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診所:批評激進前 不如了解背後創傷

(圖:LBatelier@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情緒失控、粗言穢語、搗亂破壞、不合作等,這些人容易被標籤為「搞事」或「有問題」。我們總是自然地問:「他到底有什麼問題?」
傾向將責任放在他們身上,認定他們是惡人、壞孩子。早在1995年,有美國學者已提倡「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 approach)的概念,啟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是什麼事引致他作出這些行為?讓我們嘗試理解不同創傷如何影響人的生物反應、心理和行為。
什麼是創傷?
創傷是指一些對身心健康有長遠影響的事件,它可以是真實或主觀感受到的威脅,可以是單一事件或一段時間內發生的連串事件,當中往往牽涉某人或群體的權力大過另一人或群體。以傳統來說,創傷包括身體和性的暴力、虐待和忽略兒童、天災、社會暴力包括欺凌、戰爭等。創傷也可源於種族主義、貧困、不公義、壓迫和歷史創傷。
創傷的反應因人而異,需要從每個人的經驗去理解。創傷的經驗可引致內疚、恥辱、被背叛的感覺,破壞對人的信任感。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創傷會影響人的身體、精神和情緒健康、神經發展和社交技巧等。創傷使人產生不信任感,人際關係亦因而大受影響。更重要的是,創傷令人恐懼,而這些壓力會長期將人放置於反擊、逃走或僵硬(fight, flight or freeze)的模式,使其身心反應極度敏感。小至一句說話或一個眼神,已可引發被攻擊的危機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激烈反應。長此下去,會令人疲憊不堪,感覺麻木,影響日常的生活和認知過程包括記憶、專注力和思考能力。
如何面對創傷?
理解過什麼是創傷和其反應後,我們可從多角度了解一個人的過激行為,避免立即給予負面標籤,並敏銳地了解其背後的經歷。固有的體制如學校和機構,亦可嘗試了解體制中權力不平衡如何有可能引致信任的問題,甚至形成二次創傷(re-traumatisation)的可能。
國際學者提出10個實踐創傷知情的方法:
- 從創傷的角度去看事情
- 理解一些創傷是隱藏的
- 討論創傷時抱持態度謹慎
- 提供創傷支援
- 避免體制形成二次創傷
- 建立信任和透明度
- 建立合作和互相關係
- 重視充權和選擇
- 提升安全感
- 與創傷人士建立伙伴關係
了解創傷,讓我們覺察並諒解激烈行為背後的創傷和痛苦,由問別人「你有什麼問題」改為問「你發生了什麼事情」。當我們感到身心安全,才能在社會身心健康地生活。
文:凌悅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 【致敏原】港45%過敏患者對曱甴敏感 第二常見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附防曱甴滋生方法)
- 21間社區檢測中心、自費核酸、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科興、復必泰二價疫苗等)、隔離設施最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