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一些研究均指出,改善親子相處關係、加強家庭支援、提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建立正向情緒及彈性思維模式等,均有助預防抑鬱症。青少年在社會心理範疇內需要完成3方面的發展任務,包括:
- 尋找和澄清自我形象
- 認識和處理個人身分認同和學習建立朋輩關係
- 學習獨立自主
踏入青春期的阿泉在生理和心理上遇到很多轉變和適應。這些學習、經驗和挑戰也影響了他如何步入成年期。除了協助阿泉強化人際關係以減低寂寞感外,家長及校方可以身作則,教導青少年學習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令青少年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仍能抱着不批判、接納及仁慈的態度對待自己,減低焦慮情緒。
專題系列文章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
- 中風病人無法吞口水 以「內窺鏡吞嚥練習」 兩月可拆胃喉
- 醫生:肺癌破壞肺結構致功能受損 一旦感染可致急性呼吸衰竭
- 慢病共治逾13萬人接受「三高」篩查 四成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
- 首間婦女康健服務「樂妍站」提供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查 64歲或以下須先做會員
- 日本百日咳持續蔓延 今年至今感染人數已達去年全年5倍
- C組輪狀病毒港首見 或致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 袁國勇:避食未煮熟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