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認知障礙症】時事點對點﹕治腦退化新藥難研發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屬認知障礙症的一種。近年科學界對阿茲海默症成因的研究有明顯進展,有助研發可預防或減緩病情惡化的療法及新藥,但要將研究成果應用於開發藥物是極為複雜的過程。有參與開發的專家認為,雖然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療法及藥物的需求龐大,開發卻面對兩大障礙,包括缺乏研究資金及專利法對開發者保障不足等。

阿茲海默症患者隨着人口老化而持續上升,不少藥廠都着眼未來龐大的市場,不斷投資開發阿茲海默症藥物,但暫未見顯著成果。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2015年6月發表的報告指出,1998年至2014年間,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只批准了4種阿茲海默症藥物出售,終止研發的藥物則有123種。

資金短缺 專利法欠保障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神經退化疾病專家戈爾德(Todd Golde)2017年5月撰文指出,研發新療法及藥物的主要障礙是資金短缺。近年政府與公眾對研發阿茲海默症新藥所需資金不足的問題日益關注,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早前承諾捐出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支持有關研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過去5年也將阿茲海默症研究資金由每年5.03億美元(約39億港元)增至13.9億美元(約108億港元),但仍遠不及每年用於癌症研究的約60億美元(約468億港元)。

戈爾德續稱,另一大障礙是專利法對開發預防性新藥欠保障。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訂立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藥廠可為製藥的過程和成品申請專利,期限為20年,期限過後藥廠須公開配方,其他藥廠可用此配方配製仿製藥物。他指出,一般驗證治療藥物藥效所需成本已可超過10億美元,而預防性藥物的驗證遠超這價格,且很可能需時5至10年,到藥物真正可推出市場時,專利可能已接近到期,藥廠或難以回本。——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認知障礙患者 逾六成屬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積聚不正常物質,即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引致認知能力退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的資料,全球約有5000萬認知障礙症患者,每年新增1000萬宗病例,約六至七成屬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症主要影響老年人,但不是正常年老情况,影響記憶、思考、定向、理解、計算、學習、語言和判斷能力,對患者及其照顧者帶來心理、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壓力。

中大研視網膜影像篩查早期患者

隨着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患者將愈來愈多。根據中大資料,本港約有10萬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年紀愈大發病率愈高,70歲或以上發病率約10%,85歲約30%。中大醫學院2017年9月展開「早期阿茲海默症篩查研究」,探討以「視網膜影像」作阿茲海默症篩查的準確度,期望有助篩查出早期患者並及早介入治療,目標在兩年內招募100名年屆50至80歲的參加者,包括60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20名嚴重阿茲海默症患者及20名正常人。

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張艷蕾指出,視網膜可反映腦部退化情况,若視網膜有受損迹象,如出現白斑、血管減少及彎曲等,代表腦部的神經或血管受損。中大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表示,澱粉狀蛋白或會積聚於腦部10至15年才導致病發,但六成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病情會於3年內由輕度變為嚴重,失去自理能力,因此有必要及早發現高危患者,並介入治療,以防止進一步退化。他指出,目前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澱粉狀蛋白—正電子腦掃描」不普及,收費近2萬元;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檢測法則具入侵性,若未來能使用無創的視網膜影像作篩查,可減低患者的不便。

【認知障礙症】時事點對點﹕治腦退化新藥難研發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