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下已累計118宗死亡(14日),其中一名留醫伊利沙伯醫院的42歲女患者(第6971宗)於12日離世,成為疫下最年輕的無長期病死者。政府抗疫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今早(14日)在商台節目稱,據悉該病人在出現氣喘後3日才入院,指出氣喘已是病毒入侵下呼吸道並引發肺炎的迹象,若出現有關症狀應及早求醫,否則即使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亦會大打折扣。
發燒、氣促2日求醫 出現呼吸衰竭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表示,女死者生前沒長期病紀錄,工作場所有人確診,相信因此感染。死者12月4日起發燒、咳嗽及氣促,6日清晨到伊院急症室求醫,「當時情况好嚴重,出現呼吸衰竭,在急症室插喉及急救,即時送入深切治療部」。
何續說,死者第一個病毒數值(CT value)20以下,代表體內病毒量高,入院不久就進入肺炎期及巨大炎症期,院方處方雞尾酒療法,即干擾素加多種抗病毒藥物,其後接駁人工肺數日,延至前晚10時許不治。
許樹昌: 致肺炎、呼吸衰竭
許樹昌認為,女死者情况急速惡化較罕見,他說患者氣促代表有肺炎病徵,病毒已進入下呼吸道,相信氣促前已病發一段時間。他解釋,重症者臨牀演變分3階段,感染首周為病毒繁殖期,第4天病毒量最高;第二階段於第7天起出現,病人出現肺炎;巨大炎症期則是第三階段,病人免疫系統反應過大出現細胞因子風暴。
許續說,病毒量高的患者病發首周會獲處方抗病毒藥物,若插喉後仍持續惡化則會接駁人工肺;但人工肺喉管或導致細菌感染,病人獲處方以防喉管閉塞的薄血藥,亦可能導致腦部或內臟出血並致命。他說威院昨有9名危殆者,兩人60歲以下,最年輕為40歲。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表示,年輕病人病發後兩三日即插喉相對罕見,多數以延遲就醫及長者為主。對於用人工肺亦無助病情,他相信與細菌感染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有關。
許:部分患者出現免疫風暴 病毒打亂免疫系統
許樹昌稱,人類感染新冠病毒後,上呼吸道病毒量會大增,病發後2至4日傳播性會很強;然而病毒量回落後,一、兩成患者會出現「免疫風暴」,即病毒打亂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因子突然飈升,攻擊肺部,導致肺炎和呼吸衰竭。
他又指出,若發現病人兩邊肺部開始花,院方會在發病第七天提供類固醇,病情若持續嚴重,便需轉到深切治療部插喉,如插喉後氧氣還未回到安全水平,便需用人工肺。惟他指出使用人工肺或會導致後遺症,因需用膠喉插到大腿放血至人工肺充氧氣再輸入肺部,可能導致大靜脈出血或感染,而且要用薄血藥紓緩血塊堵塞血管,或令病人出現腦出血或內臟出血的風險。
何婉霞提醒,本港疫情仍嚴峻,籲市民提高警覺,並表示數名病人入院當日或數日內轉為危殆,亦有40多歲及50多歲病人入ICU,其中伊院ICU逾半患者為60歲以下。女死者為本港第三年輕死者,早前離世的38歲男本身患腦癱,第一波的39歲男死者患有二型糖尿病。
明報記者
專題系列文章
- 雪卵存精擬修例撤10年期限 過來人41歲懷孕:信有助生育率
- 諾如病毒肆虐 防護中心:急性腸胃炎活躍度高 生蠔魚生易受污染
- 日本諾如病毒爆發一死多人食物中毒 防護中心:高度傳染須梘液洗手 籲外遊警惕
- 關注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 減患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風險
- RSV經飛沫傳播 孕婦應否接種RSV疫苗?副作用、風險知多啲
- 養和「心臟導管介入資助計劃」為4類病人提供手術資助 獲李嘉誠基金會捐款逾百病人受惠 現接受申請
- 【流感高峰期】流感快測要用得精明有效?外遊用快測結果求醫有參考價值?
- 消委報告:12嬰兒護臀膏或致過敏、尿布疹惡化 患濕疹皮膚有傷口須留神
- 流感與傷風感冒的8個疑問 服特敏福作預防?心臟病肺病糖尿注意併發風險
-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 全球最常見3類感染來源:牛肉、農產品、乳製品 防護中心:徹底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