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醫治療】治感冒中成藥 難對付流感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夏季流感爆發,一星期奪去51人生命。急症室迫爆,公立醫院、私人診所都有人滿之患,睇醫生要大排長龍。

若病情嚴重,當然要第一時間求醫;但感冒初起,有輕微喉乾鼻涸,如何自救?四款中成藥銀翹散、桑菊茶、藿香正氣丸及葛根湯,都是針對傷風感冒,可紓緩病情,如何選擇?中成藥真的可治療流感?

「流感大多是由『暑濕』或『暑熱』再加上風寒感冒引起,病情較複雜。」註冊中醫鄧思敏指出,夏天暑氣重及濕氣重,加上經常進食生冷食物,令寒邪困在體內發病,出現持續難退的發燒。

濕氣重導致周身骨痛,犯肺則引起咳嗽流鼻水,出現偏濁的痰和鼻涕;若濕邪停留在腸胃,會引致胃脹、胃口欠佳、惡心及肚瀉,亦會感到口乾,但偏偏因體內太多濕氣,令人不想飲水。暑熱和暑濕差不多,只是沒帶濕邪。暑熱會傷害人體的氣及津液,出現發燒、多汗、心煩、口乾及小便較黃等,最重要是傷了人體的氣血和津液,令人覺得疲倦。風寒感冒則是身體受風邪及寒邪入侵,出現發冷及流白色較稀的鼻水,周身骨痛。

寒感初起 可飲薑茶、浸浴

兼具西醫資格的註冊中醫蘇子謙則指出,夏季流感屬於「暑溫」或「濕溫」,多是高熱不退、多汗及有腸胃徵狀等。「中醫角度,『溫』與『瘟』意思接近,徵狀較一般感冒嚴重,傳染性較高,但沒有瘟疫般嚴重。暑溫會出現高燒及出汗多;濕溫則主要是低燒,濕重令人疲倦乏力,亦較難痊癒。」另外,天氣也會影響健康,近日天氣時好時壞,適應不到便容易受寒出現感冒;加上經常出入冷氣及食生冷食物也易受寒,引起怕冷、輕微發熱、全身骨痛等徵狀。出現風寒感冒首天,處理方法可包括飲薑茶及來個熱水浴。

流感病情複雜 需診斷後再處方

兩位中醫解釋的流感,其實都屬於暑病。兩人均認為,坊間常見針對感冒的中成藥﹕銀翹散、桑菊茶、藿香正氣丸及葛根湯,雖可治療初起或病情較輕的感冒,但未必可對付流感。蘇子謙解釋,流感徵狀較重及病情複雜,中醫需要先診斷後,再針對病情為患者處方;他提醒,大家如嘗試飲用這些成藥一兩次後,情病沒有任何改善,就應該馬上看醫生。

■感冒來襲 吃得清淡護脾胃

香港人愛吃生冷食物及凍飲,多數有暑濕。鄧思敏指出,有名四十多歲女士在晚上作感冒,加上感到胃脹、腹瀉及嘔吐,先後食用兩次藿香正氣丸,但至翌日腸胃問題沒有減輕,更出現發燒,因而求診。鄧思敏說﹕「本身病人之前食藿香正氣丸處理腸胃問題,覺得有效。但今次女病人體內濕氣重之餘,雖然藿香正氣丸有化濕作用,但她同時需要解暑,所以要配合其他中藥治療。」

脷苔厚又黃 濕熱纏身

另外,正值暑假,很多家庭外遊。一個八歲小朋友晚上出現喉嚨痛、喉乾、流鼻水等徵狀,服用銀翹散後,喉嚨痛雖然改善,但卻出現發燒及胃口欠佳。「診斷時發現他的脷苔很厚,原來他們一家人之前去旅行,不停食煎炸及生冷食物,加重了體內濕氣重,銀翹散只可作解熱,未能去濕。」

如何知自己是否濕氣重?鄧思敏教可看脷苔,「正常脷苔是白色薄薄一層,如很厚兼帶濕潤感覺,代表有濕氣,如白色脷苔即屬偏寒或中性,黃色則屬濕熱」。如濕氣在腸胃時,大便會稀爛。大家可食薏米、冬瓜、赤小豆及綠豆作解暑去濕,暑熱重人士可食清熱生津食物如西瓜、奇異果、花旗參、粉葛及馬蹄等;但濕重人士不宜多吃,怕愈食愈濕。另外,建議大家日常戒辛辣、凍飲、生冷食物及煎炸食物,減輕體內濕熱,也可降低發病風險。

蘇子謙則建議,患上感冒要避免過量進食,也要少食朱古力,否則會加重熱氣,影響病情;同時也要避免進食油膩濃味食物。感冒病人胃口差,因為身體為了對抗外邪,動用自身的「正氣」,故消化力暫時減弱。如這時食大餐會傷脾胃,漢朝《傷寒論》早已有記載。這種感冒兼食滯較常出現於小朋友,因他們脾胃功能未完全成熟,故家長要注意,小朋友感冒時要食得清淡一點。

■中醫食療

清熱祛濕湯 健脾緩暑病

鄧思敏推介兩款簡食食譜,祛除體內濕氣、解暑、清熱健脾,有助紓緩暑病。

◆藿佩扁豆衣茶(1至2人分量)

材料﹕藿香12g、佩蘭12g、扁豆衣9g

做法﹕將所有材料放入壺內,加兩碗沸水焗10分鐘

功效﹕解暑化濕。特別適合愛吃生冷、舌苔白厚膩屬脾虛濕重者。注意材料含揮發油,故不宜焗太長時間,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冬瓜薏米祛濕湯(3至4人分量)

材料﹕冬瓜1斤、生熟薏米各5錢、赤小豆1両、扁豆1両、瘦肉12両

做法﹕冬瓜洗淨,連皮及籽切件;瘦肉汆水;其他材料冲洗乾淨。用8碗水煮約2小時。可加小量鹽調味

功效﹕清熱解暑,健脾祛濕。由於冬瓜偏涼,因此湯水較適合脾胃濕熱,多吃煎炸油膩之人士,脾胃虛寒者則不宜

蘇子謙則推介由廣東省中醫鄧鐵濤推薦的流感預防方,名為十味湯,主要針對粵港兩地濕氣重而設計

◆十味湯基本方

材料﹕桑葉10克、菊花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葛根20克、大青葉15克、淡竹葉10克、蘆根15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

功效﹕此方適用於甲流流行期間容易受感染人士,每日一劑,清水煎服,早晚各一次,連續3至5劑。兒童、老人用量酌減。每人體質不同,並非皆適合這方藥,建議使用前先請教中醫師

文:許朝茵

圖:許朝茵、資料圖片,eskaylim@iStockphoto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24/news/_24yd101.jpg;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24/news/_24YD004_.jpg鄧思敏(圖:許朝茵);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24/news/_24YD003_.jpg蘇子謙(圖:許朝茵);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24/news/_24YD007_.jpg少喝凍飲——平日經常飲凍飲及吃生冷食物,會增加體內濕氣,令人容易疲累。(資料圖片);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24/news/_24YD005_X.jpg薏米(資料圖片);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24/news/_24YD008_X.jpg保健湯水——想以湯水保健,最好先向中醫請教,了解自己體質。(資料圖片);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