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轉天氣周身痕 密密冲涼招過敏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天氣回暖潮濕,皮膚不再繃緊,但不時出現紅腫兼痕癢難耐,忍不住動手抓,隨時抓得皮破血流,令人煩躁不安,如何醫治?中醫說要清熱,多滋潤;西醫勸你忍一忍別去抓,否則分分鐘愈抓愈差。

■西醫說:「皮膚敏感發作時,可輕拍患處,避免用手抓,一旦抓損皮膚,可加重病情。」唐碧茜(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蕁麻疹一嚿嚿 1天消退不留痕

問:皮膚又紅又痕,究竟是皮膚敏感還是濕疹?

答:皮膚敏感只是統稱,簡單而言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濕疹、蕁麻疹及接觸性皮炎。

(1)濕疹

濕疹徵狀包括紅、腫、痕癢、皮膚乾燥及脫皮等,嚴重者甚至有水疱和滲液,康復後有可能留疤。成因包括遺傳及自身原因,因皮膚屏障可減少水分流失,以及抵抗外來的致敏原,如化學物質及病菌等,若屏障功能失調或免疫系統反應過度,便會引發濕疹。另外,壓力、接觸刺激物質如肥皂或清潔劑等,或者天氣突變和轉乾燥,也會誘發濕疹。

(2)蕁麻疹

蕁麻疹或稱風疹,是常見的皮膚病,分有急性及慢性,前者發病數周後便會消失,但若持續反覆發作,超過6個星期便屬於慢性。蕁麻疹發作時,出現帶紅、大小及形狀不一的浮腫疹塊,可長在身體任何部位,十分痕癢及有些發熱,一搔起來紅腫更明顯更痕癢。一般24小時內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常見成因包括進食致敏食物、藥物、蟲咬、壓力、按壓、冷熱溫度、運動、陽光或皮膚劃紋症,即用手指或物件在身體上可劃出一條浮腫痕迹。醫學文獻指出,慢性蕁麻疹有七至八成患者找不出致敏原。

(3)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簡單來說就是因接觸到刺激物或致敏原後,引致皮膚過敏,如紅腫癢等,常見成因包括:洗潔精、清潔劑、染髮劑、橡膠手套、鎳金屬及化學物質。

■避開致敏原 服抗組織胺紓緩

問:如何醫治?食藥即可?

答:蕁麻疹患者應避免已知的發病誘因,治療方法可因應病情,按醫生指示服用抗組織胺藥物,嚴重時可能要使用系統性類固醇或免疫系統調節療法。別小看蕁麻疹,當它出現在皮膚與黏膜交界如嘴唇、眼皮、生殖器或在體內器官如腸道或氣管等,有可能出現嚴重腫脹的「血管性水腫」,引致腹痛或窒息。如有嚴重氣管阻塞患者應即到急症室求診。

濕疹患者經常塗潤膚膏,恢復皮膚屏障功能,減輕乾燥所引起的痕癢,並有助減少使用類固醇。濕疹發作時可用外用藥物包括類固醇藥膏,必須遵照醫生指示使用及覆診;還有外用免疫調節劑,主要用於不宜長期塗類固醇的部位,如眼周。痕癢情况較嚴重致影響睡眠的患者,醫生會處方抗組織胺。難以控制的濕疹,則可能需要口服類固醇藥、口服免疫系統抑制劑或光學治療,按病情決定治療方法。

接觸性皮膚炎患者,應找出刺激物或致敏原並避免接觸,就算要接觸,也要戴上棉質手套,然後再戴膠手套。日常多使用潤膚膏及刺激度較低的代用肥皂,因代用肥皂較一般肥皂刺激性低,不易令皮膚乾燥或受刺激,另外,也要按醫生指示使用外用藥膏。

■搔癢愈抓愈癢 輕力拍分注意力

問:發病時很癢,很想抓癢,如何處理?用冷水冲身?

