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賢心事:在抗疫中的焦慮

(明報圖片)
【明報專訊】抗疫是與危險對抗、保護自己。因為時刻要保持警惕,所以焦慮已在大家心中慢慢累積起來。有一些朋友已經發覺睡眠出現問題,有些之前穩定了的情緒病人這個時候情緒問題再次浮現。
當「戒備狀態」一直持續,壓力便一直累積。這種壓力的來源不是來自某單一事情,比較沒有聚焦,但在生活中使我們不斷牽掛,漸漸形成緊張狀態,使身體不能放鬆下來。在疫情裏,我們無可避免地不時注意着洗手、買口罩、戴口罩、留意身邊有沒有人看似不適徵狀、留意疫情相關新聞等等,這些動作不會使我們馬上焦慮起來,但當時日久了,身體便可能出現不能放鬆的信號,例如腦海總是轉個不停、情緒變得焦躁、處事變得沒有彈性,甚至開始出現疲倦、腸胃不適、半夜醒來等等徵狀。正正因為壓力的來源並不明顯,不是每個人都留意到疫情為我們帶來的壓力。
照顧身心靈 為持久戰作準備
疫情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且可能還會繼續。當我們在抗疫物資、衛生習慣上已經有了準備,現在是時候也為我們的心靈準備一下。這個準備並不是要自己再做些什麼,而是多留意自己在無意間因為疫情而不能放鬆下來、因為疫情而變得疲累。要打持久戰,便要在抗疫的生活方式裏找到自己能放鬆和享受的時刻,要看見自己在這個戰備狀態下的焦慮。當我們看見自己的感覺,才能找到平衡點,在抗疫之餘不忘照顧自己。
要打持久戰,我們不能一直忽略自己的心靈。是時候重整一下旗鼓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醫生)
- 新冠疫苗非建議每年或定期打加強劑 接種新建議:未染疫6個月至17歲應打齊3針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