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肺癌,許多人也會形容它是相對較「惡」的癌症,往往及至晚期才會出現症狀,所以被認為是死亡率高、存活期短的癌症。不少人更以為只有煙民才是肺癌高危一族,或忽視這個本港頭號致命癌症殺手。其實,吸煙並不是導致肺癌的唯一原因,即使從未吸煙也有風險,當中尤以女性為多。究竟可如何及早發現肺癌?一旦病發,有哪些治療選擇?
肺癌種類繁多 吸煙非唯一成因
養和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醫生表示,肺癌的種類繁多,如屬於「原發性肺癌」,可簡單分為「中央型」和「周邊型」:
中央型:病灶位置通常較接近主氣管,其病徵相對明顯,患者會出現咳嗽、多痰,甚至咳血或氣喘,惟因為患者大多都是長期吸煙人士,而症狀與長期吸煙所致的不適相似,即使症狀有所加劇,患者也未必能察覺異常。
周邊型:病灶位於肺部細小的氣泡,其症狀相對較輕微,當腫瘤增大至影響氣管時,才會出現明顯的徵狀,一般較難發現。
無聲無息的肺癌 非吸煙人士也確診
在患者不察覺的同時,肺癌有機會已一步步攻佔肺癌以外的地方。肺癌是一種相對較容易擴散的癌症,當擴散至骨骼時,可能會引起疼痛;擴散至腦部的話,則可能出現抽筋等病徵。蔡醫生指,臨床上不乏病人在出現肺癌擴散的徵狀後,才察覺異常而求診。
至於為何會導致肺癌,吸煙是主因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非吸煙人士也有機會患上肺癌。這類個案較常見於女性,暫時醫學界尚未確實了解箇中原因。蔡醫生續稱,為了及早診治肺癌,醫學界一般建議高危群組,包括50歲以上、吸煙、有家族病史的人士,可定期進行低劑量胸腔電腦掃描,有助及早發現肺癌。

哪類肺癌可被根治?
常說病向淺中醫,在肺癌治療上,確診不同期數,其治療方案亦會有所不同:
- 第一期:腫瘤4cm或以下,沒有淋巴轉移或入侵其他組織
- 第二期:腫瘤超過4cm,或有轉移至氣管、淋巴腺
- 第三期:腫瘤擴散至縱膈淋巴腺,或鎖骨以上的淋巴腺
- 第四期:擴散至遠端,包括肺膜、骨骼、肝臟、腎上腺和腦部等,並出現肺積水
蔡醫生表示,第一期至第三期肺癌是可以根治的。而在第一至第二期肺癌個案中,只要腫瘤或淋巴轉移的範圍不大,通常可以採用手術治療或放射治療。而治療第三期肺癌,一般會採用同步放射治療及化療,同樣有機會達至根治的效果。
肺癌基因檢測 配對個人化治療方案
蔡醫生續稱,隨着近年癌症基因檢測的應用,如驗出腫瘤帶有特定的基因突變,便有機會配對嶄新的治療方案,作更個人化的治療。舉例而言,當第1B期(即腫瘤稍大,約3至4cm)至第三期肺癌患者進行肺癌腫瘤基因檢測並抽取腫瘤組織作檢測後,發現腫瘤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或ALK)基因突變的話,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醫生或會建議患者服用相應的標靶藥物約2至3年,以預防復發。研究顯示,此治療方案可減低復發機會超過60%,而現時適用於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已發展至第三代。蔡醫生補充,肺癌擴散至腦部的機會較高,但腦部的血腦屏障一般會阻隔藥物進入腦部,而第三代標靶藥的好處是較能穿過這道屏障,有效進入腦部後對付癌細胞,加強對腦部的保護。如患者的情况合適,可以考慮採用。
他補充,當長時間單一使用標靶藥物,癌細胞可能會逐漸出現抗藥性,屆時或需要再檢測腫瘤基因突變,再針對不同的抗藥性,處方適當的藥物。
至於並無帶有基因突變的患者,在接受手術或放射治療後,亦可接受一至兩年的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及PD-L1抑制劑作為鞏固治療,減低復發機會。
混合式治療 全方位控制肺癌
針對第一至第三期(尤以第二期為主)而適合採用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如在手術前已發現淋巴轉移或腫瘤超過4cm,可以在手術前先接受為期12星期、合共四組化療加免疫治療,先縮小腫瘤。蔡醫生指,現時有不同的醫學數據發現,採用此混合治療方案的患者有超過三至八成的機會,腫瘤可縮小一半或以上 ,有助讓手術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近年愈趨常用。他建議肺癌患者,接受手術前可尋求臨床腫瘤科及外科專科醫生的意見,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至於第四期肺癌,通常已擴散至另一邊肺部、出現肺積水或已經擴散至其他遠端器官,如骨骼、肝臟等,所以治療目標為控制腫瘤、延長壽命,並以藥物治療為主。蔡醫生指,治療方案包括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標靶藥物大多屬於單一治療,其他治療則可混合使用。近年推出的新藥抗體藥物複合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簡稱ADC),原理是將抗體與藥物結合,利用抗體較易被腫瘤吸收的特性,令藥物更集中地對付癌細胞,令治療更具針對性。
相關閲讀:【肺腺癌】非吸煙者患肺癌比率趨增 世衛:空氣污染屬高風險因素
治療愈趨進步 減輕副作用
蔡醫生指,隨着整體抗癌藥物的演進,副作用亦相對傳統治療有所減輕或改善。如肺癌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常見影響皮膚、黏膜、腸胃等,部分亦可能令病人水腫,影響行動能力,但並不常見;免疫治療則透過刺激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腫瘤,但如免疫系統太活躍,「錯認」健康的細胞作為攻擊對象,可引致器官發炎如肺炎、腎炎、腸胃炎或甲狀腺發炎。因肺癌患者的肺功能本已欠佳,一旦出現肺炎可致呼吸困難,故需多加注意,但此副作用並不常見,即使出現亦可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加以控制。因此,醫生須視乎個別病人的狀况,決定合適的後續治療方案。
至於近年在國際上愈趨普及的質子治療,蔡醫生指,第一至第三期肺癌患者如需接受電療,選用質子治療可避免傳統電療的副作用。以本港的質子治療系統為例,目前已治療數個病情相對複雜而適合使用質子治療的肺癌個案,如癌症復發,或腫瘤鄰近食道、神經線及重要血管。當中的關鍵是每次治療前,均會由包括醫生、物理學家、醫學放射計量師及放射治療師在內的團隊準確量度腫瘤的位置、大小、射線的入射角度及強度等,利用質子的「布拉格峰」特性,令射線高度集中在到達腫瘤後才釋放,大大減少對周邊重要器官及健康組織的傷害。
蔡醫生表示,隨着癌症篩查的進步與普及、肺癌治療的突破,加上大眾的健康意識增加,已大大幫助早診早治肺癌,可以更有效控制病情,病人的存活率亦有所提升。香港的肺癌統計數字反映近5年的死亡率,不論男性、女性也同樣錄得下降,顯示肺癌絕非不治之症,只要及早發現及使用精準的治療,仍有機會可以妥善控制病情及減少副作用,做到與癌共存。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精準應對兒童癌症 減少長遠後遺症及對發育的影響
TIPS:預防肺癌方法
- 戒煙
- 避免吸入二手煙
- 避免接觸致癌物,如石棉、氡氣等
- 保持健康飲食,減少進食加工食物及飽和脂肪
- 培養運動習慣,保持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