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腸癌講座特稿】大腸鏡檢查瘜肉減癌變機會

分享此內容:

結直腸癌位列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每年有超過4,700個腸癌發病個案,死亡人數約1,900人,死亡率高踞第二位。患者數目於近年增長迅速,並有年輕化趨勢,如能及早發現,有助提升治癒機會。因此,明報健康網及養和醫院合辦「結直腸癌診療新趨勢」講座,講解患病成因及最新治療方法,大會更為入場人士提供多個免費大便隱血測試名額。

腸癌成因與吸煙、進食紅肉及肥胖有關,病徵包括﹕腹痛、大便帶血及體重下降等。現時發現的癌變大部分由瘜肉演變而成,如瘜肉有兩公分或以上,癌變機會高達50%。養和醫院微創及機械臂手術拓展主任、外科專科醫生李家驊醫生表示,一般市民應於50歲開始接受檢查,如有家族成員曾患大腸癌,更要於40歲開始接受檢查。

【2018年結直腸癌講座】「腸」保健康

檢查需時短 併發症風險低

除了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及大腸瘜肉的金標準。若檢查時發現瘜肉,醫生可將瘜肉切除,如瘜肉體積異常大,便會抽組織檢驗。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前兩日,要開始低纖飲食,減少腸道內的糞便囤積;亦要按醫生指示停服中藥或薄血藥。檢查前,病人需服用藥水以排清糞便,而麻醉科人員會為病人注射鎮定劑,令病人在睡眠狀態下接受檢查,需時大約15至30分鐘,病人甚少會感到不適,併發症風險低。

早期的惡性瘜肉,宜施手術切除,包括將相關的部分腸道及附近的淋巴腺切除。若有需要或會以電療或化療,將腫瘤縮小後才進行手術。李家驊醫生指出,切除腸道的長度按需要決定,但即使切除一半腸道,也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如果腫瘤在肛門附近,醫生會為病人進行肛門指診、直腸內鏡超聲波等檢查,並進行全系膜切除術;腫瘤出現在肛門對上10至15公分位置,術後一般能接駁肛門,低於10公分以下,才可能需要做臨時造口,待四至六個星期傷口癒合後,便可封閉造口,回復正常排便。若腫瘤位置太低,則不能再重駁肛門,要將會陰部位切除,在腹部位置開一個造口排泄。不過,以現今技術,亦不會為病人的日常生活帶來太大影響。

腸癌分四期 治療方法不一

腸癌分為四期,不同分期的治療方法及預後亦有不同。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腫瘤科專科醫生廖敬賢醫生表示,屬第一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手術治療,第二期的要篩選出復發風險高的患者接受化療,第三期的必須接受化療。第四期的可分為幾類,例如只是部分轉移至肝或肺部,可切除腫瘤,術後再接受化療,根治機會可達30%。若腫瘤已轉移到肝臟並難以切除,如不接受適當的治療,會危及生命;醫生會考慮用藥縮小腫瘤,改善肝功能。此外,如腫瘤已轉移但病人身體機能正常,可視乎年紀及腫瘤狀況而考慮用藥來穩定病情。

第三期腸癌最常用的化療組合是XELOX,混合使用草酸鉑及卡培他濱,能有效減低復發機會。廖敬賢醫生指出,病人亦可選擇每兩星期接受48小時的靜脈注射藥物。標靶治療方面,有控制血管增生和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兩類藥物,但病人若有NRAS及KRAS基因突變,就不適合接受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的藥物。

第四期的病人如已經接受了幾線化療及標靶藥治療後腫瘤再度活躍,而身體狀況可以的話,可選擇口服標靶藥,有機會能長時間控制病情;日本的口服化療藥則可減少手掌及腳掌脫皮的情況。此外,免疫治療可令受癌細胞影響的T細胞再度活躍,攻擊癌細胞。病人需要接受MSI篩查以判斷是否能接受免疫治療,合適者約有50%機會可有效控制病情。另外,有新研究顯示,約5%的腫瘤帶有HER 2基因突變;如這類病人接受標靶治療,則有30%機會能控制腫瘤。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8/1.jpg圖﹕廖敬賢醫生(左)及李家驊醫生希望市民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減少患大腸癌的風險。;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8/2.jpg圖﹕入場人士聚精會神聆聽醫生的講解;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