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浸會大學10年前的統計,香港近半癌症病人同時使用中西藥治療癌症。不少癌症病人希望利用中藥調理身體,增強抵抗力,另一方面又擔心同時服用中西藥會損害肝功能。這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重要障礙。中西藥同用會否損害肝功能?恐怕沒有一個簡單直接的答案。
常用中藥,少則300多種,多則500種,藥性和毒性各有不同。藥性較溫和的中藥如黨參、紅棗、淮山、杞子、茯苓等,是一般家庭常用的煲湯材料,或融入到各式各樣菜式當中。在便利店買得到的「健康飲料」,當中亦有中藥成分。這是中醫所說「醫食同源」,中國人飲食很難完全避開中藥。至於一些癌症病人有可能用到的中藥,包括蟾酥、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屬中醫所講的抗癌中藥,藥性和毒性較強,長期服用恐怕對身體產生傷害,必須在中醫指導下適量使用。
西醫嚴格監察傷肝風險
西藥抗癌藥亦會引起肝毒性。但抗癌藥物包括化療、標靶藥或免疫療法,在臨牀使用前都經過不少研究,對於肝毒性的發生率,以及如何因應肝功能調校藥劑量,都有清楚指引。例如,新的免疫療法,有小部分病人會因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肝臟引起急性肝炎,在臨牀上亦見到。應對方法是馬上用大劑量類固醇,減低自身免疫攻擊肝臟,否則可能有肝臟衰竭甚至致命風險。所以西醫處方抗癌藥物時,會定期監控肝功能和其他血液指標,一旦肝功能出問題,可以及早提供適當治療。另外,有部分新藥物推出市場後,發現有在研究中未察覺的毒性,就會透過發表文獻等方法,通報各國藥物監察機構,讓全世界醫生獲得最新的藥物毒性資訊,是對病人多一層保障。所以,西藥當中有肝毒性,是一種可以控制的已知風險(calculated risk)。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