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一向識飲識食,紅肉、燒烤食物、加工食品等等更是不少人的至愛,然而,多吃這些食物,隨時會增加患上結直腸癌的風險。根據2015年醫院管理局的統計,大腸癌自2013年起,已經多年超越肺癌,成為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隨著人口老化,相信數字將會繼續攀升,建議年過50歲的人士積極接受大腸鏡檢查,防範於未然。
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腫瘤
早期的大腸癌沒有明顯病徵,常見病徵如大便出血、大便不正常、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肚脹、肚瀉、體重下降、沒有胃口等等,都很容易被人忽略,或者跟其他疾病混淆。例如當發現大便出血時,病人會以為自己只是生痔瘡而未有理會,因為不論內痔還是外痔,都會出現便血的情況,或因此延誤治療,所以不少病人確診腸癌時已屆中晚期。根據統計,超過五成的大腸癌,都是屬於第三及第四期。
養和醫院微創及機械臂手術拓展主任暨外科專科醫生李家驊醫生表示,形成結直腸癌的成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跟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例如飲食趨向西化,多吃紅肉或燒烤食物等,都是很大的誘因。
他又提醒市民,年紀愈大,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愈高,年過50歲的人士,即使沒有任何症狀都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有腸癌家族史,例如父母或者兄弟姊妹有大腸癌的人士,更應40歲開始就接受檢查。「腸癌最初期是由一粒瘜肉開始,如果這瘜肉大於兩公分,有50倍機會變成癌症。透過大腸鏡檢查,檢視大腸內壁情況,如發現瘜肉更可即時切除和化驗。若在50歲進行了一次檢查,如果沒有什麼問題,大約5至10年後才需要再做。」
切除手術治癒率高
至於確診方面,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暨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廖敬賢醫生指出,一般的程序是先照大腸鏡,然後抽取組織,再做電腦掃描,看看腫瘤的影響是局部還是已轉移到其他器官,如果沒有轉移,大多可以安排病人接受手術。
在治療結直腸癌方面,李家驊醫生表示,現時切除手術仍是根治腸癌的最有效方法,而電療和化療則屬於輔助治療。現在最普遍是術前的電療化療,尤其是治療直腸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以往做切除直腸手術一定要剖腹,現在可以以微創方法代替。
廖敬賢醫生指出,目前治療第一期腸癌不需要做化療,做完手術後通常定期覆診便可。因為第一期本身復發率比較低,治癒率高達95%。第二期腸癌則視乎病理報告,醫生會建議部分風險比較高的病人接受化療。第三期腸癌大多已經轉移到淋巴,除非患者屬高齡人士,否則醫生大多會建議病人接受兩種藥的化療,有效減低復發風險。
至於第四期病人情況比較複雜,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能夠接受手術,部分更有根治的可能性,但需要頻密地覆診;另一類則是無法根治,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地方,只可以用藥盡快縮細腫瘤或者減慢病情惡化的速度。目前第四期腸癌病人,五年內生存的比率大概5%,而接受切除手術後,首兩年最大機會復發,如果五年內都無復發,可算是痊癒。
宜勤做運動控制體重
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因素亦非常重要,病人和家人了解病情和治療方案後,就能正面地面對疾病。廖敬賢醫生表示,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必需攝取足夠營養,尤其是蛋白質,例如可吃雞蛋、肉類(去皮),有需要可以見營養師。
另外,想減低患癌風險,他建議市民應改變生活模式,戒煙、減少飲酒,避免吃醃製肉類、減少進食包括豬、牛、羊等紅肉,多吃蔬菜。更重要是做運動,維持體重,華裔成年人的適中BMI為18.5 –< 23.0。他建議大家長期維持一星期做3至5次、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要感到心跳加快,體溫上升和出微汗。做齊以上指引,大概可降低40%癌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