每微升少於200個時,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便有可能出現愛滋病病徵。 港大發現的新抗體可阻斷炎症機制發生,明顯減少HIV-1感染所引起的腸道炎。若減低腸道炎病發率,可減少「CD4淋巴細胞」聚集在腸道及受HIV-1感染的風險,修復人體免疫力。張嘉龍推斷,新研究有望減少HIV-1在腸道的複製能力及數量。張補充,腸道炎患者會出現腹瀉、嘔吐,嚴重者甚至會痾血。 治HIV感染者腸道炎黏膜組織損傷 陳志偉希望研究可幫助治療HIV感染者在早期的腸道炎和黏膜組織損傷,並期望進一步擴大研究,如流感、結腸炎及癌症等,期望日後將抗體發展成新的免疫療法,並擴展至其他機制相似的疾病,令更多病人受惠。研究結果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上發表。 據衛生署資料,截至今年3月,本港累計有8612名HIV感染者,病發率未有下降趨勢,當中有八成透過男男性接觸感染。HIV初期感染者表面與正常人無異,病情進入慢性期後,會因免疫系統不斷受破壞而變為愛滋病人。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