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半歲左右開始引入高致敏食物 有助減低患食物過敏風險
全球18歲以下兒童,每3個人就有1個患有過敏症。以食物過敏為例,2012年全球有410萬名兒童確診。在香港,約5%兒童有食物過敏,當中近16%曾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養和醫院李德康醫生(中)稱,全球有40至50%兒童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過敏症。左是陳偉明醫生、右是陳勁芝
要預防嬰幼兒食物過敏,傳統觀念是戒食或延遲進食高致敏食物。但近年不少醫學研究均顯示上述方法無助預防,反而及早進食高致敏食物,能有效減低日後患食物過敏或其他過敏症的風險。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李德康醫生指出:「如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病史,子女有50%機會患上過敏症;若父母都有過敏症,子女的風險會增至75%。」他表示香港愈來愈多嬰幼兒有食物過敏,最常見致敏食物是雞蛋、奶類和海鮮。食物過敏徵狀可包括流眼水、鼻水、眼睛痕癢、紅疹、嘴唇腫脹、風癩等,嚴重更會導致呼吸困難、心律不正及血壓下降等致命性反應。

養和醫院李德康醫生指,食物過敏反應由程度可由輕微至嚴重不等,可快至數分鐘內出現
以往醫學界一直致力研究治療過敏症的方法,但隨着醫學界在食物過敏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發展,現時的重點是從預防着手。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陳偉明醫生解釋,食物過敏與濕疹、哮喘、鼻敏感息息相關。有食物過敏的人,將來患其他過敏疾病的風險會增加。
「近期很多研究證明,及早引進高致敏食物,能有助預防食物過敏。例如2015發表的LEAP研究,針對有花生過敏高危的嬰幼兒,由四個月起定期進食含花生食物,比起5歲前戒食花生的組別,患花生過敏機會減低逾80%。2016年EAT研究進一步發現,接受母乳餵哺的嬰兒,分別在4個月和6個月起引進奶類、雞蛋、花生、芝麻、魚類、小麥等六種高致敏食物,前者在3歲前患上食物過敏的風險降低了三倍。」

養和醫院陳偉明醫生稱,食物過敏與濕疹、哮喘、鼻敏感息息相關
事實上,近年歐美和部分亞太地區已更新指引,建議4至6個月開始適量引進固體食物包括高致敏食物。不過根據養和醫院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本地父母傾向延遲為嬰幼兒引進固體食物,逾90%受訪者不會在一歲前引進雞蛋、奶類、大豆、小麥、魚、貝殼類、堅果主要高致敏食物。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提醒,延遲進食過敏食物去預防食物過敏的概念已過時。相反,1歲前引入越多種類食物,對訓練身體的耐受性很重要。有見及此,養和醫院在今年1月推出全港首個「預防食物過敏(EASE)計劃」,主要對象是的3至12個月大、有家族過敏病史的嬰幼兒。

陳勁芝提醒,1歲前引入越多種類食物,對訓練身體的耐受性很重要
「高危嬰幼兒會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但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發現,他們的家長反而傾向推遲引進高致敏食物。因而最好有醫生及專業醫護人員跟進及指導下,及早適時地為他們引進高致敏食物。一旦發現他們對某類食物敏感,就要戒食並接受治療。」據了解計劃跟進期為三年,會進行皮膚點刺測試,以及指導家長適時適量引入奶類、雞蛋、花生、魚和大豆等高致敏食物,從而減低日後患過敏症的風險。
李德康醫生補充,食物過敏反應由程度可由輕微至嚴重不等,可快至數分鐘內出現,故引進食物時需循序漸進,由少至多。如試食一小時後都無過敏反應,日後可以逐少增加分量。「總括而言,嬰幼兒過敏風險越高,越不應延遲進食高致敏食材。而餵哺母乳及提早進食致敏食物,均有助減低食物過敏和其他過敏症的患病率。」

