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鼻敏感、環境局促、人多擠迫等因素,都容易令人眼水及鼻水氾濫,一旦在公眾場所鼻水倒流、咳個不停,場面就十分尷尬。正值2019冠狀病毒疫情的敏感時刻,這些場面更加惹人側目,迫使旁人速逃。打噴嚏是鼻子防禦反射動作,難以抑制。既然無可避免,不如參考5月5日手部衛生日分享怎樣咳嗽或打噴嚏才符合禮儀的資訊,避免惹人討厭。
衛生防護中心今年以「咳嗽乞嚏掩鼻口 記得跟住要潔手」,作為手部衛生日宣傳語句。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一環,希望以這宣傳語句,提醒大家要注重咳嗽禮儀及潔手的重要,顧己及人,保障公共衛生,讓大家健康和諧地生活。
每當感覺快要打噴嚏或咳嗽時,我們總會慣性用手掩口鼻。鼻涕或飛沫雖然不會四濺,但卻會留在手掌。除非立刻用清水及皂液洗手,否則用手接觸其他物件時,會污染這些物件;其他人接觸到,再去揉眼睛或觸摸面部,病毒就無聲無息地傳染開去。究竟怎麼做,才符合預防感染之道呢?
相關文章:【兒童健康】發燒39度屬高燒 兼有咳嗽、痾嘔、抽搐病徵即求醫 家長注意:處理方法7個 DOs and DON’Ts
手掌沾病菌易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建議,咳嗽或打噴嚏時若沒有或來不及拿出紙巾,可用衣袖或手肘遮掩口鼻。用過的紙巾要放入有蓋垃圾桶,然後再以清水及皂液洗手。
好習慣需自小培養。家長及教師可教導子女及學生,切勿向着其他人打噴嚏或咳嗽,快快拿出紙巾掩口鼻,擋住口水、鼻涕中的病菌。如果趕不及拿出紙巾,可以手肘來遮掩口鼻。避免以雙手遮掩口鼻,否則在不自覺地摸眼睛、碰到他人時,就會將手上分泌物帶到眼睛或其他人身上,帶來感染危機。
之前看過一篇新聞報道,有名老伯伯拒絕戴上口罩,還理直氣壯般說「我不怕死」!可是,如果自己染病,患者可能很快康復,但感染到家中抵抗力較差的家人、有長期病患的「老友記」,後果嚴重,可引致住院、產生併發症甚至死亡!
拉低口罩咳缺公德心
疫情持續,大家外出已習慣戴上口罩,正好可以防止飛沫。可是,在街上、巴士、港鐵車廂內,間中仍見到有人拉低口罩打噴嚏或咳嗽,這些行為不但沒有公德心,更容易傳播病菌。大家多為他人設想,多行一步,不要脫掉口罩打噴嚏或咳嗽,噴嚏或咳嗽後以酒精消毒液潔手。如打噴嚏或咳嗽後弄污口罩,可更換新口罩,為己為人,同心抗疫。如果大家保持良好的咳嗽禮儀及衛生習慣,就能有效減低病毒傳播。
文:歐韻儀(衛生署感染控制處高級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精神健康】長者社交孤立比率升至45% 超全球疫情時比率 「無獨有偶計劃」助減孤獨感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