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待己 遠離抑鬱
【明報專訊】過去一些研究均指出,改善親子相處關係、加強家庭支援、提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建立正向情緒及彈性思維模式等,均有助預防抑鬱症。青少年在社會心理範疇內需要完成3方面的發展任務,包括:
- 尋找和澄清自我形象
- 認識和處理個人身分認同和學習建立朋輩關係
- 學習獨立自主
踏入青春期的阿泉在生理和心理上遇到很多轉變和適應。這些學習、經驗和挑戰也影響了他如何步入成年期。除了協助阿泉強化人際關係以減低寂寞感外,家長及校方可以身作則,教導青少年學習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令青少年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仍能抱着不批判、接納及仁慈的態度對待自己,減低焦慮情緒。
- 新冠疫苗非建議每年或定期打加強劑 接種新建議:未染疫6個月至17歲應打齊3針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