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工關節 ‧ 下)人工關節是以合金製作,當然不會生鏽。很多人誤以為人工關節和機械人一樣是以金屬軸相連,但醫學上所使用的人工關節,是以人體關節為藍本,以膝關節為例,是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股骨金屬假體、脛骨金屬假體,以及置於股骨和脛骨假體之間的墊片。
當人工膝關節屈伸時,並非金屬之間的運動,而是金屬和墊片之間的運動;這種運動模式,除了有高穩定度外,同時將摩擦損耗減至最小。
金屬假體是用合金製成,最常用的便是鈷鉻合金,它的特點是剛硬堅韌,同時具備良好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墊片則是聚乙烯,墊片是整個人工關節中主要會磨蝕的部分,磨蝕速度隨運動量而定,但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大部分人工關節可以使用20年以上。
局部置換 10年後或需再換
隨着醫療技術發展,現在部分病人可以選擇局部膝關節置換——半膝關節置換。這類型手術只適合較早期的膝關節退化病人,因為手術幅度比較小,而且保留了前後十字韌帶和沒受到影響的關節面,所以康復的速度也比較理想。但是,因為沒有置換的部分關節面會隨時間而退化,所以部分病人在10年後仍有可能需要接受全膝置換手術。
手術方法,大部分都是利用人工關節模具裁骨,再用骨水泥將金屬假體固定在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上。另外,在手術期間可以應用電腦導航輔助,找出更準確的裁骨位置。
改善疼痛 可做低強度運動
在置換人工關節後,絕大部分病人都有顯著改善,其中以膝部疼痛最為明顯。但對於部分高需求人士,特別是以返回運動場比賽為目標的運動員為例,人工關節始終沒辦法承受競賽水平的運動量。
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術後忽視了物理治療訓練,最關鍵是大腿四頭肌的鍛煉,如果沒有大腿肌肉的配合,即使有了新的膝關節,也沒有足夠力量去運用。研究顯示大概有63%病人在接受了全膝關節手術後可重回運動場,而半膝關節的比率則更高達90%以上。雖然大部分人仍是以低強度的運動為主,例如游水、高爾夫球等,但相比起術前寸步難行的情况,已經是差天共地了。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中西藥合用改善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慢性炎症反應 港大:具協同療效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
- 中風病人無法吞口水 以「內窺鏡吞嚥練習」 兩月可拆胃喉
- 醫生:肺癌破壞肺結構致功能受損 一旦感染可致急性呼吸衰竭
- 慢病共治逾13萬人接受「三高」篩查 四成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
- 首間婦女康健服務「樂妍站」提供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查 64歲或以下須先做會員
- 日本百日咳持續蔓延 今年至今感染人數已達去年全年5倍