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表最新數據,2018年升幅最高的癌症是甲狀腺癌,按年升17.3%;由2016年本港第11位癌症升至第9位,升幅驚人。治療甲狀腺癌,大家第一時間想起放射碘治療;不過,甲狀腺髓質癌的細胞不會吸收碘,手術切除腫瘤後,病人可透過基因分析,配對合適標靶藥。
甲狀腺癌女性風險較高
甲狀腺是在頸氣管前方的蝴蝶狀腺體,分泌「甲狀腺素」荷爾蒙,調控新陳代謝、血壓、心跳速度、體溫和體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數據,甲狀腺癌有1037宗新症,最常見發病年齡組別為45至64歲(509宗),其次是20至44歲(328宗);女性患者佔806宗。
李女士(79歲) 於2014年發現患上甲狀腺髓質癌,手術切除甲狀腺和腫瘤後,接受放射治療。不幸地,於2017年復發,並擴散至肺部、骨和肝臟;起初病情較慢,李女士只需定期觀察,但到2019年,病情變化得較快,骨轉移令她需要拐杖輔助步行,決定開始接受標靶治療。在照顧李女士這段期間,她和女兒問了一些問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問:甲狀腺髓質癌跟其他甲狀腺癌有什麼分別?
答:甲狀腺癌主要分為4類:
˙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濾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
˙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未分化形甲狀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九成甲狀腺癌為高分化甲狀腺癌,即乳突癌和濾泡癌。而髓質癌佔1%至5%,來源於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又稱C cell、 parafollicular cell);75%髓質癌屬零星個案(sporadic),但約25%是家族遺傳(RET Gene Mutation),當中10%至20%會伴隨多發性內分泌瘤二型(MEN II),患者需要檢查是否同時患上副甲狀腺腫瘤 (parathyroid tumor) 和腎上腺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
問:甲狀腺髓質癌完成手術後, 是否需要服用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
答: 完成手術後,醫生會按病理報告,決定是否需要放射電療治療。一般來說,若腫瘤擴散至附近淋巴組織或腫瘤已侵蝕甲狀腺外膜,都需要術後電療。由於髓質癌C cell不會吸收碘,所以跟一般甲狀腺癌不一樣,不用放射性碘療程。
問: 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什麼跟進療程?
答:手術切除甲狀腺後,病人需長期服食甲狀腺荷爾蒙補充劑,補充身體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部分病人在手術時有可能影響附近的副甲狀腺組織,便需要補充鈣質。
建議病友定時檢查身體,抽血驗癌指數(CEA、Calcitonin、超聲波檢查頸部確定沒有淋巴轉移,以及照肺。
晚期擴散 標靶藥助控制
問:如甲狀腺髓質癌不幸擴散至其他器官,有什麼治療方法?
答:針對晚期甲狀腺髓質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核准兩種標靶藥:凡德他尼(vandetanib) 和卡博替尼(cabozantinib)。臨牀研究顯示,兩種藥物可延長腫瘤無惡化存活率和整體腫瘤控制率。不過,兩種藥物各有副作用。凡德他尼副作用包括腹瀉、皮疹、惡心、高血壓、食慾降低、肝功能異常等。而卡博替尼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口腔黏膜炎、手足症候群、高血壓,另外較少見但嚴重副作用為廔管形成及下顎骨壞死。
分析血液腫瘤DNA 對症下藥
問:個人化精準治療(precision medicine)在甲狀腺髓質癌上有幫助嗎?
答: 個人化精準治療需要抽取病人血液或腫瘤樣本,作詳細基因分析,然後根據基因測驗結果,選擇最佳治療方法。
歐洲腫瘤學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簡稱ESMO)剛發表有關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次世代定序儀(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指引,報告指出晚期甲狀腺癌患者可考慮透過詳細基因分析,檢查包括如NTRK、RET、TMB等腫瘤基因,因現時標靶藥物和免疫系統治療可針對這些腫瘤基因來控制病情。
現今醫學進步了很多,過往只能用手術治療,現在有其他治療程序,如電療、標靶治療等。李女士用了標靶治療已經一年多時間。上星期覆診,正電子掃描檢查見到擴散到肝和骨的腫瘤有明顯改善,現在不用拐杖輔助,她還告訴我現在可以跟家人出去飲茶。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劉家睿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偷竊癖】無法控制偷竊衝動藉以釋放壓力 事後感自責羞恥致惡性循環
- 心房顫動:心跳速率力度紊亂致心臟顫抖 中風機率增5倍 了解「脈衝場消融術」
- 腰背痛未必勞損般簡單 椎間盤、骨折、脊椎問題需治療復康並行精準診斷早日紓緩痛症
- 偏頭痛、年輕無三高突然中風 病因不明 或心臟卵圓孔未閉
- 留意體脂磅6個指標:BMI、內臟脂肪、肌肉分佈、體內年齡 數字反映健康端倪
- 心房顫動難察覺隨時併發中風、心臟衰竭 每日緩步跑30分鐘減復發
- 【阿茲海默症】正電子掃描追蹤大腦雙「元兇」:類澱粉蛋白與濤蛋白 及早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
- 前列腺增生症狀:夜尿頻、滴滴仔、排尿難是癌症嗎?拆解4個迷思
- 壓瘡初期似皮膚敏感?病情分4期 缺專業護理可急速惡化 4個預防方法
- 愈老愈矮?或骨質疏鬆、肌少症警號 女士停經男士逾50需度高 5招防「變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