答:皮膚又紅又痕時應避免搔癢,尤其是蕁麻疹,會愈抓愈痕,而且抓傷表皮,損壞皮膚屏障保護功能,加上指甲藏有不少細菌,更易被細菌入侵,加重病情。此時,可以輕拍患處致輕微痛楚,分散注意力,另外,可薄塗無人工香料及防腐劑等化學成分的保濕霜,有助紓緩皮膚痕癢,甚至可冷藏產品,輕微冰涼感可加強紓緩效果。雖然用冷水冲身可即時減低紅腫痕感覺,但冲涼時會洗走皮膚屏障的皮脂膜,流失水分,減低皮膚保護能力,故經常冲身隨時令肌膚更乾燥,更易過敏。

留意在皮膚問題發作時,代表皮膚欠缺足夠保護,較平時脆弱,就算日常慣用的產品,也可能刺激皮膚。同時,避免用磨砂及美白等刺激物,以及減少曬太陽,怕皮膚未有足夠能力抵擋紫外線的傷害。此外,盡量不要化妝,讓皮膚休息,而且化妝工具也可能藏有細菌,增加感染風險。

■西醫:潤膚貼士

乾肌選護膚品 先乳霜後油

選用護膚品時,最好有保濕及鎖水兩大功能。產品水油比例和質地不同,功效亦大不同,可分為以下類別︰

(1)純油分產品

不能補水,但鎖水功能高,質感較黏身,有可能阻塞毛孔,導致毛囊發炎

(2)乳霜或乳液

油分較少,兼具補水及鎖水功能

(3)啫喱狀產品

油分最少,感覺清爽但鎖水能力最弱

塗抹感刺痛 或太乾有傷口

建議乾燥皮膚應用油分較重的產品,可先用乳霜補水,再用護膚油鎖住水分。有時塗完護膚品後,感到拮、刺不適,可能是因為皮膚太乾有細微傷口,受護膚品刺激,尤其是化學成分較重的產品,故最好停用。

皮膚敏感患者使用護膚品前最好向醫生查詢。

■中醫說:「皮膚紅腫痕癢,是身體一個警號,代表身體積有熱氣,要加以調理。」嚴耀堅(註冊中醫)

■春夏之交 濕熱纏身

問:中醫角度,為何皮膚會紅腫痕癢?反映身體有何問題?

答:皮膚紅腫痕癢,大多是蕁麻疹,中醫學叫癮疹,廣東話俗稱風癩,是身體一個警號,代表體內積有熱氣。主要有以下4個證型︰

(1)外感風熱型

通常因風熱感冒引起,有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微燒及輕度周身骨痛等

(2)濕熱內蘊型

最常見一種,由熱氣食物引起,紅腫痕癢特別明顯,伴隨煩躁、肝火較盛、口乾、口苦、小便黃、大便乾

(3)風燥血熱型

患者本身皮膚偏乾燥,對環境溫度變化較敏感,一旦受風吹易紅腫,日常出入冷氣地方也易發作

(4)陰虛火旺型

因睡眠不足、情緒不穩引起,伴隨手心熱、煩躁、出汗、壓力大、口乾或眼乾等

春夏期間,大多數以濕熱內蘊一類為主,因本身體內積有濕熱,同時又在濕熱的環境內,加劇病情。秋冬季節,皮膚易乾,則風燥血熱型較多。不過,很多患者都不止一種證型,大多屬混合型,例如經常食熱氣食物,又晚睡加上皮膚本身偏乾燥,病情複雜。如處理不善,皮膚持續痕癢,不停搔癢,抓損皮膚至潰爛,沒有好好處理,可惡化成濕疹。

■食熱氣歎冷氣 寒熱夾攻

問:誰屬高危?什麼體質最易患上?

