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冠疫情全球爆發,香港也不能倖免。頭四波疫情因嚴格把關,確保了香港安老院舍長者平安和健康;然而,今年2月第五波疫情來襲,安老院舍終全面失守,超過九成院舍爆疫,眾多院友受感染,死亡個案中約55%為安老院長者或殘疾院舍院友。險些走進鬼門關的新冠康復長者,雖然病毒檢測已呈陰性,卻有不輕的後遺症,除身體不適,還有嚴重心理問題。人是留下來,卻是眾多需要的起點。
長者新冠康復出現後遺症 性情行為有變化
我是一名資深護師,在香港老年學會專責安老院舍推行晚晴服務,在此分享一個親身經歷。
「廖姑娘,有家屬搵你,澳洲的來電!」接過電話,對方先自我介紹,她叫咪咪,移居澳洲多年,來電求助。咪咪的母親陳太今年87歲,多年來居住在一間質素很好的安老院舍。她沒有嚴重疾病,平時用扶行腳架協助行動,意識非常清晰;至今年3月中出現咳嗽,經檢測證實感染新冠病毒。陳太被送入院舍另一樓層,隔離了整整10日,轉為陰性後才送返原本房間。
陳太以前開朗活潑,沒想到經染疫隔離後,性情行為起了很大變化,像變成另外一個人。她變得驚青、瞓唔安坐唔落、無信心、無心機、䒐䒏、恐懼、失眠,進食時又覺得鯁住喉嚨。雙腳更因乏力而曾經跌倒,幸無大礙。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開朗婆婆大變臉 不時抱怨「自己無用」
她每天與子女通電話時都哀聲嘆氣,「自己無用,死了更好」;有時候說「死啦,死啦,我以後再染疫,就行唔到㗎喇」!如果是親戚朋友來電,她的態度稍為溫和些,但仍不時抱怨:「個心好煩,好陰功。」家人懷疑她有創傷後遺症或抑鬱症,希望找專科醫生檢查。
我向咪咪仔細解釋,老人家面對環境轉變,適應能力相對較弱,而感染新冠的病人需要一段時間康復,才可回復正常生活,所以陳太的焦慮及情緒低落應屬暫時情况,可能找老人科專科醫生較合適,並建議她與家人商量後再決定。
我之後充當接洽人,與咪咪在港的弟弟大偉聯絡。4月初,陳太短暫離開院舍外出見醫生,算是丁點的社交活動,能夠呼吸一下外邊空氣,也可紓解內心的鬱結吧!
醫生:心理狀况比身體差
老人科專科醫生評估結論是:心理情緒狀况遠比身體情况嚴重。陳太訴苦失眠令她非常困擾,又自覺患病成了子女的負累。作為母親的醫生,以自己角色給予同理心回應,讓陳太稍感抒懷。
除了提供心理支援之外,醫生也處方鎮靜和安眠藥物,協助婆婆安定情緒和改善睡眠質素,另寫了一封信給醫院管理局社區老人評估小組跟進。同時,醫生建議院舍社工跟進輔導工作,幫助陳太盡快走出因社交孤立而導致不安的憂鬱情緒。
幾天後收到咪咪來電,感激母親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她服用安眠藥後睡眠有改善,晚上9時多上牀,半夜2時起牀,比以前已是很大進步,婆婆當然希望一覺睡到天光。
5月初咪咪再次來電,查詢為母親提供情緒輔導的資源。因為她睡眠雖有改善,但恐懼感、無信心和走路乏力情况沒有明顯進步。近期家庭又發生一些情况,導致母親心情不佳,咪咪不確定問題出自家庭原因還是新冠後遺症。
按陳太情况,似乎是新冠病毒後遺症徵狀。醫生建議一些復康運動,並協助院舍同事和家人明白陳太的情况,提供支援。
人是互動的,當院舍同事和家人了解到情况,就能夠諒解陳太為何會出現這些行為和情緒,亦懂得回應她的想法和情緒,對其康復十分有幫助。
相關文章: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知多啲:「暖暖心」計劃 紓緩照顧者壓力
【明報專訊】新冠後遺症又稱「長新冠」,根據世衛資料,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症狀包括極度疲倦、氣短、胸痛或繃緊、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腦霧)、味覺和嗅覺變化、關節痛等;症狀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臨牀上最常見是嚴重疲勞、虛弱、全身無力,心理問題包括抑鬱、焦慮、思維渙散、神思恍惚等。不少人痊癒後,身體似乎回不到從前的狀態。
抑鬱焦慮神思恍惚
年初第五波疫情嚴峻時,香港老年學會透過「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的護士及社工,推行疫下支援工作,支援居住安老院舍而病情趨嚴重的院友、家人,解答家人對醫護照顧上的疑問,紓解焦慮不安的情緒。陳太和家人亦因此與老年學會結緣。
香港老年學會亦得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緊急援助基金,推出「暖暖心」院舍照顧者計劃,於4月開展並維持至今年7月,協助院舍同工及照顧者紓緩壓力,幫助院舍內的新冠患者盡快走出陰霾。截稿之時,陳太女兒決定接受輔導,學習如何疏導照顧壓力,並學懂理解和回應母親的情况。較嚴重新冠後遺症患者要康復過來,極需要家人和專業人員攜手合作。
「暖暖心」院舍照顧者專線:9104 4681
文:廖進芳(香港老年學會賽馬會安寧頌高級經理(能力發展))
編輯:朱建勳
專題系列文章
- 兒童流感12嚴重個案 可併發肺炎、休克或腦炎 專家籲留意食慾小便量神志等病徵
- 手足口病個案上升 病徵發燒、口潰瘍 學者料幼園腸病毒仍活躍
- 【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 【流感】兒童免疫力較弱首接觸病毒:高燒、喉嚨痛、腸胃不適 及早打疫苗減併發症風險
- 港肺炎鏈球菌感染增 孔繁毅:多於流感高峰後出現 調查:滿50歲六成港人未接種因不知有疫苗
- 新冠BA.2.86易免疫逃逸 感染者病徵頭痛發燒流鼻水 學者稱近年市民多戴口罩乏呼吸道病毒抗體
- 【新冠疫苗】莫德納二價疫苗對曾感染者XBB.1.5中和抗體增7.5倍 月中供港私家醫院診所
- 【膝痛】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配合類固醇注射新療法 港大:紓緩術後疼痛加快康復
- 【深近視】6至8歲學童近視率較疫前升近五成 5個控制近視加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