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臨牀副教授陳福和領導的團隊透過倉鼠實驗發現,新冠病毒在低溫環境更有效複製,導致更嚴重的炎症,並抑制中和抗體反應和延後康復。團隊建議所有符合接種條件的市民在這個冬天前接種新冠疫苗,以降低在即將來臨的冬天染病後的嚴重程度。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接種復必泰或科興疫苗 今起接種中心派發「即日籌」擴展至所有合資格年齡人士(附派發「即日籌」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地點)
港大倉鼠實驗:感染7日後 低溫組呼吸道病毒量明顯較高
轉眼已入秋,氣溫可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嚴重程度。袁國勇和陳福和領導的團隊,用金黃敘利亞倉鼠做攻毒實驗,將倉鼠分低溫、室溫和高溫3組,即分別在攝氏12至15度、21度及30至33度的環境飼養,每組有15隻鼠,並於牠們的鼻腔注射相同劑量新冠病毒,然後在不同日數蒐集倉鼠的組織。
研究發現,在感染後4日各組倉鼠呼吸道病毒相若,但至感染後7至17日,低溫組倉鼠呼吸道組織的病毒量明顯高於其他兩組。
相關文章:關於抗體測試、接種新冠疫苗的5個問題 針後無發燒?抗體水平下降疫苗失保護?
低溫組倉鼠肺部出現嚴重發炎出血
低溫組肺部出現嚴重發炎和出血,促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水平明顯較高,反映炎症較多。至於室溫組和高溫組在感染後7日已進入康復階段,但低溫組的呼吸系統仍有嚴重炎症、出血、組織損傷等,幾乎無恢復迹象,相信與低溫組的身體未能在感染初期控制病毒繁殖,使病毒對身體的影響持續增加。
免疫反應減弱 呼籲冬天前接種新冠疫苗
低溫組血清中和抗體滴度在感染後7日和30日明顯較室溫組低,可能由於針對新冠的免疫反應在低溫環境減弱,亦解釋了為何此組病毒量高和康復時間長。研究人員認為,身體處於低溫環境需用更多能量保持體溫,或對免疫系統有影響。
研究認為,在低溫環境新冠病毒能更有效在倉鼠呼吸道複製,導致更嚴重的炎症和持續損傷,並抑制中和抗體反應,指出於冬天感染新冠,肺部康復可能較慢,未來仍需研究在夏天和冬天感染新冠,持續病毒陽性的時間會否有差別。研究團隊建議所有符合接種條件的市民在這個冬天前接種新冠疫苗,以降低在即將來臨的冬天染病後的嚴重程度。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 中西藥合用改善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慢性炎症反應 港大:具協同療效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
- 中風病人無法吞口水 以「內窺鏡吞嚥練習」 兩月可拆胃喉
- 醫生:肺癌破壞肺結構致功能受損 一旦感染可致急性呼吸衰竭
- 慢病共治逾13萬人接受「三高」篩查 四成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
- 首間婦女康健服務「樂妍站」提供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查 64歲或以下須先做會員
- 日本百日咳持續蔓延 今年至今感染人數已達去年全年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