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先兆】痱滋、口腔內白斑逾兩星期未癒?留意5S風險因素 及早發現提升存活率
口腔內出現白點或凸起物,一般都會被認為是痱滋而未有理會,然而這些「痱滋」如果超過兩星期仍未痊癒或好轉,就應該要特別留意,因為可能是口腔癌的先兆。至於口腔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以下5 S不得不知!
口腔癌每年新增400個案 舌癌最常見 注意5S風險因素
養和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頌偉醫生表示,口腔內其實分為不同部分,佔最大面積的是舌頭,其次是腮(即口腔黏膜的左右兩側),上顎、下顎(即口腔黏膜的上下兩側),以及牙根和牙床。上述位置都有機會癌變,統稱為口腔癌,當中最常見的是舌癌,佔整體口腔癌患者一半。在本港,口腔癌並非十大常見癌症,平均每年約有400宗口腔癌新症,當中一半,即約200宗為舌癌。
何醫生指出,口腔癌的發生主要與口腔組織長期受到刺激有關,可以用5個「S」解釋口腔癌的主要風險因素。
Smoking:吸煙習慣
Spirit:經常飲烈酒
Sharp tooth:尖牙,當尖銳的牙齒邊緣不停磨擦或經常刺激口腔組織,容易令細胞產生變異
Sepsis:膿毒症,即口腔衞生情况欠佳,令口腔內充滿細菌,經常發炎,增加患癌機會
Spices:經常進食辣或含香料的刺激性食物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早期口腔癌病徵不明顯 痱滋兩星期未癒應及早求醫
由於早期口腔癌病徵不明顯,初期大多是口腔內出現白點,亦沒有痛楚,很多時都會以為是普通「痱滋」,容易令人忽略。何醫生提醒,痱滋一般約兩星期便會痊癒或已有好轉,但如果長達兩星期都未好轉,甚至不斷擴大,就應求醫檢查是否屬異常情况,特別是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點或變硬,即可能是癌前病變,一直不理會有機會演變成癌症,因此日常應該不時留意自己的口腔是否有異常情况,例如久久未癒的小瘡、痱滋、白斑,甚至出血等。
懷疑口腔癌 抽組織確認
當醫生臨床檢查後懷疑病人屬口腔癌,會建議切除部分組織化驗,以確定是否癌變,有需要時亦會安排進行正電子掃描去確定有否擴散至頸淋巴等位置。何醫生指出,一旦確診口腔癌,病人亦需要進行磁力共振掃描以量度腫瘤體積,因為腫瘤的大小和受影響的範圍會影響使用哪種治療方案,如果可以施行手術切除的話,一般都會建議以手術方式治療。
及早發現 減切除範圍和後遺症
早期口腔癌大多可以手術切除,較晚期的患者則需要在術後配合放射治療及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及早發現和根治口腔癌,有助提升治療效果和存活率,何醫生指出,愈早發現口腔癌,受影響的範圍則愈少,所需切除的範圍和後遺症也相對較少,而且早期口腔癌存活率較高,若是第二期口腔癌,完成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60%,若愈遲發現,存活率則相對較低,第四期口腔癌的五年存活率只有約三至四成。
相關文章:【口腔癌】跟痱滋有不同?口腔潰瘍、無痛白斑、無故出血逾兩星期未痊癒要留神 口腔癌成因、治療你要知
術後舌頭重建手術
不少病人都會擔心手術切除口腔部分組織後會影響說話和吞嚥功能。何醫生以早期舌癌為例,在切除部分舌頭後,初期會對飲食及說話有一定影響,但在痊癒後並不會太影響其功能及外觀,未必需要進行舌頭重建手術;如果是較後期的舌癌,可能需要切除大部分舌頭,甚至全舌切除,對吞嚥及說話功能的影響較大,有機會需要整形外科專科醫生進行重建手術,通常會用身體其他組織,如手臂或大腿組織重新建立舌頭。大部分病人在術後仍能說話,惟清晰度不足,或出現口吃的情况,部分或會有吞嚥問題,有需要時會轉介至言語治療師,幫助病人回復言語和吞嚥功能。
-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 【癌症】惡性腫瘤出現肺轉移?中大機械人輔助無創「微波叮熟」癌細胞全球首例 術後兩日內出院
-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 【子宮頸癌】多數患者無病徵 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查(衛生處方)
-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 抗癌路上逾半癌症照顧者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適時抽離放鬆(㩦手抗癌)
- 中西醫結合治癌症 即精準醫學+整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