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2. 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
患者因尿酸水平過高,尿酸鹽結晶積聚於關節,刺激免疫系統出現炎症反應,可見關節劇烈紅腫熱痛。好發位置包括第一蹠趾關節(大腳趾頭)、足踝關節、腳跟、膝關節。多在半夜至清晨突然發作,症狀可持續數天至兩周。
3. 痛風間歇期
此時患者如能妥善控制尿酸水平,則病情可維持穩定;否則痛風關節炎可反覆發作,或演變成慢性痛風。
4. 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期
由於痛風日久,尿酸持續沉積,患者可在四肢關節出現痛風石,伴隨關節炎經常發作,影響日常活動;甚至導致關節變形,更有可能影響血管和腎功能。
急性痛風 飲食不節 濕熱蘊結
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時,患者常見關節紅腫發熱,劇烈疼痛(甚至不能觸碰),影響活動。按中醫理解,屬「熱痹」或「風濕熱痹」。風濕熱痹的形成,與體內濕熱蘊結有關。由於長期飲食不節,如嗜食肥甘厚味、暴飲暴食,導致體內積聚濕熱。當身體失調到一定程度,再吹風受寒,或夜間陰寒偏盛之時,經絡不行,濕熱痹阻,便可引起受影響的關節紅腫熱痛,出現急性炎症表現。
熱痹的中醫治療,可通過內服中藥清熱、祛濕、活血通絡。常用中藥包括防己、威靈仙、蒼朮、黃柏、川芎、桃仁等,中藥方劑可選用記載於《溫病條辨》的宣痹湯、記載於《丹溪心法》的「治上中下疼痛方」、白虎桂枝湯等。
飲食不節——長期飲食不節,體內積聚濕熱,再吹風受寒或夜間陰寒偏盛之時,經絡不行,濕熱痹阻,致關節紅腫熱痛。(設計圖片,sevendeman@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慢性痛風 脾肝腎不足 瘀血阻滯
如果痛風關節炎經常反覆發作,尿酸值持續超標,病情有可能進入慢性痛風階段。患有慢性痛風的人不僅經常出現關節炎,而且隨着尿酸不斷沉積於關節及鄰近軟組織,受影響部位可出現俗稱「痛風石」的尿酸結晶贅生物。由於關節炎頻繁發生,加上關節受破壞,有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嚴重影響外觀及活動功能,少數慢性痛風患者還可出現痛風性腎病。
中醫認為慢性痛風的病機,本在脾虛、肝腎不足,以致氣血兩虛、筋骨失養;標在痰濁、瘀血阻滯,妨礙經絡氣血運行。在治療方面,以關節炎反覆發作、關節僵硬或變形、關節周圍出現痛風結節者,辨證多屬痰瘀互阻,需要化痰逐瘀祛邪,常用方藥包括當歸、丹參、土茯苓、薏苡仁、身痛逐瘀湯等。而腰痠腿軟、乏力、麻痹,每遇操勞或天氣變化時症狀加重者,辨證多屬肝腎不足,需要補益肝腎扶正、強壯筋骨,常用藥包括秦艽、桑寄生、牛膝、杜仲、獨活寄生湯等。臨牀上慢性痛風的患者多數屬於虛實夾雜,治療通常要兼顧祛邪和扶正兩方面。
痛風對策:戒口多喝水 避吹風淋雨
在痛風的間歇階段,或者在尿酸值偏高但臨牀上無症狀時期,中醫主張透過日常起居飲食的養生改善體質,保持身體狀况穩定;西醫認為痛風原因是體內「嘌呤」代謝失調,因此主張通過節制飲食,減少攝取嘌呤。痛風患者需要戒口的食物,包括動物內臟、蝦、蟹、貝殼類海產、沙甸魚、椰菜花、菠菜、蘆筍、豆類、菇類、啤酒、長時間熬煮的肉湯(老火湯)等。
做運動減肥 改善尿酸代謝
預防痛風發作,除了戒口外,中醫更強調避免體內積聚濕熱。因此凡是屬性偏向濕熱食物,如肉類、辛辣油膩食物、甜食等,皆需節制食用。多飲開水(每天至少兩公升)有助身體通過小便排出體內過多尿酸。
養成做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避免超重和肥胖,可改善尿酸代謝。避免吹風受寒、淋雨冒濕,或過分飲食生冷,可減少受風寒濕邪侵襲,繼而妨礙經絡氣血運行的風險。雖然在醫學上痛風無法根治,但通過妥善調控,可使病情及身體狀態都保持穩定,有助預防關節炎反覆發作及痛風病情惡化。
食療健脾清熱祛濕
在改善痛風的中醫食療方面,一般可從健脾、清熱、祛濕方面入手,常用中藥如土茯苓、薏苡仁、赤小豆、黨參等,以糾正體內濕熱蘊結的失調。對年老、久病,或筋骨退化較嚴重者,可輔以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如杜仲、桑寄生、牛膝等。
戒濕熱食物——痛風患者避免體內積聚濕熱,屬性偏向濕熱食物,如肉類、 辛辣油膩、甜食等,皆需節制。(p_saranya@iStockphoto)
相關文章:【風濕】痛風頻發作 及早治療 預防關節變形 保存腎功能 患者須知:6大常見飲食謬誤
■ 五指毛桃薏仁赤小豆粟米湯
材料:
五指毛桃45克、生薏仁15克、熟薏仁15克、赤小豆12克、桑寄生15克、懷牛膝12克、陳皮6克、粟米兩條
製法:
先將粟米去皮(留粟米鬚)、洗淨、切塊,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90分鐘,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
清熱祛濕舒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