花生被視為是高致敏食物之一
- 紅斑狼瘡症|女性患者居多 常見症狀皮膚出紅疹 嚴重可影響心臟、腦部器官 治療後可否懷孕?醫生解構風險
- 【新冠疫苗】輝瑞/BioNTech/復星疫苗2月抵港 針對英國變種新冠病毒株持續變異 疫苗仍有效預防感染嗎?
- 提升免疫力|教你適度曬太陽自製維他命D強骨骼牙齒健康 營養師:過量攝取反損健康
- 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 【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 【新冠肺炎】本港確診最多首5區:油尖旺、九龍城、元朗、深水埗、葵青 梁子超:多區疫情現反彈 曉峰樓13室3樣本呈陽性:抽氣扇、地台去水位、廁所排糞渠表面
- 【新冠疫苗】科興疫苗臨牀有效率由50.38%提升至70% 許樹昌:僅逾千人參與測試 數據太混亂
- 益生菌 vs 益生元 哪些食物含量豐富?好處你要知(附營養師提供餐單建議)
- 【新冠肺炎】本港兩周確診逾660宗本地個案 油麻地、深水埗、九龍城佔多 梁子超:疫情響反彈警號
- 青光眼隨時偷走視力致盲 及早控制眼壓 藥物、手術治療方法多
全球18歲以下兒童,每3個人就有1個患有過敏症。以食物過敏為例,2012年全球有410萬名兒童確診。在香港,約5%兒童有食物過敏,當中近16%曾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養和醫院李德康醫生(中)稱,全球有40至50%兒童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過敏症。左是陳偉明醫生、右是陳勁芝
要預防嬰幼兒食物過敏,傳統觀念是戒食或延遲進食高致敏食物。但近年不少醫學研究均顯示上述方法無助預防,反而及早進食高致敏食物,能有效減低日後患食物過敏或其他過敏症的風險。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李德康醫生指出:「如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病史,子女有50%機會患上過敏症;若父母都有過敏症,子女的風險會增至75%。」他表示香港愈來愈多嬰幼兒有食物過敏,最常見致敏食物是雞蛋、奶類和海鮮。食物過敏徵狀可包括流眼水、鼻水、眼睛痕癢、紅疹、嘴唇腫脹、風癩等,嚴重更會導致呼吸困難、心律不正及血壓下降等致命性反應。
養和醫院李德康醫生指,食物過敏反應由程度可由輕微至嚴重不等,可快至數分鐘內出現
以往醫學界一直致力研究治療過敏症的方法,但隨着醫學界在食物過敏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發展,現時的重點是從預防着手。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陳偉明醫生解釋,食物過敏與濕疹、哮喘、鼻敏感息息相關。有食物過敏的人,將來患其他過敏疾病的風險會增加。
「近期很多研究證明,及早引進高致敏食物,能有助預防食物過敏。例如2015發表的LEAP研究,針對有花生過敏高危的嬰幼兒,由四個月起定期進食含花生食物,比起5歲前戒食花生的組別,患花生過敏機會減低逾80%。2016年EAT研究進一步發現,接受母乳餵哺的嬰兒,分別在4個月和6個月起引進奶類、雞蛋、花生、芝麻、魚類、小麥等六種高致敏食物,前者在3歲前患上食物過敏的風險降低了三倍。」
養和醫院陳偉明醫生稱,食物過敏與濕疹、哮喘、鼻敏感息息相關
事實上,近年歐美和部分亞太地區已更新指引,建議4至6個月開始適量引進固體食物包括高致敏食物。不過根據養和醫院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本地父母傾向延遲為嬰幼兒引進固體食物,逾90%受訪者不會在一歲前引進雞蛋、奶類、大豆、小麥、魚、貝殼類、堅果主要高致敏食物。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提醒,延遲進食過敏食物去預防食物過敏的概念已過時。相反,1歲前引入越多種類食物,對訓練身體的耐受性很重要。有見及此,養和醫院在今年1月推出全港首個「預防食物過敏(EASE)計劃」,主要對象是的3至12個月大、有家族過敏病史的嬰幼兒。
陳勁芝提醒,1歲前引入越多種類食物,對訓練身體的耐受性很重要
「高危嬰幼兒會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但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發現,他們的家長反而傾向推遲引進高致敏食物。因而最好有醫生及專業醫護人員跟進及指導下,及早適時地為他們引進高致敏食物。一旦發現他們對某類食物敏感,就要戒食並接受治療。」據了解計劃跟進期為三年,會進行皮膚點刺測試,以及指導家長適時適量引入奶類、雞蛋、花生、魚和大豆等高致敏食物,從而減低日後患過敏症的風險。
李德康醫生補充,食物過敏反應由程度可由輕微至嚴重不等,可快至數分鐘內出現,故引進食物時需循序漸進,由少至多。如試食一小時後都無過敏反應,日後可以逐少增加分量。「總括而言,嬰幼兒過敏風險越高,越不應延遲進食高致敏食材。而餵哺母乳及提早進食致敏食物,均有助減低食物過敏和其他過敏症的患病率。」
花生被視為是高致敏食物之一
- 紅斑狼瘡症|女性患者居多 常見症狀皮膚出紅疹 嚴重可影響心臟、腦部器官 治療後可否懷孕?醫生解構風險
- 【新冠疫苗】輝瑞/BioNTech/復星疫苗2月抵港 針對英國變種新冠病毒株持續變異 疫苗仍有效預防感染嗎?
- 提升免疫力|教你適度曬太陽自製維他命D強骨骼牙齒健康 營養師:過量攝取反損健康
- 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 【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 【新冠肺炎】本港確診最多首5區:油尖旺、九龍城、元朗、深水埗、葵青 梁子超:多區疫情現反彈 曉峰樓13室3樣本呈陽性:抽氣扇、地台去水位、廁所排糞渠表面
- 【新冠疫苗】科興疫苗臨牀有效率由50.38%提升至70% 許樹昌:僅逾千人參與測試 數據太混亂
- 益生菌 vs 益生元 哪些食物含量豐富?好處你要知(附營養師提供餐單建議)
- 【新冠肺炎】本港兩周確診逾660宗本地個案 油麻地、深水埗、九龍城佔多 梁子超:疫情響反彈警號
- 青光眼隨時偷走視力致盲 及早控制眼壓 藥物、手術治療方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