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想老人所想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今年春節假期和一班醫生朋友飯敘,觥籌交錯之間,話題不期然帶到將於明年落成的兒童醫院。老李是兒科醫生,多年來一直鼓吹香港應和中外大城市看齊,擁有至少一所兒童醫院;憧憬着明年理念成真,興奮地不斷自吹自擂說政府願意斥資建院,全仗他多年游說之功,還洋洋自得地說:「全科醫院都是以成人病人為中心,當權的都是內科外科大夫,兒科是少數民族,只有靠邊站。現在有了兒童醫院,兒科終於站起來了,可以為兒童多做點工作。」

老人科、精神科被忽略

老李這番話可惹惱了年輕時已是憤青,現在是憤怒中年的老張。老張是老人科大夫,一向不遺餘力抨擊政府的醫療政策,「香港的新生兒和嬰兒死亡率全世界最低,顯示香港的兒童保健和醫療都是世界頂尖,花百多億建兒童醫院只是錦上添花」。我身為兒科醫生,正想「撐」政府說醫療服務水平高處未算高,更上層樓有何不可,老張已憤憤不平繼續發炮:「可是你看看老人家,有病在急症室等上好半天還未見到醫生,見罷了醫生需要入院,病房卻騰不出病牀接收,可能要在急症室甚至走廊等一兩天。政府這樣分配資源,簡直是昏了頭腦。」我一時語塞,老李也不知如何反應,思索之間,本來一向寡言的精神科大夫老林忽然插嘴:「豈獨是老人科,精神科不也是備受忽略?說了這麼多年缺乏精神科醫生,政府也認同,可是做過什麼來?不單是醫生,臨牀心理學家都很不夠。總之老人和精神病患者都是弱勢社群,被遺忘也是活該。」說到最後,一向溫柔敦厚的老林已經語帶譏諷,憤世嫉俗之情溢於言表。

說到照顧老人,香港和其他發達地區相比,真的應該汗顏。單是醫療一項,每年都有公院病房迫爆,病牀不敷應用的新聞。可是單是增加老人病房,讓多些年老病人住院,真的是老人最需要、最想要的服務嗎?我不是老人科大夫,可是和香港許多人一樣 ,曾經長時期照顧家裏的老人家。老人家最不想,也可能是最害怕的,就是要被迫離開熟悉的家,住進陌生的醫院。要是政府能夠提供多點老人家居照料服務,減少他們住院或到急症室的需要,可能是他們最渴望的德政。

我認識一位患了腦退化行動不良的老人家,因為膀胱機能失調,長期要通過膀胱導尿管排尿。政府雖有提供外展護士服務,每星期兩次上門給他更換導尿管,有一次他的導尿管在晚上意外脫落到體外,求助無門,唯有到公院急症室求診。老人家有長期病患,又說不清自己的病情,急症室醫生不清楚他是否有其他問題,很自然地把他送了上病房。住院期間他得了交叉感染,病得死去活來,差不多一個月後才病癒出院。經此一役,他身體明顯弱了許多,腦退化的病情也愈見嚴重。我常想,要是他脫落導尿管當晚,有受過訓練的人員上門,花十分鐘時間為他重新放置導尿管,老人家可以避過一劫,醫院也可省回不少資源。

人口急遽老化,照顧老人的政策是當務之急。制定政策和調配資源時,當局不但要急老人所急,還要想老人所想。

文:霍泰輝

(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7-1.jp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