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手指出現紅腫熱痛,別以為單純是過度操勞所致,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一旦延誤治療會令關節持續受到侵蝕而出現無法逆轉的變形,或妨礙日常生活和工作,簡單如拿筷子、寫字、開瓶蓋、梳頭及刷牙等都成問題,嚴重時更會走路不穩及要以輪椅代步。反之若能把握發病後首兩年的治療黃金期接受適當跟進,則很大機會可以控制病情,保持關節的活動能力。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指,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免疫系統引起的疾病,患者以女性較多,成因未明,但估計與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令身體產生抗體並攻擊自身的組織而引起關節炎症,產生紅、腫、熱、痛等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佔多 發炎情况惡化始求醫
據估計,大約1%的人口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人口推算,本地便有逾6萬名病人。陳醫生表示,由於患者通常較為年輕,不乏20多歲人士,對其學業、工作,以至家庭等日常生活都帶來很大影響。「曾有30出頭的女病人,最初只有一兩處關節發炎,覺得並沒有接受診治的迫切性,遂令病情逐漸惡化,甚至痛至無法起床才求醫,結果年紀輕輕由家庭照顧者變為需要被照顧的病人。」
她稱,持續的炎症會侵蝕關節,令病人即使執行一些簡單的細微動作也會變得困難,如扣鈕、開門、擰開瓶蓋、梳頭及洗頭等;若波及下肢關節則可影響日常行動,甚至平日走路亦容易會跌倒。過去更有些較年長的病人,求醫時已經手指彎曲變形,更甚是已需要坐輪椅。
錯過治療黃金期 關節易侵蝕變形
若要控制好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治療是病人保住關節活動功能的關鍵。「一旦出現病徵,若6個月內得到診斷並爭取在病發後首兩年接受治療,是治療的黃金期。有研究顯示,若然沒有適當的治療,關節受炎症影響5至10年便會出現變形,而早於患病後兩三年或已有侵蝕情况。」陳醫生強調,關節一旦受侵蝕便無法逆轉,病情嚴重則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及其他相關治療,才能緩減症狀。
她提醒,此病症與退化性關節炎(或稱骨關節炎)因病徵相似,很容易混淆。建議若發現關節有紅腫熱痛並持續一段時間,尤其是手指及手腕關節出現對稱性症狀,即左右2邊同樣位置出現相似症狀;起床時關節顯得僵硬要待一段時間後才有改善;而平日就算沒有走動或活動,關節依舊感到痛楚,宜接受詳細評估。
陳醫生表示,醫生可以從患者年齡、影響的關節及症狀等(見附表)作初步判斷,而抽血檢驗C反應蛋白和紅血球沉降速率等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 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加上X光及超聲波等影像檢查,有助盡早確診及評估炎症的嚴重程度,對症下藥。
藥物治療外 患者注意日常關節保護 壓力大不利病情
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以及生物製劑等。陳醫生稱,消炎止痛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類固醇則可以快速控制炎症,但副作用多故不能長期使用;生物製劑亦有針劑或口服藥物等不同選擇,醫生會視乎病人情况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很多病人對於長期服藥都有莫明的恐懼或抗拒,但陳醫生強調,進行超聲波檢查可以讓病人即時清楚看見關節的滑膜及筋腱等軟組織是否受炎症影響,讓病人明白為何症狀不嚴重也有接受治療的必要,對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帶來很大的幫助。藥物治療以外,陳醫生建議病人日常要多加護理及保護關節,例如出現症狀時要多休息,症狀緩退後則可以重新進行適量運動,有需要時可由職業治療師配製手托及扶手等輔助器具,以減低關節過勞或受壓。同時亦要懂得減壓,有助穩定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解構」明報副刊FB Live直播
日期:2022年6月23日(星期四)
時間:20:30 – 21:00
講者:陳珮珊醫生(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查詢電話:2515 5437
專科醫生Q&A 立即提問:https://link.mingpao.com/73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