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工關節 ‧ 下)人工關節是以合金製作,當然不會生鏽。很多人誤以為人工關節和機械人一樣是以金屬軸相連,但醫學上所使用的人工關節,是以人體關節為藍本,以膝關節為例,是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股骨金屬假體、脛骨金屬假體,以及置於股骨和脛骨假體之間的墊片。
當人工膝關節屈伸時,並非金屬之間的運動,而是金屬和墊片之間的運動;這種運動模式,除了有高穩定度外,同時將摩擦損耗減至最小。
金屬假體是用合金製成,最常用的便是鈷鉻合金,它的特點是剛硬堅韌,同時具備良好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墊片則是聚乙烯,墊片是整個人工關節中主要會磨蝕的部分,磨蝕速度隨運動量而定,但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大部分人工關節可以使用20年以上。
局部置換 10年後或需再換
隨着醫療技術發展,現在部分病人可以選擇局部膝關節置換——半膝關節置換。這類型手術只適合較早期的膝關節退化病人,因為手術幅度比較小,而且保留了前後十字韌帶和沒受到影響的關節面,所以康復的速度也比較理想。但是,因為沒有置換的部分關節面會隨時間而退化,所以部分病人在10年後仍有可能需要接受全膝置換手術。
手術方法,大部分都是利用人工關節模具裁骨,再用骨水泥將金屬假體固定在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上。另外,在手術期間可以應用電腦導航輔助,找出更準確的裁骨位置。
改善疼痛 可做低強度運動
在置換人工關節後,絕大部分病人都有顯著改善,其中以膝部疼痛最為明顯。但對於部分高需求人士,特別是以返回運動場比賽為目標的運動員為例,人工關節始終沒辦法承受競賽水平的運動量。
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術後忽視了物理治療訓練,最關鍵是大腿四頭肌的鍛煉,如果沒有大腿肌肉的配合,即使有了新的膝關節,也沒有足夠力量去運用。研究顯示大概有63%病人在接受了全膝關節手術後可重回運動場,而半膝關節的比率則更高達90%以上。雖然大部分人仍是以低強度的運動為主,例如游水、高爾夫球等,但相比起術前寸步難行的情况,已經是差天共地了。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 【流感】兒童免疫力較弱首接觸病毒:高燒、喉嚨痛、腸胃不適 及早打疫苗減併發症風險
- 港肺炎鏈球菌感染增 孔繁毅:多於流感高峰後出現 調查:滿50歲六成港人未接種因不知有疫苗
- 新冠BA.2.86易免疫逃逸 感染者病徵頭痛發燒流鼻水 學者稱近年市民多戴口罩乏呼吸道病毒抗體
- 【新冠疫苗】莫德納二價疫苗對曾感染者XBB.1.5中和抗體增7.5倍 月中供港私家醫院診所
- 【膝痛】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配合類固醇注射新療法 港大:紓緩術後疼痛加快康復
- 【深近視】6至8歲學童近視率較疫前升近五成 5個控制近視加深方法
- 港踏入夏季流感高峰期 葉柏強籲開學注意:有發燒、呼吸道感染徵狀勿上學
- 日本排核污水憂海產有輻射?專家:避吃吞拿魚、比目/金目鯛、貝殼等3類海產 鯖魚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