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逢天氣轉冷,入院病人數字增加,因患上嚴重呼吸系統疾病而引致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的個案也特別多。主要病因為肺炎和慢阻肺病(COPD)急性病發。在這些情况,除了用藥物治疾病根本,病人呼吸系統還需要接受外來支持以維持生命。
無法說話進食 或招奪命肺炎
如果單靠氧氣治療未能令血氧達滿意水平,醫生以往通常會經口腔插入喉管(俗稱「插喉」),將患者呼吸道連接至體外機器協助呼吸。但是,在「插喉」呼吸期間,病者需要藥物鎮靜以紓緩不適,無法如常地說話和進食,細菌更有可能隨供氧喉管直接進入肺部而導致奪命肺炎。
新療法縮短住院時間
近年,「無創通氣治療」(Non-invasive ventilation,簡稱NIV)為病人提供了毋須「插喉」治療呼吸衰竭的方法。病人只要佩戴一個鼻罩或面罩,經管道接駁到一個操作較簡單而體積較小的呼吸機。從醫學文獻所見,對於一些如慢阻肺病或心臟衰竭引致肺水腫(cardiogenic pulmonary oedema)等病例,NIV除可改善病情,還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和減低需要「插喉」去輔助呼吸的機率。病人除了可以繼續說話溝通外,如病情許可,更可以短時間暫停治療經口部進食。病人接受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會大為減低。
此外,經鼻高流量氧療(High flow nasal cannula,簡稱HFNC)是另一個近年冒起的治療方法。HFNC是經鼻管為病人供應高流量、濕潤和溫暖的氧氣,以維持滿意的血氧水平。它可以為部分「1-型」急性呼吸衰竭(Type-1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病人,提供一個避免「插喉」或減低需要依賴呼吸機支援時間的方法。
昏迷、心肺功能不穩者不適用
然而,不是每一個病例都適合NIV或HFNC。由於這些治療需要病人有一定程度清醒和呼吸能力,故一些昏迷、全沒自主呼吸能力、無法保證氣道暢通患者,就可能不適用。對於那些心肺功能維生指標極不穩定,以及經過這些治療仍未有改善的嚴重個案,就需要「插喉」接受機械通氣治療(mechanical ventilation)。當然,「插喉」與否,需要經醫生參考個別病情,以及病人和/或家屬的意願,再作出醫學決定。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研究: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焦慮傾向、學業壓力較高 倡納風險識別因子
- 5.5「手部衞生日」 緊記適時到位潔手習慣 正確潔手7個步驟
- 【肝癌治療】無創組織碎化治療是什麼?養和5月初進行首個治療
- 防護中心:本港新冠活躍程度創近半年新高 籲接種疫苗
- 【精神健康】長者社交孤立比率升至45% 超全球疫情時比率 「無獨有偶計劃」助減孤獨感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