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異位性皮炎徵狀、3治療方法及副作用等利弊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特應性皮炎(又稱「異位性皮炎」)是一種慢性炎症皮膚病,影響成人和兒童;病因涉及遺傳、免疫系統、環境及皮膚屏障因素等複雜相互作用。由於患者的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導致某些免疫細胞及炎性分子水平增高而發病;要對付嚴重的特應性皮炎,促成了針對免疫系統的各種治療,包括全身性免疫抑制藥物、生物製劑和Janus激酶抑制劑。但它們都各有副作用,使用藥物必須仔細考慮並定期監測。

解構異位性皮炎徵狀、3治療方法及副作用等利弊
治療方法–潤膚劑、皮質類固醇及濕裹療法,是治療輕度或局部特應性皮炎的最有效方法。(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異位性皮炎徵狀  90%病例5歲前發作

特應性皮炎徵狀包括極度痕癢及反覆濕疹病變,通常表現為紅腫、炎症和鱗屑狀皮膚。此病通常在兒童時期發作,約90%病例在5歲前出現,可以顯著影響孩子日常生活質素,例如影響睡眠、導致缺課,並造成一定心理壓力。對於輕度或局部有限的特應性皮炎,局部潤膚劑、皮質類固醇及濕裹療法,是最有效及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療選項;但遇到嚴重情况,則需要其他療法。

全身性免疫抑制藥物

潛在風險 一般幼童不適用
全身性免疫抑制藥物用於對付嚴重、廣泛的特應性皮炎,特別當一線局部治療失敗後,將會考慮使用。此類藥物通過降低身體免疫反應,從而減少炎症及緩解症狀,例子包括環孢素(ciclosporin)及甲氨蝶呤(methotrexate)。不過由於可能出現副作用,包括胃腸問題、肝腎毒性及感染風險增加,所以一般只用於嚴重病例上。另外,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及麥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過往也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但使用頻率較低。鑑於這些藥物潛在的風險及副作用,一般只適用於成人患者,或接受過所有其他療法均失敗的較年長兒童。

解構異位性皮炎徵狀、3治療方法及副作用等利弊
極度痕癢–特應性皮炎徵狀包括極度痕癢,會顯著影響孩子日常生活質素。(設計圖片,triocean@iStockphoto)

生物製劑

較安全 顯著改善病情
生物製劑是一種新型的免疫疾病藥物類別,這些經過工程設計的蛋白質,專門針對免疫系統的特定部分。杜匹魯單抗(dupilumab)是首種獲批准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的生物製劑,通過抑制兩種關鍵蛋白——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和白細胞介素-13(interleukin-13), 阻止它們誘發的炎症反應。

最初,dupilumab批准用於12歲及以上中度至重度特應性皮炎的青少年,他們是全身治療的候選試驗者。最近的3期試驗顯示,藥物顯著改善患者的總體疾病嚴重程度、皮膚清晰度、瘙癢及跟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隨後批准範圍擴大至包括6到11歲兒童,然後是6個月到5歲、病情不能控制的中度至重度兒童。Dupilumab一般較安全,最常見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反應和結膜炎,後者通常可用潤滑眼藥水來控制。


相關閲讀:【過敏懶人包】告別濕疹、塵蟎過敏護士教你4妙招由日常生活做起


Janus激酶抑制劑

使用前排除潛伏感染
Janus激酶抑制劑(JAK inhibitors)是另一類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藥物,通過阻斷參與免疫反應的Janus激酶,以減少炎症並緩解症狀。然而,這些藥物會抑制免疫系統,必須在使用之前排除潛伏感染,包括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等。Janus激酶抑制劑潛在副作用包括感染風險增加、疫苗保護力降低、血液計數改變、膽固醇水平升高、肝損傷和胃腸不適。這些是可能的副作用,並非所有使用藥物的患者皆會出現。與醫護人員商討這些潛在風險,作出明智治療決定至關重要。患者必須權衡控制特應性皮炎症狀、藥物益處與潛在風險。使用Janus激酶抑制劑期間,建議定期覆診和血液監測。

隨着醫學研究和臨牀試驗的進步,各種Janus激酶抑制劑的批准使用年齡及應用範圍都可能會變化。目前獲批的Janus激酶抑制劑包括以下3種:

  • 巴瑞替尼(baricitinib):
    用於治療2歲及以上,中度到重度特應性皮炎
  • 阿布昔替尼(abrocitinib):
    用於治療12歲及以上,中度到重度特應性皮炎
  • 烏帕替尼(upadacitinib):
    用於治療12歲及以上,中度到重度特應性皮炎

相關閲讀:轉季濕疹又發作從頭到手腳7個日常護理方法 紓緩皮膚痕癢減惡化機會


各有副作用 需定期監測

總的來說,當前在兒科群組中治療特應性皮炎,涉及多種層面方法,其中全身性免疫抑制藥物、生物製劑及Janus激酶抑制劑都發揮顯著治療效用。然而,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及長期安全問題,使用這些藥物必須經過仔細考慮並定期監測。重要的是要緊記,治療選擇應根據個別情况而定,考慮到疾病的嚴重程度、孩子的整體健康狀况及其發育需要。故此,採取何種治療方案應取決於醫療提供者協商的基礎上,並同時顧及孩子和家人的喜好及生活方式。

文:陸俊文(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