答:蕁麻疹成因跟飲食和作息關係較大,一般來說,愛吃海鮮、煎炸、辛辣、肥膩、濃味者屬於高危;睡眠不足或情緒緊張者也易患上。在香港,我們一般遇見的蕁麻疹都是風熱型或濕熱型較多,皮疹顏色鮮紅,成片狀或風團,凸出於皮膚表面,局部皮膚痕癢,搔癢後紅腫會迅速擴散。

香港位於亞熱帶,生活在這裏的人,體質本應偏熱,但香港地冷氣長開,大家長期受寒下,又愛食燥熱食物,令皮膚產生熱,導致寒熱夾雜的體質,容易誘發蕁麻疹。一個20多歲的OL,經常在辦公室工作,有天起牀後出蕁麻疹,雙眼明顯腫了起來,差點睜不開眼,情况非常嚴重,除了求診,她不敢出街。經診斷後,證實她為濕熱型體質,因經常吃熱氣食物如餅乾,晚睡兼工作壓力大,需用藥治療及調理身體。

■吃得清淡戒海鮮 食物不宜太熱

問:皮膚紅腫痕癢,即時應如何處理及治療?

答:蕁麻疹發作有時可自行消腫,但有時則要用藥治療。如發現蕁麻疹不時復發,代表患者未完全康復,有些甚至會持續數年反覆發作。發作時應嚴格戒口,食得清淡,停食海鮮、煎炸、辛辣、肥膩、濃味食物,食清淡的粥直至疹消退,溫度也不能太熱,因為食物發出的蒸氣會加速皮膚轉紅。

治療方面可以內服中藥,也可外塗藥膏處理。病情輕微的食一日藥已有改善,較嚴重者就要用藥一星期以上。此外,可用針灸治療,基本上一次可即時止痕。

■濕熱型人 煲黑豆綠豆

另外,可飲用以下食療改善病情。患者如有疑問,可先向醫師查詢:

■清熱涼血飲

材料:綠豆、黑豆各30克,生地12克,防風6克,冰糖12克

製法:用800毫升水煲滾後,轉慢火煲30至45分鐘,放涼後飲用

適合:濕熱型人士

■四物湯

藥材:熟地、川芎、白芍及當歸各9克

製法:用600毫升水煲滾後,轉慢火煲30分鐘,放涼後飲用

適合:血虛型人士

■中醫:調理貼士

食完煎炸清熱就無事?

治療後,患者應好好調理身體,才可預防蕁麻疹復發。保持充足睡眠,調節情緒,穿著純棉衣物,避免過度出汗及曝曬。

日常多吃清熱滋潤的蔬菜水果,例如:西瓜、雪梨、蘿蔔、白菜、生菜、西洋菜、赤小豆、綠豆、薏米等,同時避免進食煎炸食物,別以為煎烤食物才屬熱氣,其實很多食物也是熱氣,只是大家不以為意,例如味精,食完味精後會口渴,會消耗津液,令人心跳加速,皮膚溫度上升,擴張微絲血管,易變紅及出疹。雖然理論上食完熱氣食物,可再食清熱食物抵消,但實際上未必可以即時修復身體已受的損傷。

文:許朝茵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643a0f2b9bd52e7e75c1baf1a4a7.jpg忍一時——皮膚敏感時,若不停抓,隨時抓損皮膚,加重病情。(圖:champja@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776ceebc1b977729635486e83b93.jpg(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8227b54877c8cae7cb074cfe7caf.jpg(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8c69b79b0a7e514021fbd654ee4c.jpg(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95b8c0a39d7f4665861d828e8ba6.jpg經常潤膚——皮膚敏感患者,要注意護膚,確保皮膚健康,對抗外敵。(圖:MILANTE@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a045de6adda77f110869a38f0f7c.jpg(圖:kitzcorner@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aa69d79624ef08afa464af9a4bd8.jpg(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b421ac3f103b0b43143637aa772d.jpg(資料圖片);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47cc015f95dc36040852f629af03cd9.jpg雪梨(資料圖片);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