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9冠狀病毒疫症為社會各界帶來挑戰,影響了我們正常生活。2019冠狀病毒不會一下子消失, 我們需學習適應與病毒並存的「新常態」,應對疫情採取各項防控措施,如保持社交距離、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及佩戴口罩等。
在疫情下,香港每天仍有超過2000名病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雖然醫學進步,但對某些器官衰竭病者來說,器官移植依然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礙於捐贈器官來源供應有限,不少病人因為等不及適合器官,便離開世界。為縮短病者等候時間,使他們能及早重獲新生,市民積極支持器官捐贈,實在十分重要。
登記名冊 向家人說意願
衛生署於2008年設立「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提供一個方便途徑,讓市民登記離世後捐贈器官意願。名冊也提供一個可靠及有效方法,讓醫院管理局的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在病人身故時,確定他們生前已表明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盡快聯絡家屬並取得他們同意,捐出死者器官來救助有需要的病人。換言之,捐贈者去世後,需要得到家人同意才可以做移植手術。因此,把意願告訴家人至為重要。
在抗疫「新常態」下,我們仍然可以支持器官捐贈,燃點別人的生命。其中包括:
- ‧登記(Sign-up)——即使安坐家中,仍可以在網上於「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www.codr.gov.hk)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亦可填妥經下載或索取的器官捐贈宣傳單張內的登記表格後,寄回或傳真至衛生署
- 分享(Speak-out)——疫情下,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我們都選擇減少外出,多留家中。大家可以善用日常生活中的時機,例如看見器官捐贈或移植的新聞或宣傳時,與家人展開討論
- 傳播(Spread-out)——可以藉機在社會推動捐贈器官的風氣
器官捐贈不但可以幫助有需要病人,亦幫助病人的家庭。一個決定,足以令輪候器官移植的超過2000名病人重燃希望。大家在「新常態」下,仍可以身體力行燃點別人生命.
文:楊芊芊(衛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13分鐘健身操 帶氧+肌力訓練 防跌倒做個精靈長老
- 【爆拆】皮膚缺水求救 小心變濕疹 解構3種潤膚產品: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
- 運動抽筋3個應急方法 反覆出現或身體亮警號
- 黃曲霉毒素可損肝功能 進食飽和脂肪酸食物過多增壞膽固醇水平
- 非所有超加工食品有損健康 研究:含纖維麵包、穀物產品減心臟病風險
- 【婦科病】與肝脾腎關係密切 每天按揉小腿內側三陰交 女性保健作用大
- 立冬適合補益腎氣 不足者易腰膝痠軟、尿頻、月經失調
- 拆解黑色食物 含花青素助抗氧化 冬天助補腎氣 無助減肥?
- 肥胖幕後黑手:加工食品含乳化劑、人造色素、代糖、防腐劑破壞腸道微生態
- 【扁平足】足弓下塌可引致足底、腳踝、腰背痛症 教你「造弧」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