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倪詠梅(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五十肩】非50歲專有 了解肩周炎成因 肌肉變僵硬肩關節疼痛 天氣變冷要注意(醫學滿東華)
「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中醫認為肩周炎主要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所致,倪解釋常見成因包括:
.肩部過勞或長期維持同一姿勢
.平日愛穿單薄衣物或吹冷氣,導致肩部受風邪入侵;或肩部被冷水/汗水浸濕沒抹乾,氣血不通,從而筋脈緊束而痛
.好冷飲或肥膩生冷食物、家居潮濕、少運動出汗等,都會導致濕氣滯留筋骨,濕鬱化熱,濕熱致筋骨重痛,氣血不通
.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骼退化,致不榮則痛
.部分屬虛症,沒勞動或受傷史,但身體易疲勞、筋骨乏力,都容易出現肩周炎
氣血不通——中醫認為,平日衣著單薄、肩部經常吹冷氣,可致風邪入侵,令氣血不通,筋脈緊束而痛。(設計圖片,miya227@iStockphoto)
改善姿勢習慣 伸展筋骨
常見病人為單肩出現肩周炎,大多因常用一邊肩膊或姿勢不良所致。倪舉例,「例如經常斜對着電腦屏幕工作,若身體總是側向左邊,肩周炎就會出現在左側;又或總用右手提重物,肩周炎多出現在右側」。雙肩同時出現的個案較少,「即使雙肩同出現症狀,多數也是一側重一側輕」。
中醫治療肩周炎會根據病因處方疏風散寒、除濕去瘀、活血通絡的中藥。「常用伸筋草、葛根、麻黃、羌活等。針灸會在肩髃、肩井、肩髎、曲池、合谷、條口等下針。拔罐、推拿亦能助放鬆肩部肌肉。」
倪提醒,改善姿勢習慣才最重要。「工作久了要多轉換不同姿勢,每45分鐘起身舒展筋骨30秒;提重物多換手,或是小量多次提取;用背囊代替單肩包或手提包;肩部要常保暖,不要吹風、受涼;肩部出汗後要抹乾,不要穿濕衣;睡覺時勿露出肩部等。」
動一動——預防肩周炎,改善姿勢習慣最重要,工作久了需定時舒展筋骨。(資料圖片)
知多啲:肩周炎解凍期宜繼續治療
肩周炎正式學名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物理治療師趙顧恩指出,「由於肩關節囊及肩關節周圍組織發炎變僵硬,導致疼痛和肩膊活動範圍受限。肩周炎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清楚,相信可能因受傷、手術和肩部長時間不動引起。此外,某些風險因素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心臟病和柏金遜症等,患肩周炎的風險較沒類似疾病人士高」。
由於肩周炎症狀如疼痛和肩膊活動受限,跟肩袖肌群夾擊綜合徵(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相似,兩者容易混淆。不過趙顧恩解釋:「肩袖肌群夾擊綜合徵通常涉及特定動作或運動時才出現疼痛症狀,如舉手時才會感到痛楚,但肩膊內外轉動未必受限;相反,肩周炎患者則是整個肩膊出現疼痛僵硬。一般來說,臨牀診斷和磁力共振能找出兩者的區別。」
肩周炎一般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凍結期、冰凍期和解凍期。「凍結期特點是肩部疼痛和僵硬加劇,情况可持續長達9個月。冰凍期是僵硬情况達至頂點,亦可以維持長達9個月。至於最後的解凍期,肩膀活動受限範圍逐漸恢復,可持續長達12個月。」趙指出,病人到了最後的解凍期往往以為病情開始好轉,便不再接受治療。「事實是這階段接受治療仍有其好處,免卻康復過程拖得太長。」
趙顧恩(受訪者提供)
物理治療師:適度伸展 避免肩膊長期不動
物理治療師治療肩周炎會以鍛煉、伸展運動和手法治療等,幫助病人改善肩膊活動範圍和減輕疼痛,某些情况會轉介醫生使用藥物治療或皮質類固醇注射來減輕疼痛和炎症,趙說:「當以上治療無法改善病症,或病情過於嚴重,手術是最後選擇。」
趙提醒,持續不良姿勢或再次受傷,都有可能導致肩周炎復發。要預防肩周炎,經常鍛煉和保持良好姿勢非常重要。「適度肩部伸展運動絕對有幫助。更重要是避免肩膊長時間不動,尤其在受傷或手術後手臂長時間被肩帶固定着,康復後更要做運動改善。」
相關閲讀:【寒背】上半身肌力失衡致五十肩等痛症?強化上背肌 自動矯姿擺脫寒背(談痛說情)
知多啲:拉毛巾扮爬牆 緩解肩痛
輕度伸展和強化肩部肌肉鍛煉,像手部鐘擺練習、爬牆練習和擠壓肩胛骨等,均有助緩解肩周炎。不過趙顧恩提醒,任何鍛煉前應先諮詢物理治療師和醫生意見,因有些動作做錯,可能使病情惡化。(示範:物理治療師趙顧恩 圖: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提供)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